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一天,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員工姚來泉,接到了一項秘密任務。 那時40多歲的姚來泉,已經(jīng)做了20多年的木工,他為人機靈又懂得經(jīng)緯儀,專業(yè)功夫扎實,還是當時的北京市勞模。 姚來泉完成這項任務后曾表示,那時的家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工作,只知道他每天都是匆匆忙忙、早出晚歸的樣子。 而姚來泉所接到的秘密任務就是作為一名專業(yè)工作人員,參與到天安門城樓的拆除重建工作中。 可能姚來泉也從未想到,在此工作期間,他竟與眾人在天安門城樓發(fā)現(xiàn)了數(shù)枚炮彈和一個小木盒。 那么1969年,國家為何要對天安門城樓秘密進行拆除與重建呢?在拆除期間發(fā)現(xiàn)的數(shù)枚炮彈和小木盒,究竟又有何來歷? 天安門的由來根據(jù)史書所記載的文字表明,如今坐落在北京市中心、故宮南端的天安門,曾用名承天門,有著“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寓意,在其牌坊正中間就曾高高懸掛著“承天之門”的匾額。 承天門最初建立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其城臺之高約有十余米,城臺涂朱,辟五券門。 皇帝在其正中門出入,而其余的四門則是嚴格按照官品的等級規(guī)定出入。 承天門作為木質(zhì)建筑,其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外繞漢白玉石欄,重檐歇山頂、鋪黃琉璃瓦,通高33.7米。 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承天門卻突逢火災,城樓遭到焚毀。 直到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憲宗才下令重修承天門,此次重修將承天門原本的牌坊式建筑改建成了宮殿式,而天安門的基本規(guī)模也是由此而來的。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因李自成起義,使得京城戰(zhàn)火連連,而承天門也再次遭到了焚毀。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承天門才再次重修完工,并正式改名為天安門,沿用至今。從1651年至1969年,天安門正式改名后,總共跨過了318年的歷史長河。 漫長的歲月里,除經(jīng)歷了風吹雨打,有著自然侵蝕之外,天安門還遭遇了八國聯(lián)軍的炮火攻擊,自身早已是“傷痕累累”。 決定拆除重建1949年,在即將舉行開國大典之際,北京市政府還專門召開了組織大會,決定對天安門進行一次簡單的修繕,主要工作就是對其屋面、瓦面以及門窗等地進行了打點、清理。 新中國成立之后,北京市政府又對天安門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修繕活動,這次的工作主要是更換腐朽已久的木質(zhì)構件,清理更換破損的門窗等。 而后,每逢重要節(jié)日,例如五一勞動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市政府都要對天安門進行常規(guī)的例行檢查,并派遣工作人員將其已腐朽之處進行更換,不牢之處進行加固。 例如:大木結構、墻體、屋頂檐口瓦件等關鍵部位。 隨著技術的進步,還要在其屋角安裝最新的避雷設施,防止城樓因遭雷擊,失火焚毀。 雖然,工人們對天安門城樓進行了多次的維修加固工作,但城樓的建筑結構早已經(jīng)在幾百年的日子里嚴重損壞變形,出現(xiàn)了立柱腐朽、山花板傾斜、梁架朽裂等現(xiàn)象。 所以,簡單的維修加固工作難以奏效,也并不能徹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1966年3月,河北邢臺地區(qū)發(fā)生了6到7.5級的強烈地震,震感嚴重影響了北京,天安門也因此遭受到了損壞變形。 起初,北京市政府先組織了一部分人員對天安門城樓內(nèi)的梁架增加了鐵箍,進行加固,包括其山面的踏腳木、草架柱等。 而后,直至1969年,國務院才最終決定:正式啟動天安門城樓拆除重建工作。 機密工程經(jīng)專家協(xié)商方案、上報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審定、國家計委批準決定后,最終選擇采取專家提供的第一方案。 即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并在原址按照其原有的規(guī)格及建筑形式,重新進行修建。 