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剛 發(fā)布于 2013-09-02 10:07譜牒學是有關氏族世系研究的學問。《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即專記帝王諸侯世系的史籍。 魏晉南北朝時特重門第,有司選舉必稽,譜學成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保持門閥的工具。晉太元中,賈弼撰《姓氏薄狀》,子孫相傳,號為賈氏譜學。 南朝梁王僧孺因賈弼舊本,改撰《十八州譜》等書,號為王氏譜學。北魏太和中詔諸郡中正各立本土族姓,次第為舉選,名“方司格”。唐時路敬享、柳沖、韋述等都講明譜學。太宗、武后皆曾修訂《氏族志》。 五代以后,譜學漸衰。南宋鄭樵《通志》著錄譜系六種、一百七十部;至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時,所存不過數(shù)家。明清地方宗族仍多編修族譜。
譜牒學作為一門人類社會學的研究方向是二十年前我閑翻雜書時知曉的,后來又知父輩的朋友里有一位叫趙文房叔叔在北圖工作時就曾經做過此 祖父參與編修的民國版《晁氏家乘》類研究,趙叔叔是北大歷史系畢業(yè)的,還沒有來得及我向其請教,他便移民去了葡萄牙,澳門回歸前他還曾在澳門政府任職,先后任過澳門賈梅士博物院院長和澳門文化委員會主任。有趣的是關于譜牒學的問題雖沒有機會咨詢趙叔叔,但通過他我卻知道了民國間文學界有個風靡一時的“蝴蝶鴛鴦派”,并讀了一些代表作品,因為趙叔叔的岳丈就是此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而“蝴蝶鴛鴦派”在解放后曾被定屬為“頹廢俗媚文學”。
有一段時間我對譜牒學非常著迷,為此曾翻閱許多典籍,查找無數(shù)資料,當然都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有一年在武漢的二伯父家里與老人家閑聊,二伯父談到解放前老家菏澤的祖居老宅中曾存有一全套的《晁氏宗譜》,他還說我的爺爺曾以族人名士的身份參加了民國二十三年的家族續(xù)譜盛典,編修的《晁氏宗譜》附后的功德錄有記載。二伯父還說而我家這一支,祖父是獨生子,四十年代初期突病去世,他們弟兄便賣家產,外出求學,土改時家道已敗,原來祖屋里存的《晁氏宗譜》,經“淪陷-戰(zhàn)亂-土改-四舊-文革”幾次折騰或變革,蕩然無存。我當時就想有機會一定去老家尋找宗譜。后來真的就有了機會,那是1990年的秋天,應菏澤市政府的邀請,我代表老爸與曹州書畫院研究捐贈作品和籌建陳列館之事,而我是計劃利用閑暇回去省親,再到祖居地晁八寨查找宗譜。 在菏澤的那段時間,我上午與政府談公事,下午找同族親戚或回祖居地,連續(xù)跑了許幾次,終于有滿意的結果,在我還沒有出五服的遠房堂兄岱文家里,看到了供奉祖宗牌位柜里,由民國二十三年晁氏族人集聚菏澤,根據(jù)族人珍藏昭德版本《晁氏宗譜》編修的石印本。十幾冊的族譜別類分的非常詳細,冊中影印著自晁錯后的先祖列宗繡像,以及歷代官吏文人為晁氏圣賢的譜贊,還詳有條例宗規(guī)、御賜誥命、宗族盛典、科第授職、墓銘傳贊、祠堂世系、藝文詩詞等內容。我十分震驚,更覺其壯觀,也很珍貴,我還覺得應該讓譜牒學專家對這套《晁氏宗譜》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會對人類脈絡沿襲和宗族文化發(fā)展有極大的價值。此后我利用幾個半天,對《晁氏宗譜》進行翻閱,并部分拍照筆錄留備份。族譜在過去一般人平時是見不到的,因為也只有傍年靠節(jié)時才拿出來供奉或曬晾,而且宗譜一般來講是只傳長房長子,以證明為嫡系。 