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丨天寧寺塔 :京城最美古塔 圖源@李拜一 梁思成林徽因的目光聚焦關(guān)于天寧寺塔的文字描述,林徽因所寫就的篇章或許并不算早,然其一定是最美,且極具學術(shù)價值的。 關(guān)于天寧寺塔建造的年代,據(jù)一般人的傳說及康熙、乾隆的碑記,多不負責地指為隋建,但依塔的式樣來做實物的比較,將全塔上下各部逐件指點出來,與各時代其他磚塔對比,再由多面引證反證所有關(guān)于這塔的文獻,誰也可以明白這塔之絕對不能是隋代原物。 國內(nèi)隋唐遺建,純木者尚未得見,磚石者亦大罕貴,但因其為佛教全盛時代,常留大規(guī)模的圖畫雕刻散跡于各處,如敦煌、云崗、龍門等等,其藝術(shù)作風,建筑規(guī)模,或花紋手法,則又為研究美術(shù)者所熟審。宋遼以后遺物雖有不載朝代年月的,可考者終是較多,且同時代、同式樣、同一風格的遺物亦較繁伙,互相印證比較容易。 天寧寺塔丨圖源網(wǎng)絡(luò) 廣安門外天寧寺塔,是屬于那種特殊形式,研究塔者竟有直稱其為“天寧式”的,因為此類塔散見于北方各地,自成一派,天寧則又是其中最著者。 此塔不僅是北京近郊古建遺跡之一,且是歷來傳說中,頗多誤認為隋朝建造的實物。 但其塔型顯然為遼金最普通的式樣,細部手法亦均未出宋遼規(guī)制范圍,關(guān)于塔之文獻方面材料又全屬于可疑一類,直至清代碑記,及《順天府志》等,始以堅確口氣直稱其為隋建。 晚清時期的天寧寺塔 我們可以斷定天寧寺塔絕對不是隋宏業(yè)寺的原塔。而在年代確定的磚塔中,有房山云居寺遼代南塔與之最相似,此外涿縣普壽寺遼塔及確為遼金而年代未經(jīng)記明的塔如云居寺北塔、通州塔及遼寧境內(nèi)許多的磚塔,式樣手法都與之相仿佛。正定臨濟寺金大定二十五年的青塔也與之相似,但較之稍清秀。 與之采同式而年代較后者有安陽天寧寺八角五層磚塔,雖無正確的文獻紀其年代,但是各部作風純是元明以后法式。 北京八里莊慈壽寺塔,建于明萬歷四年,據(jù)說是仿照天寧寺塔建筑的,但是細查其各部,則斗栱、檐椽、格欞、如意頭、蓮瓣、欄桿(望柱極密)、平坐、梟混、圭腳——由頂至踵,無一不是明清官式則例。 所以天寧寺塔之年代,在這許多類似磚塔中比較起來,我們可暫時假定它與云居寺南塔時代約略相同,是遼末(十二世紀初期)的作品,較之細瘦之通州塔及正定臨濟寺青塔稍早,而其細部則有極晚之重修。 在未得到文獻方面更確實證據(jù)之前,我們僅能如此鑒定了。 當然,除卻林徽因,梁思成教授亦對此塔有過高度評價。依他的眼光來看,此塔“富有音樂的韻律,是中國古代建筑設(shè)計中的杰作”。 由木制到磚制的蛻變梁、林所贊嘆的天寧寺塔,被其確定為遼塔無疑。然此塔所處之天寧寺,又是何時所建呢? 依據(jù)曾寄居于此、且撰寫了《日下舊聞》一書之朱彝尊的說法:萬古光林寺,相傳拓跋宮。 這兩句話,似乎在告訴我們:天寧寺初建之時,乃北魏年間(具體來說,其為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而天寧寺最初的名稱,則是光林寺。 天寧寺塔丨圖源網(wǎng)絡(luò) 待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該寺即更名為宏業(yè)寺。此時,一座收藏佛舍利的木塔已然建成。及至唐開元年間,此廟又改名為天王寺。這便是于今日天寧寺山門外所矗立之“唐代天王寺遺址”紀念碑的由來。 