這項機密工程的意義尤為重大,當時的北京市民也并不知天安門里面發(fā)生了何事,當時就只見城樓用葦席、杉篙以及竹竿搭起的袍子給全部圍了起來, 拆除重建要籌備的工作有許多,為此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專門組成了由總參、北京衛(wèi)戍區(qū)、北京市革命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 之后,這項機密工程就由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接管,他們的工作就是要保證工期的完成,并交出高質(zhì)量的成品。 任務艱巨,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精挑細選了一批干將。 最終按照編制組成了五個施工隊,即木工連、瓦工連、彩油連、架子工連以及混合連,其中姚來泉就擔任了木工連組長的職位。 拆除之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先對城樓進行測量,這是由姚來泉和測量局的工作人員一同要完成的。 他們?nèi)σ愿?、仔仔細細地將城樓的斗、拱、聲、柱以及端門等的數(shù)據(jù)全部測量完成后,還向毛主席進行了匯報,得到贊許。 驚奇發(fā)現(xiàn)1969年12月15日,拆除舊城樓的任務正式開始。 姚來泉一行人兢兢業(yè)業(yè),在拆除工作中,他們必須將每一件拆下來的木構件給照著原樣畫下來,還要將其拍成照片,并寫清出內(nèi)、外、上、下、左、右的順序進行編號給碼起來。 他們每天都要拆上千規(guī)格、上萬個部件,工作量非常大。 一日,當舊城樓拆除到小檐西山墻之時,姚來泉等人突然聽到周圍傳來了一聲驚叫“炮彈!”眾人一聽到這兩個字眼,便連忙奔去,而映入他們眼簾的竟是一顆完整的炮彈。 發(fā)現(xiàn)炮彈的工人是在用鎬子刨地時,聽到了金屬的聲響,他心中頓感詫異,便彎下身子,將其輕輕地拔出,這才發(fā)現(xiàn),發(fā)出聲響的竟是一顆已經(jīng)布滿銅銹的炮彈。 姚來泉立即將此事上報,之后便有武器專家前來現(xiàn)場親自進行鑒定,他們發(fā)現(xiàn)這顆炮彈的直徑約有9.5厘米,高約有45厘米,生產(chǎn)年份久遠。 不僅如此,在天安門的城墻全部被拆除之后,工人們相繼在天安門城樓的主體發(fā)現(xiàn)了同樣型號的炮彈,共有六顆。 而后經(jīng)專家多次鑒定,原來這些炮彈是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時所使用的,因為消息嚴密,這些事情不為外人所知。 不想,在拆除天安門城樓的工作中,姚來泉的驚奇發(fā)現(xiàn)不止這一個。這一天,姚來泉依舊如往常一般,帶著兩名手下前往天安門城樓進行拆除工作。 在對天安門最高處的中央脊瓦進行拆除時,姚來泉又有了發(fā)現(xiàn),那時他的腳下有五塊脊瓦,而位于中間的是塊黃色的琉璃脊瓦,其厚度約60厘米、寬度約80厘米。 起初,這塊脊瓦在兩名工人的合力之下根本就抬不動,于是姚來泉就只好拿起棍子來,連撬帶砸才終于將瓦擊碎。 而后,姚來泉幾人驚奇發(fā)現(xiàn)在這脊瓦之下竟藏著一個小木盒,有了先前的經(jīng)驗,姚來泉依舊是先向上級指揮部進行報告。 很快,專家、領導乃至警衛(wèi)人員都來到了現(xiàn)場,眾人這才細細觀察起這塊小木盒,只見木盒的邊長大約有30厘米,在其上邊還能清晰的看出刻著一對二龍戲珠的圖案,極其精美。 姚來泉在領導的示意之下,帶著專用手套,用手輕輕地叩響小木盒,告訴眾人這是金絲楠木做得,而后便開始小心翼翼用棍子戳向木盒。 只見木盒酥了之后,姚來泉便從手中拿出來了一塊與“銅疙瘩”相似的物品。 這時,專家上前,將其拿起,仔細端詳過后,便告訴眾人這是個金元寶,雖然其光澤已呈暗淡,但卻是毋庸置疑的金元寶。 姚來泉繼續(xù)手中的動作,突然他感到手臂傳來了一絲絲的涼意,好像是一顆石頭。 他仔細一瞅,竟是一顆紅寶石,有著拇指般的大小,再次探索之下,姚來泉又摸到了一粒粒形狀猶如紅色鉛筆頭的顆粒。 眾人驚奇,只見姚來泉用手指頭輕輕捻了捻這些顆粒,它們就都成了朱紅色粉狀物,姚來泉將其拿到專家面前。 專家們低頭仔細看了看這些若即若離的粉狀物,又嗅了嗅,望向眾人,表示道:“這是朱砂!” 其中,一名已經(jīng)60多歲的古建專家更是從姚來泉的手中接過這些朱紅色粉狀物,激動表示:“這可是百年真朱砂??!” 而后,經(jīng)專家表明,雖說有些已經(jīng)分辨不清了,但這個木盒里不僅有朱砂還有五彩糧,即谷子、玉米、高粱、黃豆和黑豆,這些東西大多數(shù)是古人拿來辟邪或是當作吉祥物的。 金絲楠木盒被發(fā)現(xiàn)之后,就立即上交給了國家,但發(fā)現(xiàn)盒子的姚來泉與其緣分卻并未結束。 姚來泉思考過后,與同志們商量,決定要在木盒被發(fā)現(xiàn)之地再放上一塊漢白玉石,其高約17厘米、寬約12厘米、厚度3厘米。 為顯示這塊玉石的意義,他們還專門在上面用了金箔貼字,豎著刻上了1970年1-3月重建等字樣。 等正式放置玉石這一天,姚來泉親自用水泥袋紙將其下半部分緊密包裹起來,足足有十幾層,而后將玉石刻有字體的那一面朝南,放置在了新蓋的城樓。 在姚來泉的心里,這塊漢白玉石同他一樣,一起成為了天安門重建的見證者。 拆除工作,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徹底完工,而重建的工作則需要更久。 