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薩堡兒) (一) 2021年9月22日(辛丑農歷八月十六),朗月渾圓,月華如練,秋風送爽,愜意襲人。第五屆四明云頂中秋詩會在王陽明的故鄉(xiāng)、浙東余姚四明山云頂舉行。 四明云頂中秋詩會 一如既往的是,對余姚出身的王陽明題寫的《中秋》*詠唱貫穿了整個詩會: 去年中秋陰復晴, 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 況乃白發(fā)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 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 賞心何必中秋節(jié)。 詩人們一再吟誦,同一片大地上,遙寄對先賢的追思。 《中秋》的上半聯(lián)朗朗上口且動聽易曉;下半聯(lián)富有哲理而韻味深遠,深受大眾喜愛,時代傳詠。詩會終場前,“西部歌王”王洛賓關門弟子——陳百川老師特意為它譜曲并在舞臺上首唱,詩會在這一刻達到了高潮,“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悠揚的歌聲回蕩在四明山壑之間久久不息。 詩會上的歌舞 “西部歌王”王洛賓關門弟子陳百川吟唱《中秋》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祖籍浙江余姚,青年時隨家遷居山陰(越城),在附近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后人尊稱他為陽明先生。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被稱為孔子以來的第二位“圣人”,他在詩詞方面同樣有很深的造詣,雖然不為世人所熟知。 王陽明像 這首《中秋》作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此時的王陽明35歲,本已在京城入仕6年,卻因反對宦官劉瑾把持朝政,被判入獄,釋放后,又被貶往貴州龍場做驛丞,可謂一朝跌落青云端。 趕赴貴州前,王陽明特意繞道南京看望他那當官的父親。 王陽明父親王華是科舉狀元,曾在京城任禮部侍郎,王陽明獲罪后,王華也受牽連左遷南京禮部尚書。民間傳聞劉瑾認為王陽明上書皇帝是受了父親王華挑撥,由此,王陽明被處罰是替父受罪。雖說虎父無犬子,不過,王陽明與父親性格迥然,天差地別,他在為被劉瑾迫害的大臣喊冤所寫的《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中盡顯一貫的仗義執(zhí)言、不畏權貴、直抒胸臆風格,與其父沒有關聯(lián)。 王陽明見到兩鬢斑白的老父親,兩人抱頭痛哭。王陽明在京城午門受廷杖時,聞訊趕來的王華眼見兒子受難卻愛莫能助,只得在一邊哀嘆。但有高居禮部侍郎的父親在場,多少讓執(zhí)杖太監(jiān)有所顧慮,力度暗中減輕了些許。明代受杖廷而死的大臣不計其數,好在王陽明是幸運的,而兒子的受難也讓父親王華在朝廷文官集團中樹立起了正直不阿的形象。 處處中秋此月明 現(xiàn)在,最難堪的風波已經過去,王陽明看到父親身體尚好,內心非常欣慰,他雖然貶謫貴州,還能夠繼續(xù)從政,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父親王華也感到心情無比舒暢。這一次的變故,意外地消解了多年來王陽明與父親之間的嫌隙。王華一直認為王陽明桀驁不馴,狂妄自大,做事華而不實;王陽明則抱怨其父親刻板保守,專橫霸道。少兒時,王陽明喜好下棋,王華為了讓他專心讀書,怒將兒子心愛的象棋扔到河里,王陽明為此耿耿于懷,作詩一首: 象棋終日樂悠悠, 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 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水波去, 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響一聲天地震, 忽然驚起臥龍愁。 一個十二歲頑皮孩子的受挫,竟然勾起了他以諸葛亮自喻的野心,未來有許多運籌帷幄的機會還在等著小王陽明呢。 