菏澤晁氏為晁端彥及晁說之后 我記得當時還很好信兒,專門查找了我的同族、梁山好漢晁天王的輩分,細節(jié)內容已忘記,只記得晁蓋在族譜里的名字是“去”和“皿”落在一起的不念字的代用符號,其原因晁蓋是草寇,不可進族譜,后人又必須尊重史實,續(xù)譜時就把“蓋”字的草字頭去掉了。前些天我的鄉(xiāng)黨、菏澤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徐東兄發(fā)我郵箱一函,是關于我祖父晁子秩先生的一篇史料,讓我來校正,詢問父輩們卻因年時太久,已無法確定,而有些人和事我只是略知一點,為求史實的準確性,便在網站上查找資料,偶然間發(fā)現(xiàn)一篇關于題為“《晁氏家乘》的發(fā)現(xiàn)及意義”的論文,此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張劍的博士論文中的一個章節(jié),《晁氏家乘》作為史料,成為他研究宋代晁氏文學的論文佐證。他對《晁氏家乘》有“晁氏家譜作為專門的家族生命史,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評價,讓我這個晁氏后人感到親切與振奮,因為也證明了十幾年前我初見《晁氏宗譜》時對其史學價值的判斷,其實我一直以為山東菏澤的晁氏宗族所保存的《晁氏家乘》為案例,透過譜牒學對人類社會的氏族文化進行系統(tǒng)分析與佐證是一很好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只是我們晁氏后代至今所藏的大都是民國初年的版本,而張劍博士在晁中徽處看到的是1775年(乾隆四十年)版本。從版本學的角度講乾隆版的更珍貴。 興奮之余,拷貝張劍博士論文以示對編修與珍藏及研究《晁氏宗 《晁氏宗譜》記載我曾祖父晁萬榮情況譜》的諸位致意。 《晁氏家乘》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 [作者 張劍] 家譜的發(fā)展在宋代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不僅表現(xiàn)在家譜編撰方式上由官府主修變?yōu)樗郊倚拮?,并隨著時代發(fā)展,逐漸向庶民階層滲透;而且表現(xiàn)在家譜功能上由過去炫耀門第、考校選舉等政治功能和婚姻交往等社會功能變?yōu)椤熬醋谑兆濉钡膫惱斫袒δ?。但是在北宋前期,雖然蘇洵《蘇氏族譜》和歐陽修《歐陽氏、譜圖》開創(chuàng)了新的修撰范式,響應者似并不多。歐陽修曾對蘇洵說:“是不可使獨吾二人為之,將天下舉不可無也”(《嘉祐集》卷十四《譜例》),但是晁氏卻是能夠洞見時代對新的家譜需要的宗族之一。 一 晁氏家譜之沿革 2004年12月初,我經多方調研,在山東菏澤晁氏宗族會理事兼秘書長晁中徽家找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原版,收獲頗豐,卷首有《臨川支譜原序》云:晁氏系本姬姓周景王子朝之后,以其祖之名為氏,文字轉易,從晁。西漢御史大夫錯公以忠顯于景帝時,元魏樂陵太守清公以節(jié)著宣武帝時,唐有賢良真公者名杲,以字行于世,少孤貧好學,不偶于物,明皇時舉秀才,授婺州義烏縣尉,歷河南府兵曹,后以賢良對策,終左補闕,實大夫之后,潁川人也。大夫墓今在許州,墓側有廟,廟間有碑。其后數(shù)世居澶洲之清豐,鄉(xiāng)曰永泰,里曰忠臣,今改為三河里。有諱禋者,娶吳氏,生子名憲,以唐季五代天下云擾,遁跡不仕,教授于鄉(xiāng)里。以曾孫文莊公諱宗愨參知政事,贈至太子太保。娶趙氏,追封康國太夫人。生子諱佺,累贈太師中書令,仁厚信實,通經籍,明書記,五代晉漢間攝從仕職于彭門,因家焉。宋太平興國五年,其仲子文元公諱迥始以進士起家,及登朝,再遇顯親之澤,為大理寺丞,致仕始居京師昭德坊,其子孫今為開封人。