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來暑往,又一個金秋時節(jié)。
春有桃夭,夏有碧荷,冬有紅梅。
而走進(jìn)秋天,就走進(jìn)了菊的盛宴。
古往今來,歷代詩詞文人總是不厭其煩地描寫菊花。
屈原在《離騷》中寫: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陶淵明在《飲酒》中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到了李清照筆下,則是帶著淡淡愁緒的:人比黃花瘦。
仿佛人們心中都有種獨特的默契,菊花所象征的,必然是淡然、脫俗、高潔的品質(zhì)。
但《全唐詩》中有一首詠菊詩,卻攜著騰騰殺氣橫空出世,以菊之名寫下萬丈豪氣,堪稱古今最狂。
它就是唐代落魄才子黃巢筆下的《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秋風(fēng)肅殺,百花遭折,唯有菊花傲立枝頭不倒。
盛開的菊花耀眼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城,極目望去,好似金黃鎧甲熠熠生輝。
短短28字,卻鏗鏘有力,振聾發(fā)聵,教人讀之心頭一顫。
詩中之菊,便是黃巢理想中,自己的模樣。
黃巢出生于一個鹽商家庭,自小便善騎射,通筆墨,曾在五歲時就寫下一首《題菊花》:
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可見,黃巢自小便與陶淵明一般,偏愛菊花。
只是陶淵明的偏愛,是愛它的隱世、高潔。
黃巢的偏愛,是愛它的肅殺,狂傲。
同是出身商賈,青年時期的黃巢與我們的詩仙李白一樣,都有一個科舉夢,不過他比李白要幸運那么一點。
唐朝后期,即使是出身商賈,也獲得了科舉的資格。
于是滿懷抱負(fù)的黃巢興沖沖地奔向長安,一去就是好幾趟。
為什么是好幾趟呢?
因為他雖有文采,但卻屢試不第,雖然比李白幸運,最后卻是殊途同歸。
這首《不第后賦菊》便是在他最后一次落榜后,懷著憤懣、不甘、同時依舊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下寫就的。
他渴望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不甘于平凡,不甘于失敗。
他堅信那些金榜題名的朝廷新寵,不過是春夏之花,抵不住秋風(fēng)的肅殺,而最終能夠“沖天香陣透長安”的,只有他。
黃巢落榜后,其實并沒有立刻投身于起義軍中,他回到老家,選擇子承父業(yè),做起了私鹽買賣。
恰逢當(dāng)時李唐王朝式微,國庫虧空,為了保證財政收入,開始大力打擊私鹽,強(qiáng)征賦稅。
黃巢所在的州縣又遇到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無力承擔(dān)重稅,許多難民投靠了王仙芝,準(zhǔn)備起義。
而黃巢本人也撞到了槍口上,因販賣私鹽而入獄,經(jīng)由家人幾番打點才被放出來。
出獄后的他走投無路,散盡家財招募流民,也加入了王仙芝的隊伍。
自此之后,起義軍勢如破竹,迅速壯大,唐王朝眼見勢頭不對,意欲招安,但只冊封王仙芝一人為監(jiān)察御史,要求其他人就地解散。
王仙芝本欲接受,但黃巢卻帶領(lǐng)起義軍威逼王仙芝,反對他“吃獨食”的行為。
無奈之下,王仙芝只得撕毀了朝廷詔書,但他也與黃巢徹底決裂,分道揚鑣。
不久后,王仙芝被圍困死于黃梅(今湖北黃梅),其余部下轉(zhuǎn)而投奔黃巢,他取代王仙芝成為起義軍領(lǐng)袖。
故事發(fā)展到這里,可以說黃巢已經(jīng)初步實現(xiàn)了當(dāng)初的理想——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枝寒菊不僅抵過了秋風(fēng)的摧殘,他自己更像那一陣秋風(fēng),將往日恥辱掃蕩得干干凈凈。
但他卻忘記帶上最重要的東西——初心。
由于起義軍戰(zhàn)線較長,補給不足,黃巢所帶領(lǐng)的起義軍開始向百姓搶奪物資,以活人尸體為肉糧。
起義軍所到之處,白骨累累。
他們成為了比李唐王朝更讓人聞風(fēng)喪膽的存在。
屠龍的少年,終究成了惡龍。
他還走在路上,卻忘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fā)。
他還記得寒菊的肅殺狂妄,卻忘了它的高潔正直。
終于,激起民憤的他最終被群起攻之,最后飲恨自盡。
500年后,朱元璋仿照《不第后賦菊》,寫下一首《詠菊》:
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fēng)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這首詩是朱元璋在抵御元軍的戰(zhàn)場上所作,同樣豪氣沖天,振奮人心,但論文學(xué)造詣,還是略遜黃巢一籌。
其實細(xì)數(shù)黃巢這一生,與朱元璋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出身不高,同樣生逢亂世,同樣吃過苦,受過屈。
都有沖天的抱負(fù),出眾的才干,甚至選擇的道路也極為相似。
但不同的是,黃巢在路上迷失了自己的初心,從百姓中來,卻持刀又向百姓而去。
在這一點上,朱元璋比他清醒得多。
所以一個是令人唏噓的梟雄,一個登上了萬人之上的寶座。
與朱元璋同時期的施耐庵,曾在《水滸傳》中借用宋江之名,寫下一首七言反詩: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
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為何施耐庵要笑黃巢“不丈夫”呢?
這里其實有兩層含義。
第一,是肯定了黃巢起義的膽識和魄力,說明他是一個值得與宋江相比較的對象。
第二則是隱晦地表示了對黃巢后期殘忍行為的不贊同,實在不是一個大丈夫所為,要引以為戒。
日換星移,滄海桑田,不論梟雄也好,英雄也罷,都已經(jīng)成為歷史。
但每到菊花盛開的氣節(jié),我們總會想起那首滿懷希望與豪情的詩。
也會時刻提醒自己:
無論走了多久,都別忘記為什么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