回到父子在南京重逢,正值中秋佳節(jié),父子間有道不盡的知心話,可惜天公不作美,當時陰沉一片,然而王陽明詩興不減,他在酒席后揮毫作詩,成就這首千古不朽的《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王陽明從小立志尋求圣人之道、潛修學問,如今經過廷杖之恥,也絕不放棄,他立即前往貧瘠險惡的西南夷地,在今屬貴州修文的龍場驛站任職,入宿山洞,甚至躺入石棺,居貧處困,動心忍性,苦苦思索人生哲理。終于某夜,王陽明忽然大悟,憑依記憶與六經四書相印證,確信了宋儒格物之說的錯誤,他從石棺里一躍而起,大呼: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王陽明龍場悟道,終得大悟大徹,為其后一生致力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理論奠定基礎,也以心學治軍統(tǒng)軍,在其后的戎馬倥傯中,干凈利落地平定贛南廣西兩省匪患,生擒企圖篡權的寧王朱宸濠,成為能文能武德的罕世奇人和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圣人。 余姚王陽明故居 (二) 讓我們繼續(xù)回到當年王陽明的中秋夜。 嘉靖三年(1524年),此時的王陽明已經53歲,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功成名就,在家鄉(xiāng)越城(今紹興。學術界另有一說是王氏一家在宸濠之亂由余姚遷居山陰越城)為期二十七個月的孝期也已結束,恰逢中秋,他在天泉橋邊碧霞池畔自家花園里舉辦了一場酒會,宴請跟隨自己多年的學生。 這天夜晚的月亮格外圓,酒過三巡,菜過六味,河中泛舟,擊鼓唱歌,投壺聚算,酒席正酣,學生們紛紛走到王陽明前敬酒,一些人還慫恿老師現(xiàn)場作詩,王陽明也不推脫,退入書房,趁著酒意微醺,欣然命筆,這就是著名的《月夜二首》: 萬里中秋月正晴, 四山云靄忽然生。 須臾濁霧隨風散, 依舊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 從他外物豈能攖! 老夫今夜狂歌發(fā), 化作鈞天滿太清。 處處中秋此月明, 不知何處亦群英? 須憐絕學經千載, 莫負男兒過一生! 影響尚疑朱仲晦, 支離休作鄭康成。 鏗然舍色秋風里, 點也雖狂得我情。 王陽明這兩首中秋詠月詩,比起十九年前的的詠月詩,遣詞更加精麗,意境愈加深邃,且將其良知心學哲理蘊藏在詩句之中,悠揚寬闊。王陽明借景抒情,告訴學生們,只要堅守良知,人心就不會被外物干擾,就像一時被烏云遮住的明月,終究會云消霧散,重放光明,熱血男兒不要整天埋在舊紙堆里做學問,像東漢學者鄭玄(字康成)和宋代學者朱熹(字仲晦)只會把經典搞得支離破碎,沒有實際意義。格物為了誠意,格物就是格心,心即理。 王陽明不掩飾他對朱程理學的否定,有點“狂”,如同當年孔子贊揚曾點的“狂”,最后一句引至《論語》“侍坐”篇,孔子問幾個學生的志向,其他人都鄭重思索,唯有曾點,鏗然彈完一曲瑟,才回答自己的志向就是沐浴春風在野外唱歌,孔子贊揚地說:“吾與點也?!蓖蹶柮鹘柽@段典故,表達他對人生理想終極目標的追求孜孜不倦,世俗的羈絆、異黨的計算、官場的顧慮都已置之度外。 四明云頂鳥瞰 (三)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有一個故鄉(xiāng),人人的故鄉(xiāng)都有一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xiāng)的月亮。王陽明仕途正盛時,卻決定返回故鄉(xiāng),并與中秋月光結下不解之緣,是偶然中的必然。 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后,王陽明就地任職為江西巡撫,衙府設于南昌。兩年后,王陽明接到新皇帝嘉靖的圣旨,調職進京;正當王陽明意氣風發(fā)地趕到杭州,打算沿大運河北上時,快馬送來朝廷命令——暫緩入京。原來當朝首輔楊廷和意識到,能力與威望并重的王陽明入京,將對他的地位構成巨大威脅,故以財政有限,難以給功臣王陽明太多獎賞為由,勸說小皇帝不如讓他先到陪都南京做個閑職,待國家經濟情況好轉后再議進京一事。嘉靖小皇帝哪能猜透楊首輔的花花腸子,當即表示贊成。這樣,王陽明進入權力中樞的機遇就擱淺在杭州了。 未能輔佐皇帝,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王陽明失望之極,他索性向皇帝告假回鄉(xiāng),探親養(yǎng)老。 孩子們在陽明塑像前開展紀念活動 居越期間,王陽明開設“陽明書院”,整理并推廣王門心學,弟子眾多。人到晚年,對人與物的感悟越來越深,尤其在中秋月光下,總有無以言狀的情愫,于是每次過中秋節(jié),他都會寫上一兩首好詩,賞月抒懷,以詩言志。 