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在山村生活,夜晚總會顯得有些冷清,于是我們幾個孩子總喜歡三三兩兩地挨在一起,仰望星空,追尋童年的無限樂趣。 那時,我們老是坐在村口的那排老桂樹下,聞花香,聽流水,尋月亮。記得那時山村夜間時常斷電,但對于我們來說,這都不打緊,只要天空中那輪圓月亮著,便有了快樂的源泉。 我們看月亮緩緩地升起,澄澈明亮,升到樹梢,在草地種下縷縷光點,躲進(jìn)了茂密的葉間,忽閃忽現(xiàn),最是神秘;我看著她升到山崗,和諧地映在安靜的溪水上,沒有人物,沒有故事,一曲悠揚(yáng)的山歌足以讓我們想象;我們看她升到了天空,那是我們心中的遠(yuǎn)方,月華瀉地,童心飛揚(yáng),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這樣的夜月我們最能入夢。那時,我知道,月亮在渴望的遠(yuǎn)方。 后來,我在外鄉(xiāng)求學(xué)時也時常尋月。中秋時節(jié),異鄉(xiāng)異客,當(dāng)我覺得孤獨無助的時候,我就會去追那一輪熟悉的圓月。可無論我怎么變換位置,總覺得她一直都在南山邊故鄉(xiāng)的方向。我似乎能看到母親升過的炊煙高過了山崗,和著這彌漫思念,為我投影了一處慰藉游子的良方。那時,我覺得,月亮在遙遠(yuǎn)的故鄉(xiāng)。 前幾年,我也在德令哈的沙漠上仔細(xì)端詳過月亮。沒有一聲寒暄,也用不著等候,一輪滿盈而又皎潔的月亮便緩緩地升起。這一切都來得那樣突然,似乎落日剛剛還在大漠孤煙中游走,如今已是月亮的天下了。我從沒見過如此圓潤,如此浩瀚,如此溫柔又跟人這樣貼近的月亮。她仿佛就在我的帳篷邊上,像一盞巨大的夜燈,那種難以描繪的美滿和難以比較的淡然足以抵消一切的疲勞,為我旅途挑讀增添了許多新奇和浪漫。那時,我深信,月亮在咫尺的身旁。 隨著年歲增長,書讀得雜了,去過的城市多了,聽的故事也豐富了,對月亮的理解也不再是那么的單一了。無論是杜甫“露從今日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惆悵,還是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哲思,月亮總會在合適時間出現(xiàn)合適地點。她可以在唐詩宋詞的經(jīng)典名句中詩情畫意,也可以在文治武功的江山歲月里指點迷津;可以在燈火闌珊的孤獨之處詮釋寂寞,也可以在繁花似錦的霓虹之下演繹深情,這些都不過是我們的心境變化不同罷了。 世間滄海桑田,月亮總是遵循著自己的軌跡,優(yōu)雅地點綴著讓人捉摸不透的天空。我們賞月,我們望月,我們尋月,都是我們用童年、用青春、用往事、用傷痕譜寫出來的一首最記憶深處的歌,縈繞在我們的心間。 人生如月,陰晴圓缺,原來月亮一直都在我們心里,藏在那個關(guān)乎年輪、關(guān)乎追尋、關(guān)乎信仰的時光最深處。 (作者:朱德康,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xué)會校園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