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救世主》里五臺山論道是全書最為難懂的內(nèi)容之一,丁元英來五臺山目的何在? 他與智玄大師爭論的焦點在哪,又為何說要圖個心安?先來說一下論道的緣由。 01 論道緣由 芮小丹對于她與丁元英關(guān)系的前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她對丁元英說:“古城是留不住你的,我也奢望天長地久。你給我留個念想,讓我知道你曾經(jīng)這樣愛過我,我曾經(jīng)這樣做過女人,別讓我把記憶都留在床上。” 芮小丹想讓丁元英送她一個禮物也是一個神話——為王廟村扶貧,之所以這樣做,她一方面想通過這件事能跟丁元英多待一段時間。因為他連私募基金都放棄了,不知道還有什么能留住他;另一方面也是驗證丁元英所說的王廟村之所以這么窮,是弱勢文化屬性的必然產(chǎn)物,看能否改變他們的命運。 丁元英答應(yīng)了小丹的請求,但是他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市場就像一塊大的蛋糕,早已經(jīng)被群狼分完了。如果說扶貧是一個神話,其實就是殺富濟貧,從狼嘴里搶肉,把群狼的蛋糕給搶過來。所以,這是一場殘酷的市場競爭,而且是一場破壞性的市場資源開采,不合常理與慣例。 但其結(jié)局,只會讓王廟村這些處于井底的人,只能扒在井邊看看外面殘酷的世界,最終還是被嚇得跌落井底,患上精神絕癥,喪失所有希望。后來也不出所料,劉冰絕望自殺,馮世杰、葉曉明害怕了,中途退縮了,又回到了解放前。 這是由王廟村 “等、靠、要、扶” 的弱勢文化屬性決定的。其實,本書是想告訴我們:這個世個根本就沒有什么救世主,真正能救你自己的也只有你自己。 02 丁元英論道 丁元英通過對王廟村實地考察后,決定開始著手王廟村扶貧神話。但是為了“討個心安。合了國法,還得看看合不合佛法”?于是跟韓楚風(fēng)一起上了五臺山,韓根本不相信還有真心修持佛法之人。 于是他隨身帶了20萬元,他想要5萬塊敲開一扇門,但如果真是開了4扇門,這一趟就白跑了,因為沒有見到真人。而丁元英只說了一句:“到了佛家的地盤,就更得說隨緣了?!?/strong> 從這一點來看,他就比韓楚風(fēng)“道行”要更深一點。說到底,韓楚風(fēng)就是世俗文化的代表,之前他用同樣的手段試過芮小丹,只是丁元英能做到包容他罷了。 他們來到了“一禪寺”,韓楚風(fēng)先拿出第一個裝了5萬元的文件袋,讓守門僧交給智玄大師。沒過多久,原物奉回,只有一句話“師父回話,非也”。 韓楚風(fēng)二話沒說,在剛才的文件袋里又裝了5萬元,再次讓守門僧交給智玄大師,其結(jié)局跟上一次一樣,只是回話多了兩字“非也”。 這個結(jié)局讓韓楚風(fēng)沒有想到,無計可施時,丁元英拿出一個普通信封,讓守門僧交給智玄大師。沒想到守門僧回話:“兩位施主請隨我來?!?/p> 見了面,智玄大師說“敢問施主什么是真經(jīng)?修行不取真經(jīng)又修什么呢?”原來丁元英的信封里這首詩是這么寫的: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jīng)。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注定? 袈裟本無清凈,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鐘, 都是癡人說夢。 丁元英這首詩《悟》,標(biāo)題就是對道的理解,也就是所謂的“悟道”。來看他對這首詩的解釋:“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于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p> 在他看來,所謂的佛,就是人的覺性,不是真正的人或者一個實體的存在。真經(jīng)可悟不可修,也就是說,道要靠自己去頓悟而不能靠漸修。修行是以行動來牽制人的心性,而頓悟本身是心性的自然開悟來牽制人的行動。 這里涉及到的是禪宗里神秀與六祖慧能“頓悟”與“漸修”的公案。因為如果我們刻意去修行悟道,如此目的性強的行為本身,這與參佛悟道相違背的。 所以,在丁元英看來,我們能否悟道跟天命根本沒有關(guān)系,修行也不要想著要取真經(jīng)。世上無論是人的悲與喜還是萬事萬物,沒有哪一個是前世注定。同樣,穿上袈裟吃齋念佛的僧人還在承受世間煩惱。 世間事物不能永恒,也不能單獨存在,更不能成為絕對主宰,只有道是永遠存在的。你看古剎里的人修行時間再長也成不了佛,說是立地成佛,只能說是癡人在說夢了。 以上內(nèi)容簡單地來說,丁元英認為,人人都有覺性也都可以成佛;如果那一刻他覺悟了,他就成佛了。參佛最大的障礙是“住相”,所以要“破相”,修行之人要記住《金剛經(jīng)》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strong> 如果那一刻你“住相”了也就是被蒙蔽了,那么你那一刻就沒有覺性,就沒成佛。一旦我們破除所有蒙蔽,那么我們就離涅槃不遠了,達到真如境界。 03 智玄大師論道 聽了丁元英的論道后,智玄大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他“已經(jīng)踩到道的門檻了,離得道還差一步,進則凈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钡瑫r提出丁元英“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而應(yīng)當(dāng)是“大愛不愛”。 在智玄大師看來,社會要想有活力,那就應(yīng)當(dāng)有競爭,沒有強又哪來的弱,萬事萬事逃脫不了生生滅滅的宿命,這才是天道。佛修的是一顆平常心,所以這也正如老子所說的那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strong> 這句話是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順其自然發(fā)展。所以,智玄大師才有了這句“大愛不愛”:真正的大愛,對誰都愛對誰也不愛。 在論完道之后,智玄大師還對丁元英作了評價,說他身上“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三氣居中,還有“一分痞氣”游離心外。這也照應(yīng)前面,他與“佛”有緣,到了門檻就緣盡了,因為佛是不能有“殺氣”與“痞氣”的。 最后因為小丹的死,才能讓他的“殺氣”與“痞氣”歸于“真氣”,也許開悟后才能踏進佛的門檻。那么,芮小丹死之前,丁元英為何非要讓她去趟耶路撒冷,到了那里芮小丹悟出了什么嗎?下回跟大家繼續(xù)分享,更多精彩敬請期待,關(guān)注我不迷路。 |
|
來自: 青白眼e1vedie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