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年女性,口腔潰瘍數(shù)月,自述整個口腔、舌頭、牙齦酸麻脹痛、咽喉痛,吞口水痛。晨起后眼屎多。因口腔問題不敢吃東西。大便2-3天一次,無便意,偏軟。小便正常。脈滑軟弦。苔黃厚膩。
我診為濕熱內(nèi)滯,虛火上浮,兼有脾陽虛。處方如下:
川椒6,烏梅15,制附片10,肉桂6,黃連6,黨參10,干姜6,白術(shù)10,生甘草10,蘆根30,薏仁30,薄荷6,天花粉15,制大黃6,五付,水煎服,日一劑。(單位:克)
二診時,病人告知,藥后整體改善。咽喉痛消失,口腔潰瘍消失。
分析:
椒梅附桂連理湯源自晚清江西名醫(yī)謝映廬,此方可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清上浮之陽,溫養(yǎng)下元,引火歸元。我用于治療口腔潰瘍屬于中陽不振者,往往能收取卓效。
口腔潰瘍?nèi)舴磸桶l(fā)作,多會影響吞咽功能。中醫(yī)論治此病,無論虛證或?qū)嵶C,多責之于“火”。實證,多從清解心胃治之;虛證,多以滋補肝腎陰虛,兼收斂浮火以治之。其治法不外乎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列。方藥多為清胃散、知柏地黃丸之類。
我從臨床觀察到,反復發(fā)作的口腔潰瘍也存在一種陽虛型,主要病機是中陽不振,導致虛火上浮,上溢于口腔和咽喉,導致潰瘍和疼痛。
事實上,古代醫(yī)家也有重視陽虛病機的。比如,明代大醫(yī)張景岳提出:“口舌生瘡因多由上焦之熱,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勞倦過度,肝虛中氣不足者,又非寒涼可治,或補心脾,或滋腎水,或理中湯,或以熟附子之類方可愈也”。這個理念非常重要,對于中陽虛所導致的口腔潰瘍極有指導意義。
我臨床常用椒梅附桂連理湯治療中陽虛的口腔潰瘍,之所以取效非常迅捷,源于方藥對證。
以下細細分析此方諸藥。
該方共有以下幾味藥:川椒、烏梅、肉桂、制附片、黃連、黨參、白術(shù)、干姜、炙甘草。
此方以川椒命名,且為打頭的第一味藥,顯然,川椒當為君藥,取其溫中散寒之功?!侗静菥V目》謂川椒:“其氣溫以熱……溫腎補火,治陽衰溲數(shù),足弱為主藥”。
制附片能溫陽散寒止痛,《本草匯言》謂其:“回陽氣、散陰寒……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巢穴而招之,引火歸源則弱之火自熄”。
肉桂功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本草匯言》謂其:“治沉寒痼冷之藥也……下行走里之藥,壯命門火陽,承心腎之氣,宣導百藥,無所謂避,使陽長則陰自消”。
干姜功能溫中回陽,溫肺化飲。《本草求真》謂其:“凡胃中虛冷,無陽欲脫,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
上述三味共為輔藥,以助川椒溫陽散寒之功,并能引火歸源,以壯命門。
黨參補氣,益肺脾;白術(shù)益氣健脾;炙甘草補益心脾、緩急解毒。三藥相使于川椒,以提高溫陽補氣之功。
烏梅斂肺生津;黃連功能清熱瀉火。二藥相畏于川椒,既可防止主、輔藥之溫熱火性而傷陰、傷津,亦兼清上焦之熱,此即寒熱并用之典范。
另外,烏梅與炙甘草合用,取其酸甘化陰之意,可防止溫熱藥傷陰之弊。
該方諸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引火歸源之功,并無溫熱火邪傷陰、傷津之慮。
另外,亦可用此方治療過敏性鼻炎、耳鳴、牙周萎縮、口腔黏膜扁平苔蘚等病,只要抓住中陽不振,虛火上浮的病機,即可放膽應(yīng)用,當能屢用屢效。
此案我還用了蘆根、薏仁、薄荷、天花粉和制大黃。我的理由是:因咽喉不適,用了蘆根、薄荷和天花粉,以養(yǎng)咽、清熱、利咽、解毒;因為大便不暢,加了制大黃;因苔黃厚膩,故加薏仁。諸藥與椒梅附桂連理湯合用,既治本,又治標,標本兼顧,故能收取卓效。
再次強調(diào),此案所用的椒梅附桂連理湯只能治療中陽不振型的口腔潰瘍。如果口腔潰瘍的病機是濕熱與陰虛兼俱,我常用甘露飲加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