再至金大定廿一年(1181年),廟宇名曰大萬安禪寺。當然,在大萬安寺的名稱出現(xiàn)前,也就是天王寺的年代,一座取代了木塔的磚石舍利塔得以建造。其時,大約為遼重熙十七年(1048年),抑或遼大康九年(1083年)。 到了元末之際,大萬安寺遭遇兵火之災(zāi),其殿宇皆蕩然無存,唯留下高塔一座。及明朝洪武年間,燕王朱棣下令重修大萬安寺。 待朱棣登基,大萬安寺更顯興旺之象。此事,還要感謝明成祖身邊的重要謀士、被封為少師的姚廣孝。 天寧古剎的百年激變此后,古剎又于明正統(tǒng)年間、嘉靖三年(1524年)、清乾隆廿一年(1756年)、四十七年(1782年)四度重修。 然也就是在明正統(tǒng)年間,這里被更名為天寧寺。置于明清極盛之時的天寧寺,塔前立有遼代經(jīng)幢、明代碑亭,塔后建有大覺殿、廣善戒壇,塔之西北留有宗師府,塔之東南另有歷代住持之塔林一區(qū)。待到清修天寧寺后,乾隆帝為寺內(nèi)大殿御筆題寫了——常清凈法、覺路慈緣諸匾。 盛時之天寧寺,廟宇占地甚廣,寺內(nèi)百花爭艷。其中,以桂花、秋菊、杜丹、芍藥等為佳。于是,每逢春秋兩季,居京民眾便紛至沓來,攜酒食以觀花。一時間,寺中戒律形同虛設(shè)。 與此同時,寺內(nèi)多有售賣鼻煙者,且味道極佳。游人于此,大凡會帶回一兩瓶以饋親友。因而,便有了——天寧寺內(nèi)聞鼻煙的說法。 此外,根據(jù)《帝京景物路》《天府廣記》等文獻的記載,于每日清晨或午后,在大士殿內(nèi)會出現(xiàn)“梵宮塔影”的現(xiàn)象。只可惜,而今大士殿不存,此現(xiàn)象亦無從考證。 待清中葉以后,由于官府不再撥款修葺,天寧寺長期失修,其房舍景觀亦漸漸步入老態(tài)。其時,寺廟為曹洞派所把持,且變成了一座子孫院。 于經(jīng)歷了“庚子國變”之后,在陳源、陳寶琛、林紓等清末文人的眼里,天寧寺已然成為了“前朝遺跡荒煙蔓草人跡所不到之區(qū)”,足見其傾頹程度之嚴重。此等區(qū)域,還包括慈仁寺(即報國寺)、崇效寺、極樂寺、花之寺等。 然瘦死駱駝比馬大。及至民國時代,天寧寺仍占地108畝之多,寺內(nèi)殿宇百余間。此外,另有附屬廟產(chǎn)187畝。 根據(jù)民國中期的統(tǒng)計,天寧寺內(nèi)共有前代遺留之各類造像二十余尊。其中,高達3丈的接引佛、高約5尺的菩薩與韋陀等,皆為銅質(zhì)。另,明代銅鐘、銅罄等尚且留存。 待新中國成立后,天寧寺區(qū)域內(nèi)的一切,皆發(fā)生著滄桑巨變。 如今的天寧寺丨圖源網(wǎng)絡(luò) 自北京唱片廠落成后,天寧寺成為該廠廠區(qū)。而寺院山門,則已改為民居。從此,世人便無法一窺古塔之貌。與此同時,古剎東西兩路,皆被民居所占。東路更建成了花鳥魚蟲市場。至于寺外塔林,亦改成居民小區(qū),諸塔皆已無存。 此時,古塔的研究者林徽因,已然離世近二十載;其夫梁思成,也已故去一年有余。待到1988年,天寧寺塔成為第三批國保單位。若干年后,隨著西廂工程與天寧寺小區(qū)改造之推進,塔東的兩座有礙觀瞻之建筑被拆,古塔才重新與世人謀面。 而今,居于天寧寺山門之內(nèi)者,僅為彌陀殿一座,此乃天寧寺之后殿。殿前月臺上,各立一通乾隆碑,記載著乾隆朝兩次修廟的經(jīng)過。 作者丨王琦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北京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