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真的能夠跨越階級嗎?這是很多普通人都想知道的答案,有一部紀錄片《出路》就用了6年時間真實地記錄了這個過程。 這部紀錄片有三位主人公:住在大西北苦寒之地的大齡女學生馬百娟,生活在湖北縣城苦讀兩年高考的徐佳,還有出生在北京厭學后任性退學的袁晗寒,她輟學的原因只有一個:不喜歡現(xiàn)在的老師。 這部紀錄片從2009年開始記錄,到2015年結束,整整6年的時間,真實記錄了三個人不同的人生際遇和真實的家庭情況,六年后三人人生的天差地別,真實地告訴了我們跨越階級的真相是什么。 01 大齡山村女學生馬百娟紀錄片剛開始拍攝時,馬百娟已經12歲了,但是還在讀小學二年級,她每天自己一個人背著書包,穿越者黃土高坡長長的山路,去到學校上課。 她們的學校就是兩間平房,兩個老師,五六個孩子,和馬百娟同年級的還有另外一個孩子,老師操著濃重的西北口音給她們上課,讀書時,馬百娟的聲音也是很濃的西北口音,需要很認真聽才能夠聽清楚她在讀什么內容。 當紀錄片記者問她將來想做什么時,她特別強調:好好讀書,將來到城市里打工,每個月賺一千塊錢,給家里買很多面,給家里建水窖。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馬百娟的學習基礎很差,平時老師會特意找她,幫助她訂正一些基礎知識的錯誤,整個學校的老師只有兩名,全學科混班教學,少有的課外活動就是在操場上做游戲,到戶外畫簡單的素描畫。 后來,馬百娟的爸爸傾盡一輩子的積蓄在城郊買了一個小院子,馬百娟也轉到更好的小學,本以為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距新學校的老師反饋,馬百娟的基礎太差了。 老師說:“哪怕是她亂寫,寫錯,她都寫上了,就交作業(yè)寫作業(yè)這兩方面來說,她已經在努力了,但是她轉學過來時,年齡已經很大了。”對于馬百娟來說,簡單的幾減幾還需要用手指來算,所以馬百娟干脆輟學回家了,開始過起了真正的農村生活。 02 苦讀兩年高三的小鎮(zhèn)青年徐佳徐佳,高考失利,決定回去復讀,準備再拼搏一年,他和他媽媽在工地附近租了一間平房,母子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了復讀生活。 徐佳頂著巨大的壓力每天都沉浸在復習班的書山題海中,他很希望能取得理想的成績但是又害怕失敗,就是懷著這種復雜的心情度過了一年的復讀生活。 所幸的是,這一年徐佳考上了大學,奮斗幾年終于開始了心心念念的大學生活,美好的生活總是短暫的,一轉眼他就已經大四了,馬上就面臨著找工作的壓力。 大學畢業(yè)生的工作并不好找,很多人找來找去也只能找到保險、推銷等工作,徐佳努力輾轉,最后終于簽下了一家電力公司。 他和媽媽分享新簽約公司的薪資待遇:“錢,好像轉正之后是3000,試用期是多少還不清楚,好像是2000多,但是公司會幫交五險一金?!?/p> 他媽媽有點失望地說:“說的話,還是可以的,但是你還沒有真正實踐得到啊?!?/p> 最后,徐佳還是去了這家電力公司上班,開始了自己全新的工作生涯,不到幾年就和自己的大學同學結婚,并在城里買了房。 也許是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比較大,他哪怕是拍婚紗照的時候,相比新娘的幸福滿足,他臉上的表情平淡了很多,對他來說,結婚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03 退學在家畫畫的北京女孩袁晗寒袁晗寒退學了,她媽媽親自給她辦的手續(xù),辦完后才給她打電話,她自己一臉淡然卻無所謂地表示:自己剛買到學校的小被子小褥子還沒蓋呢,怎么一下子就退學了。 不管怎么樣,她還是開始了在家里的悠閑生活,每天在家溜溜狗,擼擼貓,再畫一下畫,用大半天的時間來看看電影,這樣的生活對她來說,除了無聊一點之外,沒什么不好的。 用她的話話說,這個世界沒有人會餓死,但是卻有人會無聊死。“何不食肉糜”應該是對袁晗寒想法的最佳概括了吧。 為了讓她有活可干,她媽媽給她開了一個小咖啡館,這個咖啡館單租金一年就需要兩萬(想想馬百娟的每月一千塊工資是夢想,心里不禁唏噓),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到咖啡館發(fā)呆,反正也沒有客人。 后來,她去了德國留學,依然是一副慵懶無所謂的樣子,她在德國租一間小閣樓,養(yǎng)著精致的寵物,還學會了抽煙,和男朋友到處去玩耍。 德國并沒有改變她什么,上課依然也是懶懶散散地,對老師同學也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用她的話就是說:““我不想去學校,最討厭進畫室,我看到老師和同學就有一種要窒息的感覺?!?/p> 這就是袁晗寒,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奮斗,只需要每天懶洋洋地厭世嫉俗,依然過上了大多數(shù)人一輩子奮斗依然有可能夠不著地生活。 04 跨越階級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看了這部真實的紀錄片,有人的人生六年的時間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也依然有人沒有太大變化,比如馬百娟。 大家都會好奇,跨越階級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我覺得以下兩個原因也很重要。 首先,當然是經濟基礎的積累,袁晗寒為什么可以永遠這么喪,但是卻依然過上了越來越好的生活,因為她的家庭經濟基礎雄厚,就算在北京至少也屬于中產階級的水平,但是這樣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是人家?guī)状伺Φ慕Y果。 對于徐佳來說,也許他就是他們家第一代在城市里扎穩(wěn)腳跟的代表,他媽媽只有做又苦又累的活來維持生計,但是他可以在一所有發(fā)展前景的公司不斷努力向上爬。 而馬百娟毫無疑問,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能力去做任何改變。 其次,就是父母的格局。袁晗寒的父母作為北京中產階級的一代,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并不適合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所以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和人生,直到最后送孩子出國留學鍍金,除了有實力之外,父母的格局也比很多人要大。 而徐佳的媽媽是我在整部紀錄片中覺得最有格局的一位母親,因為她清楚地知道,孩子必須要有文憑,就算到城市里打工,人家也會選擇有文憑的。 就是母親這樣的格局最終撐起了徐佳的三次高考,最終在城市里安家落戶,將來他的孩子就是城市的一代。 而馬百娟的父母卻覺得,嫁人是女孩子最好的初出路,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好的出路了,所以馬百娟16歲就嫁給了自己的表哥,再次重復了大山里大多數(shù)女孩的路:結婚、帶娃、干農活,每個月的目標是賺一千塊錢,買吃不完的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