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說說,我們的牙。 你發(fā)現(xiàn)沒,我們現(xiàn)在有些人的牙,又臭,又松,又容易牙齦出血。 啥樣人容易這樣呢?就是人過中年。 人過四十天過午啊,我們身上的各種毛病,逐漸冒出來了。牙,首先就出問題了。 我給你舉個真實的例子。這也是從前,我研習安徽老中醫(yī)龔士澄前輩醫(yī)案的時候,看到的。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子,年42歲。 這個人,最初的時候總牙齦腫、紅,疼痛。而且,牙齒縫里出血,口氣特別重,而且口干。 當時,她到口腔科去看,診斷為牙齦炎。 大夫就給她治,牙垢清除了,口臭有所減輕。消炎止血了,牙疼大大緩解。但是呢,就這個牙齒縫出血,始終也沒止住。 怎么才能不出血呢?患者為此,專門求治龔士澄前輩。 刻診,見患者脈滑而細數(shù),舌苔少津,舌質(zhì)紅絳,齒縫里有紅色血液緩緩溢出來。 患者說,她現(xiàn)在每天早晨起來,都能聞到血腥味和明顯的口臭,而且夜里的出血,明顯比白天多。平時,她則感覺牙齒有些松動,不牢固,微微有些疼痛。 另外,她到目前依然覺得口干,總想喝水。 龔士澄前輩聞此,又問及患者二便和飲食?;颊叽?,食欲非常好,能吃,尤其是最近這段,明顯食欲增強。但是,大便干結(jié)。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龔士澄前輩就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生石膏18克(先煎),知母、炒蒲黃各8克,熟地黃12克,麥冬10克,懷牛膝6克,鮮茅根30克,生大黃7克(后下),開2劑。 每日一劑,煎3次分服。 結(jié)果如何?三天之后,患者復診,說自己大便通暢了,口臭之感消失。雖然牙齦還是出血,但是比從前少了一半還多。 龔士澄前輩仔細看,患者依然舌有黃苔,脈象細數(shù)。于是,大黃去掉,原方再投3劑。 最終,患者牙齒不再出血,疼痛消失,一切恢復正常。 這個驗案,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我給你說說。 我跟你說,這個患者的問題,在當代中年人身上特別多見,這就是腎陰不足,胃火偏亢。 我們的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余。所以說,牙齒這塊有了毛病,我們考慮腎的問題。 那么,此人的腎,到底怎么了? 你看,她就診當時,脈滑細數(shù),舌苔少津,舌紅,平時口干舌燥想喝水,這一看就知道,是腎陰虛啊。 腎陰虛,就有虛熱。虛熱迫血妄行,所以患者牙齦出血。另外,腎虛,不能主骨,所以骨之余失養(yǎng),患者就會壓根松動。 你看,腎陰虛的問題,很明確了吧? 同時呢,這個患者還有胃火。怎么知道的?因為她說了,最近食欲好,食量明顯增大,這就是胃火偏亢、消谷善饑的表現(xiàn)。胃屬陽明,大腸也屬于陽明。胃熱傳導給大腸,則大腸熱盛津虧,所以就便秘。 陽明有熱,還有燥屎,那你說,這個味道返到患者的口腔里,她的嘴巴當然臭了。 所以說,患者的所有問題,這出在腎陰不足、相火偏亢。如果單純的消炎止血、清除牙垢,是很難觸及根本的。 來看當時龔士澄前輩的用方—— 生石膏18克(先煎),知母、炒蒲黃各8克,熟地黃12克,麥冬10克,懷牛膝6克,鮮茅根30克,生大黃7克(后下),開2劑。 這個配伍,是玉女煎的加減。 石膏、知母、熟地、麥冬、牛膝,這就是玉女煎的基本組成。它能干啥呢?恰好就是滋補腎陰,清胃熱。熟地、麥冬滋陰。石膏和知母清胃熱。牛膝,引熱下行。 你看,它不是恰好符合醫(yī)案里患者的訴求嗎? 在這個基礎上,用生大黃攻下熱結(jié),幫助患者排出燥屎。用茅根涼血止血,蒲黃化瘀止血。如此,就可以妥善解決患者的問題了。 你看,這就是用玉女煎加減,治療口腔疾病的例子。 其實,腎陰不足、胃火偏亢,這是現(xiàn)代中年人的通病。你殫精竭慮、縱欲無度、勞傷筋骨,再加上年齡使然,腎陰不足就容易出現(xiàn)。同時,飲食無度,習慣吃香喝辣,日久就有了胃火。腎陰不足所致的虛火,以及胃火摻雜在一起,人的牙齒就特別容易出問題。牙齦出血、牙齒松動、牙痛、口臭口干……這些現(xiàn)象就都出來了。 所以說,人過四十,哪里先容易出事兒啊?是我們的牙齒。這個道理,你懂了吧? 這個時候,可以考慮玉女煎。你就去想象,玉女煎,仿佛一汪清泉,既能滋陰清熱,還能清理陽明燥屎垃圾。它可以讓你的身體,通透清澈水潤。中年人的身體,缺少的,不就是這個嗎? 總之,我們要對這個問題有清醒認識。對中醫(yī)的應對之道,有基本了解。平時也有此類問題困擾的朋友,最好能去中醫(yī)院,經(jīng)過四診合參,辨證施治,合理加減運用玉女煎。非專業(yè)讀者,在不經(jīng)專業(yè)辨證的前提下,不要盲目嘗試。醫(yī)案里龔士澄老前輩的方藥,僅僅作為參考。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
來自: 人老顛東 > 《中醫(yī)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