新城樓莊嚴肅穆重建工程的時間緊迫,要完成的項目有許多,包括木材的加工和安裝、琉璃瓦以及天花板彩畫圖案的制作等。 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木柱木梁的制作,當時是由北京公用局承擔起了此項重任。 他們在短短的六十多天時間里加工了大約2500立方米、96項的大木和室內(nèi)外裝修等木材,為了加快完成任務,全廠員工都投入了進來。 而對于琉璃瓦的制作則更為復雜、繁瑣,要制作將近一百種規(guī)格,十萬余件的琉璃瓦,這是一項不小的技術活。 中間要經(jīng)過十層作業(yè),其中的油漆彩繪、磨磚對縫都是要求具有最高水平的匠人來完成的。 作為在天安門城樓重建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油漆彩畫,其工作量也是十分重大,并且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也是非常之高。 當時,對于油彩畫的制作,指揮部門只給了大約四十天的時間,起初參與此項工作的人手并不夠用,恐怕要逾期。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北京市房管局以及西城、崇文等主要城區(qū)的十幾家建筑單位都紛紛前來支援,這才保證能夠提前完成任務。 任務的最后一項,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貼金箔,當時重修天安門城樓之時,足足耗費了六斤黃金。 金箔非常薄,可想而知這六斤黃金給工人們的任務量之重,也是因為薄的緣故,工人們都擔心會將其弄破、弄臟,于是都不敢用手直接拿取。 在貼金箔之前,工人們集思廣益,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用竹夾來代替手,保護金箔不被損壞。 而這種竹夾也是特制的,工人們就是用它將薄薄的金箔給一張張夾了起來,而這也是個技術活,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 工人們將金箔夾起之后,就將其給敷在了專門熬制的重膠油上邊,再拿起細毛筆將金箔給一點點捋平,循環(huán)往復,在共同的努力之下,才完成重任,將這六斤黃金全部用完。 這次的重建,還為天安門增加了許多現(xiàn)代化設施,例如供電照明、熱力暖氣、新聞廣播以及電視廣播等。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雖然天安門進行了重建,但是其底座卻并未進行重修。 專家為此給出的解釋是,雖說天安門的底座是磚混結構,但起初在它修建之時,也就是500多年前,這種混磚結構全部都是由糯米湯以及混合土所構成的。 經(jīng)歷幾百年的沉淀,這種底座拆除起來非常的耗時耗力,就連底座下刨出來的泥土都極具粘性。 后經(jīng)專家決定,工人們就在此底座鑲上了一層磚,又在外墻涂上了50厘米厚的水泥。 這項機密工程最后的一道工序,便是掛國徽。而姚來泉便是掛國徽的最佳人選,在此次的工作中,他的認真踏實可靠得到了眾多領導的贊許。 國徽直徑1.7米,足足需要八人合力才能抬動,在安掛國徽的這一天,姚來泉早早便來到了現(xiàn)場指揮。 專門負責測量的同志要站在紀念碑的中軸線上,因為當國徽掛好之后,其要對準北京的中軸線,不允許出現(xiàn)一絲一毫的差錯。 有熟悉經(jīng)緯儀的姚來泉在場,此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足足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國徽才被準確無誤地掛好,姚來泉終于不負重托,長舒了一口氣。 天安門城樓的重建任務,從1969年12月15日開工直至1970年4月7日才正式全部竣工。 期間共經(jīng)歷了112天,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工作人員為此付出了精力和汗水,參與設計、施工的全部都是來自中央和全國21個省市216個單位的部門工作人員。 周總理為此也表示感嘆,認為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能重新修建天安門城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4月11日下午,周總理親自登上了天安門城樓進行了視察,并親切向在場參與此次工程的工人們表示感謝。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全國人民才能看到重建后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城樓。 參考資料[1]《解放日報》,《天安門40多年前曾秘密翻修 用去6公斤黃金》 [2]《國家人文簡介》,《1969年中央下令:將天安門城樓拆除重建,發(fā)生了什么事?》 [3]《國家人文歷史》,《天安門居然重建過!這事兒據(jù)說連老北京也不知道》 |
|
來自: 數(shù)字人生6688 > 《待整理文件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