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雕擺件“翠玉白菜”長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厘米,由一塊頂綠身白的緬甸翡翠原石巧雕而成。
這棵白菜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知名度最高,最受追捧的文物,被民間譽為臺北故宮的首席鎮(zhèn)館之寶。
它也是地球上最昂貴的一棵白菜,有人說它價值上億,更有臺灣人夸口說上1000億。但它不能流通,屬于難以用金錢去衡量的無價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的絕和妙在于其巧思和創(chuàng)意。因其用材并非上品,雕刻師便順應先天條件限制,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來營造空間,設計器型,并將天然的裂紋缺陷巧變成菜葉之間的縫隙,菜葉上一對昆蟲則動感十足,潔白的菜身和碧綠的菜葉更是對比鮮明,鮮靈靈、活脫脫的白菜形象令人叫絕。
翠玉白菜在民間又稱為翡翠白菜,是清代玉白菜巧作的代表,因寓意美好和雕工精絕而久負盛名。在臺北故宮的展品中,只有它全年不休,以絕妙身姿迎接海內外紛至沓來的無數(shù)粉絲。
它擁有單獨的展區(qū),要一睹其風采,需先預約,再摩肩接踵排隊。為看它一眼,虔誠的粉絲們排隊幾小時也無怨無悔,似乎不親眼看到它就如同白來一趟。
享譽海內外的它和東坡肉形石只離開過一次臺灣,2014年在日本展出時引起轟動,眾多日本粉絲冒雨排隊前往博物館觀看。
白菜玉雕風行于清中晚期,翠玉白菜雖是其中的最精妙者,但并非清代玉雕工藝最高水平的代表。而且從純凈度、透明度看,其用材也不屬上乘。雖然它出盡風頭,但專家卻不認可其為頂級文物。
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根據(jù)珍貴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將文物分為三級。
前北京故宮博物館院長單霽翔曾公開表示,臺北故宮最珍貴的藏品是古代書畫、琺瑯彩瓷和青銅器,翠玉白菜和東坡肉若在北京故宮只能算 “三級品”。
臺北故宮對此委婉回應說:第一、文物具不同時空背景,有其時代性與工藝表現(xiàn),也有不同社會民情的審美喜好,進行優(yōu)劣區(qū)分等級并不合適。第二,臺北故宮并無“鎮(zhèn)館之寶”之說,只是分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文物。以民間所說的“故宮三寶”來看,毛公鼎屬于國寶,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則屬于重要古物。
但它依然是臺北故宮的人氣魁首,逼真的它充滿普通人的生活情趣,更有親和感,更能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
臺北故宮有文物60多萬件,浩如煙海,但蘇軾《寒食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西周 “散氏盤”等太多的珍藏因專業(yè)性太強而顯得曲高和寡,因此被翠玉白菜搶了風頭。
1889年,戶部侍郎他他拉·長敘15歲的四女、13歲的五女進宮為嬪,1894年她倆又分別晉升為光緒帝三位后妃中的瑾妃和珍妃。
翠玉白菜是瑾妃的嫁妝之一,一直擺放在故宮內她的寢宮“永和宮”。
白菜通“百財”、“擺財”,寓意富貴吉祥,又有“清清白白”之意。菜葉上還有兩只生動的螽斯[zhōng sī],寓意多子多福。
菜葉上的昆蟲
鳴蟲螽斯在北方稱為蟈蟈,其典故源自《詩經(jīng)·周南·螽斯》。詩中描述了螽斯子孫成群,結隊鳴叫的景象。
“胖娘娘”瑾妃
紫禁城在明代建了“螽斯門”,皇宮內廷西六宮的街門也被命名為螽斯,以喻示和祈求皇室多子多孫,江山永在。
螽斯門
由太監(jiān)李連英口述,由其侄子執(zhí)筆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最愛珍珠,其次是翡翠。她死后,她身前最喜歡的翡翠白菜成了她的陪葬品。這棵白菜綠葉白心,菜葉上立著一只振翅的蟈蟈和兩只紅白相間的馬蜂。
1928年,軍閥孫殿英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寶案”,乾隆和慈禧的陵寢被爆破后,地宮中的隨葬寶物被洗劫一空。有人猜測,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就是慈禧棺槨中的那一棵,孫后來將其送給了蔣介石,由老蔣帶到了臺灣。但此猜測很難自圓其說,因此慈禧的白菜依然下落不明。
臺北故宮共有三件翠玉白菜,均為清宮藏品。除翠玉白菜外,第二件綠黃相間,顏色偏黃,長約13.4厘米,菜葉上也有菜蟲,但質地雕工均難以與翠玉白菜媲美,因此被臺北故宮稱為“翠玉小白菜”。
“翠玉小白菜”
第三件長24.3厘米,菜中心特意刻有一個洞,應該是用來插花的花插。
“翠玉花插白菜”
大陸的翠玉白菜以天津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最為有名。
天津博物館的“翡翠蟈蟈白菜”長19.4厘米,菜心處不僅有兩只蟈蟈,還有一只螳螂。
它分白綠黃三色,工匠將本為缺陷的黃色進行巧雕,表現(xiàn)出白菜受凍后的天然感,圈內稱為“凍白菜”。除玉色和質地稍遜外,其雕工堪比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1950年,天津文物專家在市財政局的庫房發(fā)現(xiàn)了這棵翠玉白菜。
“凍白菜”
北京故宮的翠玉白菜很少露面,因其色感蒼老,圈內戲稱為“老白菜”。
“老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