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胡同、四合院,當這些看似屬于北京的元素拼湊在一起的時候,就能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北京嗎?黃磊、劉奕君主演的喜劇《張衛(wèi)國的夏天》可以作為消遣,但和《菊次郎的夏天》還差得很遠。在《重寫舊京》一書的導論中,作者季劍青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劉心武的小說《鐘鼓樓》描寫了“鐘鼓樓地區(qū)一戶四合院的眾生百態(tài),鐘樓和鼓樓這兩座古老的建筑,只是充當胡同生活的背景”。曾幾何時,“鐘鼓樓是作為公共報時裝置而存在的......暮鼓晨鐘構成了城市生活的自然節(jié)律,鐘鼓樓因而深深地嵌入普通市民的日常起居之中”。這不禁讓人想起伍爾夫描寫住在威斯敏斯特的人聽到大本鐘敲響時的微妙感受:“聽哪!鐘聲隆隆。先是提示音,音色悅耳,再是報時聲,勢如破竹。沉重的鐘聲在空中環(huán)繞,直至消逝”。而如今“鐘鼓樓吸著那塵煙,任你們畫著他的臉”,作為文物的鐘鼓樓,連同作為古都的北京,都一起被“博物館化”了。正如書的副標題“民國北京書寫中的歷史與記憶”所示,作者就是希望帶讀者一起去看看那個成為博物館之前的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