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 4200 字,閱讀需要 7 分鐘 說到陜西流失海外的文物,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這兩匹失群的駿馬自從1914年被盜后,輾轉(zhuǎn)于各路文物販子之手,最后流失海外,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博物館收藏至今。 ▲ 賓大博物館展出的“颯露紫” “六駿失群圖尚在,追懷名跡感無窮”。與昭陵二駿超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影響力相比,陜西流失海外的另一組文物——“柉禁十三器”的關(guān)注度就相對低了很多。這組國寶級別的西周祭祀禮器,目前收藏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是已出土的青銅禁和共存酒器均保存完整的唯一成套青銅器,具有極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 ▲ 柉禁器組 出土收藏 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秋,陜西鳳翔府寶雞縣斗雞臺(今寶雞市金臺區(qū)戴家灣一帶)附近的村民在地里取土?xí)r,在一座西周時期的貴族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30余件青銅器,其中就包括由14件精美的青銅器組成的柉禁器組。 柉禁器組包括1件青銅禁和13件青銅酒器。具體為柉禁、鼎卣一、鼎卣二、鼎尊、父乙盉、妣己觚、子掃帚斝、父乙觶、犧形爵、祖癸角、父甲觶、雷紋觶、亞形妣己觶和銅斗。后來所命名的“柉禁十三器”,實際上未將銅斗(銅勺)單獨計算在內(nèi)。 這組青銅器出土后,歷經(jīng)多次轉(zhuǎn)手倒賣,最后被時任陜西按察使、布政使并代理陜西巡撫的金石學(xué)家端方收藏,并被收錄于他編撰的《陶齋吉金錄》中。 ▲ 端方(1861-1911) 1911年,四川總督趙爾豐因四川局勢失控被免職,清廷命時任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的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率湖北新軍入川鎮(zhèn)壓革命黨人。1911年11月27日,新軍嘩變,端方和他的弟弟在兵變中被殺。 端方死后,其在京城的房產(chǎn)被人縱火燒毀,家道逐漸衰落。1924年春,端方后人將14件柉禁器組和6件青銅杓共20件器物,以20萬兩白銀的價格賣給了時任中華民國政府高等政治顧問及中國科學(xué)美術(shù)雜志編輯的美國人福開森,福開森又以30萬美元的天價轉(zhuǎn)賣給了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福開森在后來寫的《匋齋舊藏古酒器考》中記述了這筆交易:“1911年秋革命軍起,端方死于四川,遺產(chǎn)皆在北京,其后人以貧故,不能守,稍稍貨其古器物以自給。近年貧益甚,遂以此二十器(后又加入一件觶,計為20件),歸于我國紐約中央博物館,此1924年春事也”。 在運往美國之前,福開森將這組器件逐一摹拓打印,據(jù)器之大小而定紙之長短,一套15幅圖,輯成《陶齋舊藏古禁全器》,鄭孝胥題簽,影印出版,為這組文物留下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陶齋舊藏古禁全器》中的柉禁器組影印版本 分器欣賞 “禁”,作于周武王滅商之后,是一種西周禮器。《儀禮·士冠禮》注:“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由于周人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他們認(rèn)為夏、商兩代滅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無度,因而將承放酒杯的案臺稱為“禁”。 周公旦以周成王之命發(fā)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在《尚書·酒誥》中規(guī)定:“王公諸侯不準(zhǔn)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執(zhí)法者,同樣治以死罪”。 柉禁器組的14件青銅器分別放置在禁面上和周圍。柉禁中空無底,上放各種酒器。禁上兩個提梁卣,用以盛酒。兩卣中間有尊,盛酒用。尊左右為觶,飲酒用。禁下有一爵,飲酒用。最左面有一角,飲酒器。角右為一盉,有鋬有流,盛水以調(diào)酒。禁右邊有一個較大的斝,溫酒用。斝旁有觚,飲酒用。除柉禁、雷紋觶和銅斗之外,其余11件均帶有銘文。 01 柉禁 端方在《陶齋吉金錄》將其所藏青銅禁命名為“柉禁”,但并未詳述其命名的理由。據(jù)容庚推測,應(yīng)是源自東漢《禮器碑》中“籩柉禁壺”的記載。“柉(fán)”原為樹名,在《禮器碑》中借指杯或碗類容器,將青銅禁命名為“柉禁”并不十分恰當(dāng),但自端方以后,已成為該青銅禁約定俗成的稱謂。 這件青銅禁,長89.9厘米,寬46.4厘米,高18.1厘米,重32.2kg。