道法自然... 點(diǎn)上方綠標(biāo)收聽主播誦讀美文 莊子有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strong> 氣,是人的生命狀態(tài),是靈魂散發(fā)出來的能量。 它不僅影響著身體,更左右著一生的運(yùn)勢。 換言之,生命的質(zhì)量,取決于“氣”。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控制生活的節(jié)奏,做到:待人和氣,遇事性柔,處世大氣! 待人添和氣 《周易》有云:“和氣致祥,乖氣致戾?!?/strong> 和氣能夠帶來好運(yùn)氣,不和則會招致禍患。 和氣,是一種人生智慧,它彰顯著一個人的寬厚與仁慈。 明代官員楊翥(zhu),一生踐行“睦乃四鄰”。 鄰居罵“楊家人偷了雞”,他說:“隨他,此處不只我們一家姓楊?!?/span> 鄰居將積水排到楊家院子,他說:“無妨,下雨時候少,晴天時候多。 更讓人稱道的,是賣驢一事。 楊翥喜歡以驢代步。 一天深夜,楊翥被驢叫聲驚醒。煩躁中,他想到:隔壁的嬰兒,被驚嚇后豈非更難受? 第二天,他再三詢問。鄰居說:“自出生起就深受其擾,寢食難安?!?/span> 楊翥不斷道歉,回家后立即賣了驢,從此步行出門。 凡此種種,鄰居們都頗為感動。 有一年,有賊人密謀搶劫楊家。鄰居們不顧危險,竟主動輪流幫楊家守夜,使其免去了災(zāi)難。 《菜根譚》有云:“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惟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人與大自然同出一轍,溫暖則生,寒涼而亡。 若行事和氣有禮,常常能贏得信賴與支持。 漢代劉備,在徐庶被迫前往曹營時,不謀害,不翻臉,反而恭恭敬敬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自此,徐庶不但推薦了諸葛亮,還從不為曹操獻(xiàn)出一計一策。 清代曾國藩,面對準(zhǔn)備逃跑的湘軍,不但予以釋放,還另支三月的薪水,并表示:再投軍,不追究。 自此,士兵們感恩戴德,再不叛逃。 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strong> 待人和氣,并不是沒有脾氣,而是寧讓三分,避免無謂的糾紛與爭執(zhí)。 生活不易,多一點(diǎn)和氣,少一點(diǎn)戾氣,自能和則兩利,萬事皆興。 遇事磨脾氣 《莊子.庚桑楚》中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順境時,莫過喜;逆境時,莫發(fā)怒。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是不被情緒所牽制。 只因,發(fā)脾氣是人的本能??刂频煤?,能掌控人生;把控不住,會成為輸家。 漢朝周亞夫,曾平定“七國之亂”,為漢景帝倚重,卻死得相當(dāng)憋屈。 究其根本,就毀在脾氣上。 景帝想封外戚為侯,他用祖訓(xùn)怒懟;景帝想封匈奴人為侯,他果斷拒絕;景帝想改立太子,他強(qiáng)烈反對。 有一次,周亞夫應(yīng)詔進(jìn)宮用餐,可席上有酒、有肉、有碗碟,卻沒有筷子! 周亞夫很生氣,拼命使眼色讓侍從拿筷子。 景帝見狀,很不滿地說:“眼前這一切,你還不滿足嗎?” 周亞夫頓悟,卻只是敷衍地伏地謝罪,而景帝剛說了個 “起”,他就立刻起身,負(fù)氣離席! 景帝大怒。 最后,周亞夫以莫須有的“謀反罪”被捕,絕食5天而亡。 古人云:“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strong> 管不住脾氣的人,福氣和運(yùn)氣也會被趕走,反之,若能修一副好脾氣,卻總有貴人相助。 西楚霸王項羽,將門出身,善打仗,但為人暴躁剛愎自用,以致手下無人可用而兵敗自刎; 而競爭者劉邦,一介草民,卻知進(jìn)退、能容人,最終在張良、韓信、蕭何等賢能輔佐下,硬生生打出了一個大漢王朝。 《論語別裁》中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大脾氣?!?/strong> 脾氣,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急事大事,慢慢說,不沖動;小事瑣事,笑著說,不動怒; 伴侶之間,有商有量;親子之間,放低音量;朋友之間,先讓他說…… 一句話總結(jié):真正有本事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做到:遇事不慌,做事不亂,事有所成。 處世養(yǎng)大氣 《道德經(jīng)》有言:“勝人者力,自勝者強(qiáng)?!?/strong> 生而為人,最強(qiáng)大的對手,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若能知錯能改,謂之勇氣,更謂之大氣。 漢武帝劉徹,在位55年,不但使華夏民族威名遠(yuǎn)揚(yáng),更讓漢朝達(dá)到空前盛世。 晚年時,官員桑弘羊上書在輪臺地區(qū)屯田,以備后期作戰(zhàn)所需。 而一生好戰(zhàn)的漢武帝,拒絕了。他看到了連年征戰(zhàn)造成的危局:國庫空虛、經(jīng)濟(jì)衰退、不得民心! 進(jìn)而,他頒發(fā)了千古流傳的《輪臺罪己詔》: 一為悔過,因窮兵黷武和晚年的昏庸無道;二為停止征戰(zhàn),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寬民政策。 這一舉動,被司馬光譽(yù)為:“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span> 言下之意,漢武帝的過失,不亞于秦始皇,而漢朝,卻沒有滅亡。 究其根本,在于漢武帝作為九五之尊,卻能夠放下身份,誠懇地認(rèn)識錯誤,堅決地改正。 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strong> 所謂格局,其實就是大氣。 它是容人的氣度。 比如,三國的曹操,大破袁紹后,繳獲了私通敵軍之人的信件,然后直接燒毀。最后,他贏得了部將的忠心相隨,問鼎三分天下。 它也是寬厚的風(fēng)范。 比如,春秋的秦穆公,在心愛之馬被山民盜取分食后,反而賞好酒以防馬肉傷身。后來,在秦晉之戰(zhàn)中,他得益于山民相助而反敗為勝。 它更是謙卑的境界。 比如,三千年前的孔子,路遇小孩泥城磚墻擋路,卻愿意繞“城”而行,后拜其為師,成為千古尊崇的孔圣人。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 大氣之人,從不在事上斤斤計較,也不與人糾纏不休,如此,既繞開了沖突,又成全了自我。 一言而蔽之:欲成大器,必養(yǎng)大氣。 ▽ 《道德經(jīng)》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strong> 人的品性應(yīng)像水一樣,不爭不搶卻能滋潤萬物,成就人生。 待人和氣,是一種修養(yǎng),讓你在有意無意間和氣生財; 情緒穩(wěn)定,是一種能耐,讓你在游刃有余中好運(yùn)連連; 處世大氣,是一種格局,讓你在舉手投足間福澤綿長。 愿余生,相擁這樣的人生,行穩(wěn)致遠(yuǎn),走出自己的春光明媚、鳥語花香! 同意的點(diǎn)個在看,請您轉(zhuǎn)發(fā)分享,弘揚(yáng)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jīng)】 *作者:霞光滿天 來源:國學(xué)生活(ID:gxsh7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