咸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卒,年八十三。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與父同葬開封府祥符縣旌孝鄉(xiāng)和睦里第一域丙穴之三墳。當是時文元公為翰林學士、給事中、知制誥、同修國史。贈中書令為尚書兵部郎中。太史楊休撰志文,司世卿朱書《余慶傳》,蓋后累贈太傅,其太師中書令亦從文莊公之贈也。娶耿氏,追封慶國太夫人,傅氏,追封永國太夫人。嗚呼,得姓以來數(shù)百年,而史傳不過數(shù)人,在昔子孫之多,得如今日乎?抑無譜而不傳乎?《世譜》之作此其時矣。不可以鄙陋不肖為辭,使晁氏之族不昭,無以揚先烈、糾族人,以傳示后世。不勝祗惕,具為是譜,文行居先,卒葬載后,每閏則修,子孫之昌,皆出中令,佺之三子,實祉之來,有所自矣。故是譜雖過三代,必謹書曰中令某孫,尊者統(tǒng)而屬有系也。今之族人,若后之子孫傳是本而修之者,各具本祖之自出,諱某字某,而統(tǒng)以中令之裔。經閏則修,俾相承不紊,乃不失敦本睦族之意乎。 [宋治平元年閏五月初四]. 該序曾以《宋元老譜序》之名刊于民國十三年晁澂滄所修《菏澤晁氏支譜》(藏晁中徽處)中,文字稍異。作者晁端彥(1035—1095),字美叔,是晁迥的四世長孫,在宋代頗有聲名,與蘇軾、章惇等人交非泛泛,文章書法,朝野宗尚。其子晁說之的《嵩山文集》(四部叢刊本)后附有《晁氏世譜節(jié)錄》,而據(jù)民國三十六年所修《六安晁氏五屆續(xù)修支譜》(藏安徽省圖書館),《晁氏世譜》系端彥首創(chuàng),可以斷定,此序當是《晁氏世譜》之序,治平元年閏五月初四即為《晁氏世譜》修成之時。《晁氏世譜》今雖不傳,但于《晁氏世譜節(jié)錄》中依稀可見其“文行居先,卒葬載后”的簡歷模式,蘇洵的《族譜后錄》(《嘉祐集》卷十四)下篇署“至和二年九月?!标硕藦妒雷V序》作于治平元年五月,只晚了蘇洵十年,亦屬開風氣之先者。《晁氏世譜》之后,晁氏后人又數(shù)次撰譜,其中經歷曲折,《六安晁氏五屆續(xù)修支譜序》中載之較詳: ……宋治平元年,中眷四世祖端彥公創(chuàng)修宗譜,后罹于兵燹,靡有孑遺[1]。贅婿王氏救獲譜,一字百金,弗與,宗譜幾失,奈何如之。幸有提舉公守塋僧惠森嘗錄吾先人事實,知譜失,獻以為徵。中眷二十世泗公于嘉靖壬子春據(jù)以成編,宗譜所由復作。孰意作而復失,遭兵燹,幸中不幸,可慨也。夫乾隆四十年,我六二十五世樸庵公留心查修,遠都邑有年,所未獲成輯,載典上承父業(yè),下啟后昆,念締造之艱難,懼箕裘之隕越,遍歷各邦采攬,覓三眷世系宗派合集之。而為吾六修譜之第一屆。嘉慶庚辰,我六二十七世尚忠字棨門,仰承先志,克紹前規(guī),合直隸、河南、江西等省,依例修成,是為二屆。光緒二十四年,我六二十九世貽鑒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合招原省之族臺,仍照舊譜之成例,總修通譜十四部,接修支譜壹佰二十部,工竣,領去,從廉受費,是為三屆。民國二十三年,中眷山東荷澤定陶會議續(xù)修通譜,推恒、文、秀、華,暨東眷鄆城、燕函、通谷各省郡邑。我六二十九世貽牟隨函派承燮、顯翰、達淵就地續(xù)修,半年許,工竣領回,是為四屆。繼此方八載,至卅一年春,族長貽牟召集會議,向族眾而語之曰“我欲五修支譜,意在總譜雖修,本數(shù)甚多,部數(shù)甚少,不便于攜帶收藏,礙難遍散于各戶,且以時考之,上修總譜未逾十年,似可稍緩,光緒支譜四十余年,宜乎從速,禮合者番修譜,夫復何疑。第數(shù)僅六本,部必九十,每門一部,余存族宗,沾時則家各展閱,亂時則各秘藏,設有不測,此失彼存,此存彼失,直如不失,其術果是善與否?”……惜乎未及付梓,連遭世亂歲歉,致不果造成,遷迤今歲春,提起前議,鳩工庀材,選定妥人,長房主稿顯翰,二房主稿文薈,三房主稿承燮,諏吉十月中旬謄稿投局刷印,臨時族長命序于晚……三十一世晁顯翰號西園薰沐敬撰。 [宋治平元年閏五月初四]。 [賜進士及第開國伯前朝奉郎守秘書丞知瀛州河間縣事兼驛館飛騎尉]。 [賜緋魚袋左朝議大夫秘書少監(jiān)中眷曾孫端彥直序]。 上述可知,晁氏有譜,始于治平元年北宋中眷晁端彥,毀于戰(zhàn)亂;次為明嘉靖三十一年中眷二十世晁泗(維東)所修,毀于兵火;次為六安東眷晁載典所主修的《晁氏宗譜》,刊刻時間為乾隆四十年,此為尚存于世的晁氏家譜的最早刊本(今藏山東菏澤晁中徽處)[2],系三眷通譜,以后所修,均以此為祖本(據(jù)《晁氏宗譜》載,主修者尚有晁世綸。按東眷晁樸庵修譜未成,其子載典繼之,乾隆三十六年會修通譜,臨川中眷晁世綸遠求旁搜,亦有所成,載典和世綸遂為此譜主修,故其扉頁載:“江南六安載典、江西臨川世綸編次”)。繼此又有嘉慶二十五年東眷晁尚忠所修三眷通譜本[ 3];光緒二十四年東眷晁貽鑒所修通譜本,兼修六安支譜;民國二十三年所修三眷通譜本(今藏山東菏澤晁八寨晁姓);民國三十六年東眷晁貽牟又修東眷《六安晁氏五屆續(xù)修支譜》。而中眷菏澤支譜亦經民國十三年和公元1950年兩次續(xù)修,均藏于晁中徽家。又聞山東菏澤以晁中徽先生為代表的晁姓欲建晁氏宗族研究會,將所有與晁氏有關的家譜、文物、書刊等皆收藏其中,此意洵美。 二《晁氏家乘》的內容與意義 《晁氏家乘》共十八卷,目錄如下: 卷一條例宗規(guī) /卷二 御賜詩聯(lián)誥命 /卷三 祖像贊語 /卷四 列祖事實 /卷五 科第授職 /卷六文集逸事/卷七祖塋紀要 / 卷八祠堂族考 /卷九 墓志銘 /卷十 傳贊 /卷十一 藝文詩詞 /卷十二序記匯錄 /卷十三 三藝文詩詞 /卷十五六安吊圖世 系 /卷十六嘉祥吊圖世系 濟寧金鄉(xiāng)附/ 卷十七 臨川吊圖世系 四川崇寧附 /卷十八 貴溪吊圖世系。 其內容分兩大部分,前十二卷為第一部分,為修譜宗旨、列祖生平、藝文詩詞、塋圖墓志等,后六卷為第二部分,為總系和各分支世系圖。正如《晁氏家乘》條例卷一《凡例》一所云:“是譜之修,分前后二帙,首列宗規(guī)條例者,皆治心之要,修身之法,正其始也,次列誥命祖像、文籍塋墓等項者,俾知祖功宗德不敢忘也。后帙列支派源流者,俾知身之所自出,并尊卑長幼之序也。” 《晁氏家乘》具體內容更為豐富,體現(xiàn)出至少三個方面的價值和意義。一是他補正了宋元明清諸多晁氏名人和族人的生平事跡,如晁迥、晁端彥、晁瑮、晁泗、晁晁、晁懷劬等,拿歷歷史材料相對豐富的晁迥來說,真宗咸平元年(998 )四十八歲時直史館至咸平四年(1001)五十一歲時除右司諫、知制誥,其間事已湮沒無聞,看了《晁氏世譜序》我們才知道咸平元年時其父晁佺卒,迥依制須守喪。至于其他人物可補者更多,僅卷五《科第授職》等就補宋代晁氏族人百余人。 二是可補佚晁氏族人詩文,如明代目錄學家、藏書家晁瑮,傳世詩文甚少,但據(jù)《晁氏家乘》,嘉靖三十二年晁瑮因喜與子東吳同在翰林而賦詩云:“玉堂自古號瀛州,父子聯(lián)翩得并游。蕓閣夜燈書共校,鳳池春草策同抽。敢期世掌侔司馬,便喜奇逢似敏求。圣代爭傳添盛事,卻慚恩渥未能酬?!保〒?jù)卷八《開州族略》)另外《家乘》還載有嘉靖三十三年晁瑮的《鏡湖公答維東公書》(卷八),談及家譜整理和家族文化等問題,值得重視。 三是可以更好地把握晁氏家族的歷時性變化。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書以晁氏家族為例試圖證明這樣一個假說:即北宋家族相信家族命運依賴于家族成員的仕宦,而南宋家族相信地方權力的控制才是家族興盛的關鍵,因此開始由職業(yè)官僚有意地轉向地方精英。通過《家乘》,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假說值得質疑,因為南宋的晁氏依然科舉聯(lián)捷,宦跡四方,社會活動空間較大,而明清的晁氏進士出身者極少,僅晁瑮、晁東吳、晁子管等數(shù)人而已,他們更多的是把足跡和熱情留在了故鄉(xiāng)。