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后,林總率領115師奉命前往山東呂梁地區(qū)開辟革命根據地,在經過山西隰縣區(qū)域時,因為林總騎著高頭大馬,穿著繳獲日軍的大衣,結果被閻錫山的哨兵誤傷而送往蘇聯(lián)療傷,其擔任的師長一職,暫時由原343旅旅長陳光接任。 陳光是湖南人,早年參加當地的農民運動,之后參加紅軍,一直跟隨朱老總、陳老總行軍打仗,曾擔任過紅一軍團代軍團長,打仗是一把好手。陳光指揮軍隊攻取過遵義,飛奪過瀘定橋,攻克過臘子口,為紅軍順利北上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抗戰(zhàn)時期,紅一軍團被改編為115師,師長是原軍團長林總,陳光擔任旅長,后出任115師代師長,與政委羅榮桓一道,挺進山東。 從1938年9月開始,到1943年3月陳光被緊急調回延安工作,前前后后將近五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陳光和羅帥配合密切,不但擴充了根據地的面積,而且也壯大了我軍的軍威,軍隊人數也在不斷提升,陳光和羅帥還被百姓親密地以“陳羅”相稱,意思就是兩人緊密如一人,工作配合得嚴絲合縫。 作為山東根據地的主要軍事領導者,陳光這次被調回延安,似乎有些不合時宜。雖然在1943年,抗戰(zhàn)已經接近尾聲,日軍的攻擊力大大下降,但山東根據地依舊處于前線,負責軍事的一把手被調走,剩下以政工擅長的羅帥來主持軍政工作,合適嗎? 這里需要先了解一下山東根據地的人員和軍隊構成。1937年10月,當日軍開始入侵山東之時,我黨就命令負責山東工作的黎玉積極開展武裝自救,經過多年努力,組建了4萬余人的山東縱隊。而115師剛開始進入山東地區(qū)時,人數也不過萬人,處于劣勢。此時,山東還有蕭華帶過來的部分軍隊,組合形成為山東的抗日隊伍。 不同的隊伍由不同的將領指揮,難免會出現一些小的矛盾。當時,無論是陳光,還是羅帥,其實都不是山東局的一把手。那時是朱瑞當家。朱瑞也是老紅軍,曾經在前蘇聯(lián)學習過,參加過長征。 朱瑞對115師的印象不怎么好,曾經在會議上公開批評過陳羅,認為他們只是衛(wèi)生搞得好,其余啥也不行。朱瑞卻對山東縱隊很有好感,經常表揚。弄得陳羅二人感覺到很受委屈。 1942年8月,山東縱隊其實已歸屬115師指揮了,而此刻,山東根據地的軍事領導班子是由朱瑞、張經武、黎玉、陳光和羅榮桓組成的,朱瑞由于性格較為直爽,對115師的偏見一時半會兒無法消除,長期如此,肯定不利于整個根據地的工作開展。 即便中央遠在延安,對于山東的情況也是了如指掌,為此,從1943年3月開始,中央就對山東的領導做出了統(tǒng)一安排,先是將陳光調回延安,接著,又命令朱瑞回延安軍校學習,至此,山東的軍政領導權其實就落入到了羅帥一人手中。 中央這樣安排,既有優(yōu)化組織人員的意圖,又是基于針對當時山東根據地形勢的正確判斷。彼時,日軍因在亞太地區(qū)全面開戰(zhàn),兵力明顯不足,在山東地區(qū),也無法開展大規(guī)模的進攻了,而我根據地的抗日武裝卻在日漸壯大,雙方形成對峙局面,對于軍事方面的需求相對減弱了許多。 羅帥的確也不辱使命,充分發(fā)揮了其善于做思想動員的優(yōu)勢,將山東根據地的軍民團結在一起,擰成了一股繩,繼續(xù)擴大地盤,積蓄力量。到了1945年春天,山東根據地其實已經超過晉察冀根據地,成為全國最大抗日根據地。 羅帥的功勞不可磨滅。毛主席日后如此評價山東根據地的發(fā)展,說,只用了個羅榮桓,全局都活了。這是偉人對羅帥最中肯的評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