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的新聞上報道了一位年僅十一歲的小女孩,因口渴喝下了她的媽媽泡的山豆根水,山豆根的含量約為50克,出現了頭暈嘔吐等癥狀,送至醫(yī)院后診斷為中毒性腦病。 從這么的一則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現在的人們對于中藥的濫用以及對于中藥的合理劑量、相關的毒副作用缺乏深刻的了解。 中醫(yī)對于用藥一向都是有著“是藥三分毒”的傳統說法,每一味藥物都有著明確的禁忌癥以及適應癥,在這一方面上其實和西藥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是一樣的,只有在合理的劑量內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 山豆根這味中藥雖然比較常為中醫(yī)所使用,但是由于山豆根的化學成分中含有苦參堿及金雀花堿等,因此在中醫(yī)的運用中,山豆根的用量一般都在6克之內,超過這個劑量就會引起不良反應, 輕微的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和行走不穩(wěn)等癥狀,嚴重的山豆根中毒則會造成腦干、小腦、基底節(jié)區(qū)及大腦皮層的對稱性病變,而且病變癥狀較重的恢復效果很差。 在傳統的中藥運用中,山豆根首載于《開寶本草》中:“山豆根,味甘寒,無毒。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發(fā)熱咳嗽,殺小蟲。生劍南山谷,蔓如豆?!彪m然在《開寶本草》中言及山豆根“無毒”,但是事實上《開寶本草》中所收錄的中藥與現代中藥所使用的山豆根基材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莖有很大的不同,《開寶本草》中所錄的山豆根和現代中醫(yī)藥中的山豆根并非同一種植物。 在中藥的運用方面,山豆根這一味中藥在古代的相關資料記載中并不一致,而且從古代的記載中來看,即使是在古代,山豆根也已經有好幾種不同的藥物基材了,如蘇頌在《圖經本草》中的記載:“生劍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萬州者為佳。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冬不凋,八月采根用。今人寸節(jié)截含以解咽喉腫痛極妙。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嶺南人捕石鼠破取腸胃曝干,解毒攻熱甚效?!?/p> 唯一與現今的山豆根基材性味一致的記載則是沈括的《夢溪筆談》:“山豆根味極苦,本草言味甘,大誤矣。” 現代中醫(yī)所使用的山豆根性味苦寒,清泄,有毒,入肺、胃經。善清肺胃之火而解毒、消腫、利咽,既治火毒壅結之咽喉腫痛,又治胃火熾盛之牙跟腫痛,還治肺熱咳嗽及熱毒瘡腫。 主要運用于以下兩個方面: 1)、火毒蘊結之咽喉腫痛,肺熱咳嗽; 2)、牙齦腫痛,擁腫瘡毒,濕熱黃疽。 內服用量為3~6克,這個很重要,山豆根除了苦寒有毒不可過量之外,脾胃虛寒、食少便浦者忌服。 山豆根在《中國藥典》中的檢測指標性成分是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這個成份與苦參比較相似,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屬于具喹喏里西啶結構的雙稠哌啶類生物堿,在人體內具有煙堿樣毒性作用,能夠使膽堿能自主神經系統興奮,出現胃腸道平滑肌收縮,胃腸蠕動加快,唾液腺、汗腺等分泌增強,瞳孔縮小,神經肌肉接頭阻滯。 相關的研究認為:苦參堿能夠作用于大腦,引起痙攣;還能夠麻痹橫膈膜和呼吸肌運動神經末梢。另有研究認為山豆根的毒性生物堿可能對基底節(jié)神經元具有特殊的親和力。 山豆根所含的另外一種生物堿金雀花堿則能夠反射性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使人體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癥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