以晁補之的后裔清代晁樸庵(廷燦)和其子晁載典為例,兩人均為秀才,其中樸庵“先生重道義、尚氣節(jié),州有創(chuàng)建,公與常獨任之,若修文廟、立棚場,葺祠宇,繕治橋梁道路,不靳資斧……救貧濟困,恒恐不逮”(卷十丁田樹《樸庵先生傳》),載典繼樸父遺志,修成《晁氏家乘》,且建成家廟,使先靈有歸,“六州素稱沖繁,公事迭舉,修貢院,葺城垣,理學校,皆先生首督辦理,操之掌握,而且設廣惠局以成困窮,立普濟堂以憫孤惸,淠流病涉,創(chuàng)義渡以便行人,歲饑荒歉,設粥廠以拯乏食,先生之德惠仁聲,播于鄉(xiāng)邦者無不口碑載道?!保ň硎跽耒O《淵然先生傳》)如果結合晁樸庵之孫尚仁、尚忠,重孫燕懷等人的傳記(參《六安晁氏五屆續(xù)修支譜序》卷二),他們設義田倉,義賑濟災民,熱心公益事業(yè),已經成為六安很有影響的地方精英。由職業(yè)官僚集團到相對擁有民間控制權的地方精英化,晁氏家族足足走了五、六百年。再看近代家族外在特征之一的宗祠,晁氏在宋元并無建宗祠的記錄,宗祠之建始于明洪武年間晁通海因軍功鎮(zhèn)崇明,因起之,后至乾隆年間,晁氏在六安、嘉祥、臨川(城北祠堂、北鄉(xiāng)荷塘祠堂、官溪塘坊杜舍祠堂)都建立了祠堂(卷八《宗祠規(guī)制》),這意味著晁氏已經在那些地方扎根,但顯然人們并不認為他們比宋代晁氏更為成功。通過《晁氏家乘》,我們反而發(fā)現(xiàn),成為所謂的地方精英其實在某種限度上是限制了家族的發(fā)展,宋代晁氏之所以能夠比明清晁氏更難令人忘記,重要原因之一就因為他們科舉得意,成為全國性而非地方性人才,他們給予后代的教育,視域也更為寬廣靈活。士階層走向地方精英化,恐怕不是一種主動為之,而是明清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下的一種無奈選擇,回歸故里,總有著地理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優(yōu)勢。晁氏,通過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強勢,將這一無奈拖延了很久。 家之有譜,若國之有史,晁氏家譜作為專門的家族生命史,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注1.按此處記載不確,四部叢刊本《嵩山文集》后存有《晁氏世譜》節(jié)錄。另《晁氏家乘》卷十《晁維東公傳》中亦云:“每恨族譜,遭元明兵燹,殘毀殆甚,雖遺跡未泯,然所存十之二三?!?/p> 注2.《晁氏宗譜》于乾隆五十年時曾重印一次,目錄文字稍有差異,2005年7月5日,應我所托,濮陽博物館的王義印先生專程騎摩托車到濮陽縣徐鎮(zhèn)晁寨村拜訪了該村村民晁春建,找到他所藏的清乾隆乙巳《晁氏宗譜》,并將其目錄摘抄如下(該譜封面印“乾隆乙巳重鐫”“晁氏宗譜”“江南六安載典/江西臨川世綸編次”“匯輯全譜/共十八卷”/“六安藏板”等字樣):第一卷 條例宗規(guī) 第二卷 宸翰誥敕 第三卷像贊 第四卷事實第五卷 科第職官 第六卷 文集 逸事 第七卷塋墓第八卷 祠堂族考 第九卷 墓志銘 第十卷 傳 第十一卷 詩 第十二卷 序記匯錄 第十三卷三卷總系第十四卷 鄆城吊圖世系 第十五卷六安吊圖世系第十六卷嘉祥吊圖世系濟寧金鄉(xiāng)附第十七卷 臨川吊圖世系 四川崇寧附 第十八卷 貴溪吊圖世系。 注3.該譜現(xiàn)藏河南濮陽縣徐鎮(zhèn)晁寨村,為六安體澤堂藏板,比乾隆版《晁氏宗譜》有不少增補,如收錄了嚴嵩為晁瑮所撰的《明封翰林院檢討征仕郎晁君墓志銘》等,可補史闕。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