我們再欣賞兩首王陽明居越(紹興老家)期間以中秋為主題的詩: 一年兩度中秋節(jié), 兩度中秋一樣月。 兩度當筵望月人, 幾人猶在幾人別? 此后望月幾中秋? 此會中人知在否? 當筵莫惜殷勤望, 我已衰年半白頭。 ——《后中秋望月歌》 獨坐秋庭月色新, 乾坤何處更閑人? 高歌度與清風去, 幽意自隨流水春。 千圣本無心外訣, 《六經》須拂鏡中塵。 卻憐擾擾周公夢, 未及惺惺陋巷貧。 ——《夜坐》 年過半百的王陽明對人生有了新的感觸,父親病逝,江西匪患剛息,這些讓一生坎坷的王陽明不由得在中秋佳節(jié)聯(lián)想到人生際遇的無常,更想到人生關鍵在于“返璞歸真”,圣人本來沒有訣竅,只是需要時時拂去心中的塵埃,保持明凈。一首《夜坐》清新超逸,他把六經(《詩經》《尚書》《禮經》《周易》《樂經》《春秋》)歸于吾心,又引用佛教禪宗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保M一步闡述良知需要維護。最后一聯(lián),他提到顏回陋巷說,有人只憐惜清夢被擾,卻不知道顏回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所以,王陽明又回到了孔子“浴乎沂,風乎舞雩”的至高理想那里,歷經千百年考驗的孔儒學說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大道。作為大儒,王陽明學說充分吸取了佛老的思想營養(yǎng),認為儒釋道并行不悖,都是“圣之樹枝”。晚年王陽明的詩句老道深刻,禪意至深,出神入化,此詩就是一例。 詩會現(xiàn)場 嘉靖六年(1527年),廣西思恩、田州兩地匪患嚴重,官軍圍剿不利,朝廷想到了遠在紹興的王陽明。九月,圣旨到,任命王陽明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兩廣,即日啟程,不得推辭。 此時的王陽明年老體衰,還是強打精神率軍奔赴廣西,一個月內即兵不血刃,迅速鏟除兩地匪患,還順帶奇襲八寨、斷藤峽的瑤民叛軍,在其軍事生涯中再創(chuàng)輝煌。王陽明以心學理論作為武器,獲得了空前的軍事成功,剿匪結束后,他這樣感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span> 凱旋歸途中,積勞成疾的王陽明終于被病魔擊倒,此時的他離開廣西,一路顛簸經過廣東,到達江西境內的贛江邊上,正打算坐船沿贛江東進。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船到南岸(今江西大余),昏睡中醒來的王陽明看到了二位當地官員,也是自己的學生周積與張思聰前來探望,居然從床上坐起來,仔細詢問他們的學業(yè)。十一月二十九日,船到青龍鋪,王陽明命人帶周積到病榻前,對他說:“我要走了?!保ā拔崛ヒ??!保?/span> 周積跪在床邊,悲痛交加,含淚問道:“恩師,有何遺言?” 陽明先生微帶笑容,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八字遺言,令江河嗚咽,山川動容,他畢生的踐行落在了一個光明的句點上。 王陽明書法《何陋軒記》 王陽明臨終前念念不忘“光明”,是否那一瞬間,他想到了故鄉(xiāng)?月是故鄉(xiāng)明,皓月當空,花好月圓,遺憾他臨終前沒有再望一眼家鄉(xiāng)的月亮。 王陽明不必遺憾,他的內心自有一輪明月,心學思想永不缺蝕,那是在貴州龍場的萬山叢棘中參破生死所領悟的良知。知善知惡是良知,“致良知”就是在生活實踐中,時刻堅守心中的道德理念。只要做到這些,修煉內心,克服私欲與雜念,牢記去惡為善,知行合一,心中就有光明,人人即可當“圣人”。 陽明思想,如一川明月,照耀山河大地,點燃人心,千古常在,光芒永恒! 吾心自有光明月,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完) *關于《中秋》的創(chuàng)作年份,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眾說紛紜,有1521年之說,也有1527年之說,有些文章回避年份,只說“某年”,本文姑且采用1506年一說。 *參考書目: (1)燕山刀客,《王陽明傳》: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 (3)倪陽,王陽明居越詩選讀.倪陽博客. (4)許葆云,《王陽明的六次突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