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摘 要]《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蘊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不僅簡述了自在自然的優(yōu)先性、人化自然的現實性以及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的交互性,而且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自然觀進行了批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解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變遷過程,即從人類敬畏自然到人類改造自然,再到人與自然關系緊張對抗,最后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深入理解《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意識、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永恒話題,在不同歷史時期,人與自然關系的表現形態(tài)存在較大差異。原始漁獵采集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始終敬畏自然;農業(yè)文明時期,人類改造自然的程度有所加深,人與自然關系開始走向天人分離;工業(yè)文明時期,人們憑借技術手段,對自然界不斷施加影響,在累積物質財富的同時付出了巨大的生態(tài)代價。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更加關注。21世紀的今天,當代中國提出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這一戰(zhàn)略決策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理論淵源,除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生態(tài)實踐思想外,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更是不容忽視的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了論述,其中1846年出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唯物史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蘊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它不僅論述了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的關系,而且批判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自然觀,同時解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變遷過程。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進程中,深入領會《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關于“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的論述 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將自然分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兩部分。“所謂自在自然是指人類歷史產生之前的自然以及存在于人類認識或實踐范圍之外的自然,自在自然具有一定的客觀先在性。人化自然則是指與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緊密相連的自然,也是人類的認識和實踐對象?!钡亲栽谧匀慌c人化自然并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的兩種不相干的事物,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一)自在自然具有優(yōu)先性:自在自然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到了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瘪R克思在此充分肯定了自在自然優(yōu)先于人類社會的特性。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會存在并得以發(fā)展,是因為有生命的個人構成了人類歷史開始的首要前提,因此,他指明“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而為了保證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能夠生存而不致滅亡就應該滿足以下條件:“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庇纱丝梢钥闯?個體為了維持生存,首先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繼而從事生產活動。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自然界孕育了人類,保證了人類的存在,并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綜上所述,自然界的存在和發(fā)展必然會影響個體的存在,而人類社會的主要構成部分就是這些有生命的個體,所以個體存在與否也就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人類歷史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人類的一切活動和意識都要維持在自然界可承載的范圍內,時刻遵循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保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序合理存在。 (二)人化自然具有現實性:人的勞動實踐將自然分成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對象,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寫道:“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庇纱丝梢钥闯?人類所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不僅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而且不斷生產著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資料,同時也不斷改造和豐富著整個人化自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化自然對于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促進作用,認為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他們的社會制度”。人化自然是經人類實踐活動改造過的自然,是客觀世界對象化的自然,人化自然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順利進行,因此,人化自然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三)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具有交互性 自在自然雖然在客觀上獨立存在,但是它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隨著人類生產和實踐活動的愈發(fā)深入,也不斷被烙上人類實踐活動的印記,與人類的生活融為一體。由此,自在自然逐步轉化為人化自然,并成為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動力源泉。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他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chuàng)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yōu)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而整個這一點當然不適用于原始的、通過自然發(fā)生的途徑產生的人們?!痹诖?馬克思不僅批判了費爾巴哈在自然觀上的錯誤理論,而且肯定了人類感性勞動所具有的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自在自然的范圍會隨著這種活動的不斷開展逐步減小,人化自然的范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擴大。自在自然對于人類以及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把自然界單純地界定為“天然的”自然的觀點不僅不利于自在自然的發(fā)展,而且會在一定意義上起到阻礙作用。有生命的個體首先是作為一個自然存在物,其次是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存在,人類一直處在現實的自然界中,從這一前提出發(fā)才能更好地全面考察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綜上所述,人化自然與自在自然并非是完全毫無關聯的事物,人類實踐活動的日益開展會促進自在自然逐步轉化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也會更好地作用于人類的物質生產和實踐活動,進而促進人類社會實現更大的飛躍。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自然觀的批判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詳細地闡述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自然觀思想,并且對其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一)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 費爾巴哈把人設定為“一般人”,而這里所說的“一般人”實際上是“德國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整個德國哲學都把人宣布為是宗教的人,所有人及事物都要服從宗教的領導。費爾巴哈也深受其影響,將人看作是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產物,也就是說,費爾巴哈以及古典哲學家們所理解的人是那種想象出來的、虛幻的人,而不是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人類與動物并無明顯區(qū)別。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批判了費爾巴哈的觀點,指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是現實的個人,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進行物質生產的,社會結構和國家也總是從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 (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體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不僅僅只停留在本源和派生的關系上,而費爾巴哈的錯誤就在于此,“他承認人也是'感性對象’,但是,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他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因此,“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由此可以看出,費爾巴哈只是單純地從自然屬性上來理解人,把人當做處于自在自然中的自然存在物來看待,卻沒有把人視為“感性活動”,沒有從實踐層面上來理解人。因此,他沒有看到人的社會屬性,也沒有真正理解人與自然的現實統(tǒng)一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人類生命的生產,不僅要解決自身的生存需要,也要促進本身的進步發(fā)展,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基于此,人類實現了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由于費爾巴哈離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來考察人,因此,他并沒有考慮到“在工業(yè)中向來就有那個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而且這種統(tǒng)一在每一個時代都隨著工業(yè)或慢或塊的發(fā)展而不斷改變”。也就是說,費爾巴哈割裂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沒有真正理解在工業(yè)發(fā)展中人與自然關系相統(tǒng)一的重要性。 (三)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實踐活動是影響自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在談到自然科學時,費爾巴哈“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眼睛才能識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沒有工業(yè)和商業(yè),哪里會有自然科學呢?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于商業(yè)和工業(yè),由于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在此,費爾巴哈忽略了人類實踐活動對于自然科學發(fā)展的促進作用。