器形為扁平長方體,前后各有長孔八,左右各有長孔二,器上尚存放置其他青銅器留下的痕跡。 ▲ 柉禁 02 鼎卣一 卣,讀yǒu,是古代商周時期的一種酒器,一般有蓋和提梁,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 這件青銅卣,高47cm,寬29.2cm,重14.1kg?!渡讨芙鹞木帯贩Q其為“鼎卣甲”,器蓋、器身上各有一個“鼎”字銘文。 ▲ 鼎卣一 ▲ 器身上的“鼎”字銘文 03 鼎卣二 青銅帶座卣,高34.3cm,寬24.1cm,腹部直徑22.9cm,重8.8kg,可分解為器蓋、器身和底座三部分。《商周金文編》稱其為“鼎卣乙”。器蓋、器身上各有一個“鼎”字銘文。 ▲ 鼎卣二 ▲ 器蓋上的“鼎”字銘文 ▲ 器身上的“鼎”字銘文 04 鼎尊 尊,是古代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形制有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jīng)少見,著名的有何尊、四羊方尊等。 這件青銅尊,高34.9cm,口徑28.3cm,圈足直徑17.5cm,重7.3kg。圈足內(nèi)側(cè)有一個“鼎”字銘文。 ▲ 鼎尊 ▲ 圈足內(nèi)側(cè)的“鼎”字銘文 05 父乙盉 盉,讀hé,是盛行于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的盛酒器,是古人調(diào)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diào)和酒味的濃淡,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出水口),后有鋬(pàn,用手提拿的耳),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這件青銅盉,高28.6cm(包括流和鋬),寬23.5cm,重2.5kg。器蓋、器身均有“子父乙”銘文。 ▲ 父乙盉 ▲ “子父乙”銘文 06 妣己觚 觚,讀gū,是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xiàn)為喇叭狀,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 這件青銅觚,典型的商末器物,通高21cm,口徑12.7cm,圈足徑7.1cm,重0.5kg。此觚體細(xì)高,喇叭口,細(xì)腰,有圈足。裝飾有蕉葉紋、凸眼蛇紋、扉棱、獸面紋和夔紋等。圈足內(nèi)壁有“亞囗妣己”四字銘文。 ▲ 妣己觚 ▲ 圈足內(nèi)壁有“亞囗妣己”四字銘文 07 子掃帚斝 斝,讀jiǎ,是古代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由新石器時代的陶斝發(fā)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通常為一鋬(耳),兩柱,三足,圓口呈喇叭形。 這件青銅斝,總高33cm,寬26.7cm,重5.4kg。又稱子執(zhí)拂斝,由鋬內(nèi)圖形得名。 ▲ 子掃帚斝 ▲ 鋬內(nèi)的神秘圖形 08 父乙觶 觶,讀zhì,是古代傳統(tǒng)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形似尊而小,或有蓋,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這件青銅觶,高14.6cm,腹14.6×12.4cm,口徑10.5cm,足徑9.5cm,重0.9kg?!短正S吉金錄》稱“父乙尊”,《商周金文編》稱其為“天父乙觶”。 ▲ 父乙觶 ▲ “天父乙”銘文 09 犧形爵 爵,是古代一種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在商代和西周青銅器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非常常見。爵的一般形狀,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cè)有鋬,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 這件青銅爵,高25.1cm,寬22.9cm,腹徑12.4cm,重1.4kg。鋬內(nèi)有銘文。 ▲ 犧形爵 ▲ 鋬內(nèi)的銘文 10 祖癸角 角,是一種飲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shù)量極少。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zé)o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復(fù)存在。 這件青銅角,高20cm,口寬14.6cm,腹徑6.4cm,重1.1kg。內(nèi)部有銘文。 ▲ 祖癸角 ▲ 內(nèi)部的銘文 11 父甲觶 青銅觶,高14.6cm,腹徑7.9cm,重0.7kg。內(nèi)有銘文。 ▲ 父甲觶 ▲ 內(nèi)部銘文 12 雷紋觶 青銅觶,高14cm,腹徑7cm,重0.7kg。內(nèi)無銘文。 ▲ 雷紋觶 13 亞形妣己觶 青銅觶,高12.7cm,腹徑7.6cm。