而離開實踐活動片面地考察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無法得出正確結論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現實的個人總是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人類生產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離不開現實的感性活動;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始終存在的,只有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利用生產力的發(fā)展才得以一直存在;同時,人類身處其中的地理環(huán)境也是經過實踐活動的改造才變得日益舒適,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得以有所發(fā)展。因此,無論是理解人的本質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都必須從實踐出發(fā),因為實踐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促進著人的本質的充分體現,實踐也不斷產生和滿足著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并且,實踐是促進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共生的現實性基礎。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對人與自然關系變遷的解析 (一)人類敬畏懾服自然,人的主體性尚未彰顯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論述意識和語言如何產生的過程時提到了人與自然最初的相處模式?!白匀唤缙鸪跏亲鳛橐环N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也就是說,在人類文明最初開始的原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像動物與自然的關系一樣,雖然相處融洽,卻僅限于只是滿足人類的生存所需,沒有使人類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人類在自然面前處于敬畏和懾服的狀態(tài),人的主體性尚未彰顯。 (二)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 經歷了人敬畏懾服自然的階段后,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轉變到第二階段,即人努力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發(fā)展并促進自然界不斷發(fā)展的階段。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指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guī)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庇纱丝梢钥闯?人類在立足于前一歷史階段發(fā)展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利用自然界的各種資源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并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繁衍生息,與此同時,生產力的發(fā)展也促進著人類改造自然界的進程,使自然界在人類實踐活動的作用下得到發(fā)展。綜上所述,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在這一階段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自然界不僅幫助人類向自由王國邁進了一步,而且自然界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發(fā)展的動力。 (三)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與對抗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關系出現惡化現象是因為“各個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特殊的、對他們來說是同他們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們認為,這種共同利益是'異己的’和'不依賴于’他們的?!闭且驗楦鱾€人都只為自己的私欲考慮,因此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關系被打破。通過前兩個階段的積累,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高速發(fā)展,人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資源剝削自然,不斷滿足著自身的特殊利益,實現著自己的“幸福感”,但是對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所做出的努力卻相對較少,因此,馬克思指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庇纱丝梢?在這一階段,人類的實踐活動出現了異化,人不再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活動,而是為了勞動而勞動。只有消滅分工的私有制性質,解決人與自身勞動之間的異化關系,使這種異己的力量重新被人駕馭,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 (四)共產主義: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諧統(tǒng)一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統(tǒng)一,就必須使人類的實踐活動恢復到自由自覺的狀態(tài)。因此,《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揭示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即私有制的缺陷的同時,提出要消滅私有制,認為只有消滅了私有制,才能實現對生產的共產主義調節(jié)并進而消滅人們對于自己產品的異化,人類才能隨自己的意愿重新支配交換、生產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消滅了私欲之后,人類才能真正地只取自身所需而不危害自然界的存在和發(fā)展,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統(tǒng)一。 四、《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的自然觀對于解決當前日益突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推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一)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是人們生存發(fā)展的邏輯支點 在近代工業(yè)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極端惡化,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只是為了使自然界更好地為人類創(chuàng)造無限財富的目標服務,這種以利益為唯一目的的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活動,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與統(tǒng)一,自然環(huán)境極度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榜R克思所提出的現實的勞動不僅僅只是局限在人對自然的關系,其中也包括自然對人的關系?!币簿褪钦f,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并不是只有人類才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自然界產生作用,自然界也會反作用于人類社會。雖然人類的物質活動、精神活動都是人類所特有的,但是如果缺失了自然界這一載體和媒介,這些活動都會變成抽象的、毫無意義的東西,社會生活也會因此失去存在的意義。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其現實性上表現為勞動,表現為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勞動。但是這種物質生產勞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只有正確認識和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從這一層面上來說,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社會關系的不斷變革和發(fā)展才能最終解決。 (二)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意識,強化人類實踐的主動性與受動性的統(tǒng)一 人類主體地位和生存價值并不能靠武力統(tǒng)治和征服自然界的野蠻方式來實現,因此把人類凌駕于萬物甚至是大自然之上的生存方式是不可取的。人類要學會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這是人類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拔覈ㄔO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就是要努力實現地理環(huán)境、人口和物質生產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币虼?每個人都有義務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努力。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必須在自然規(guī)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環(huán)境惡化的根源就在于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發(fā)生了矛盾沖突,因此,人類應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從觀念上不斷反思和改正人類活動中的片面化和盲目性,正確運用主體性原則來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只有正視環(huán)境問題、正視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三)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需要尋求新的實踐方式 我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旨在為人們謀取舒適的環(huán)境、清澈的淡水、碧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這是一項有益于全世界人民的重要舉措,因此,我們有必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從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入手,用社會主義制度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保駕護航,在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隨著全球經濟的發(fā)展,整個世界逐漸縮小成一個“地球村”,“村落”里的所有人在享受各種便利的同時,也應該為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竭盡所能,國際社會各成員國之間也應該通力合作,消除影響全球合作的消極因素,努力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達成共識。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需要人們在原有條件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有助于人類與自然界共同生存和發(fā)展的實踐方式,而不是讓人們退回到原始文明時代,回到敬畏自然和恐懼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也不是要否定人類的主體地位,而是要通過價值觀念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使人類獲得舒適的人居環(huán)境,使人人都有能力享受生態(tài)幸福。 綜上所述,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進行了解析,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自然觀進行了批判,并且闡述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變遷過程。深入解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是促進當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對于樹立正確的人與自然關系觀和生態(tài)意識至關重要,對于推進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解決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 作者:李全喜、耿宏宏 |
|
來自: 雪寒l9iqfw8lrs > 《{馬列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