又稱妣己觶。該器并未出現(xiàn)于《陶齋吉金錄》的柉禁分圖,而是收錄于卷三,稱“立旗觶”。 ▲ 亞形妣己觶 ▲ 內(nèi)部銘文 14 銅斗 斗(勺)是銅制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或者用作量器。這件銅斗即《陶齋吉金錄》中所言“銅勺”,出土?xí)r放置于鼎卣二內(nèi)。無銘文。 ▲ 銅斗 擺放方式 ▲ 端方與柉禁組器合影 端方《陶齋吉金錄》中的柉禁全圖使將所有的13件酒器全部放置在禁臺上。華覺明在《端方柉禁諸器的工藝考察》一文中則稱,柉禁諸器在器物形制、紋飾和鑄造技法上看,應(yīng)是晚商至西周早期的作品,根據(jù)因長期放置而在禁面形成的器物痕跡,原先放置在禁上的有鼎卣二、雷紋觶、鼎尊、父甲觶和鼎卣一5件;斝不能與禁、卣、尊等配伍;妣己觚、子掃帚斝、父乙觶、亞形妣己觶共4件圓足器未在禁面留下器痕,不應(yīng)與柉禁放在一起;而角、爵為三足器,很難留下器痕,是否與柉禁為同一器組存疑。 1933年,日本人梅原末治所寫的《柉禁の考古學(xué)的考察》中使用了一張共20器的照片,增加了6件結(jié)為一束放置在尊中的銅杓。由于柉禁器組基本已被認(rèn)定為十四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并未將銅杓與禁同時展出。柉禁器組被運到大都會博物館后,在布置展臺時將斝和盉以及兩件觶被取下,銅斗被橫陳在尊的前面。后來有進(jìn)行了調(diào)整,僅留了5件酒器在禁面上。 ▲ 柉禁十三器已成為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寶器家族 除了柉禁十三器,現(xiàn)今已知存世的青銅禁還有6件,一件在日本大阪,一件在天津博物館,一件在河南博物院,一件湖北省博物館,兩件在陜西寶雞的渭濱區(qū)博物館。 二戰(zhàn)時期流失于日本大阪的青銅禁: 珍藏在天津博物館的西周夔紋銅禁。1927年,軍閥黨玉坤在陜西寶雞戴家灣地區(qū)進(jìn)行盜掘文物活動,挖掘出上千件青銅器,其中有三件銅禁,這件夔紋銅禁就是其中之一。黨玉坤被宋哲元剿滅后,這件銅禁落入宋哲元手中。1968年,天津文物工作者在宋家找到了這件已經(jīng)破損的銅禁,并從天津電解銅廠的廢舊雜銅中揀選獲得其余殘片,經(jīng)一年多的修復(fù)組合成器,完整如初。 河南博物院的云紋銅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中,器身為長方形,整體由三層粗細(xì)不同的銅梗相互套結(jié),通體鏤空透雕云紋。禁上面正中是一長方形平臺,為放置器皿的地方,禁身四周攀附有12個銅怪獸。云紋銅禁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失蠟法鑄件,整個器物造型莊重典雅,工藝精湛復(fù)雜,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聯(lián)禁銅壺。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壺為敞口,厚方唇,長頸,圓鼓腹,圈足。壺蓋有銜環(huán)蛇形鈕,蓋外沿套裝勾連紋的鏤孔蓋罩。壺頸兩側(cè)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龍形耳。器身飾蟠螭紋和內(nèi)填蟠螭紋的蕉葉紋等。兩壺內(nèi)壁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禁面有兩個并列的中空圓圈,以承放大壺圈足。禁的長邊各有二獸足。獸口部和前肢銜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側(cè)面均飾蟠螭等紋飾。 寶雞渭濱區(qū)博物館的西周銅禁(2件)。2012年6月發(fā)現(xiàn)的陜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出土各類器物101件(組),其中銅禮器31件,這套銅禁是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這是1949年以來發(fā)現(xiàn)的唯一西周銅禁,也是唯一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出土的西周禁。 2號禁: 和其它已經(jīng)出土的青銅禁對比,柉禁十三器是自有金石學(xué)之后首次出土的青銅禁,此前“禁”這一類器物只見于古書記載。柉禁器組不僅器型大,保存完好,而且種類齊全,鑄造精美,絕大多數(shù)器物帶有銘文,是一組不可多得的國之瑰寶。 就像大都會博物館在柉禁諸器的介紹中說:“這組精美的祭祀青銅器包含一張器桌和十三件酒器,顯示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輝煌。不朽的設(shè)計、復(fù)雜的銅面裝飾和精妙的澆鑄工藝見證了當(dāng)時成熟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先進(jìn)的工藝技術(shù)”。 期待這件流失海外98年的國寶文物能早日回家。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