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關鍵語:人對世故不可不通,亦不可全通) 世故,就是自持有處世經(jīng)驗的人,太過于圓滑而不愿意得罪人的一種手段罷了。世故,是成長的必然階段,也是成熟的必然結果。但是,這種成熟并非無可挑剔;尤其是成年人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挫折、教訓、成功和經(jīng)驗后,才有可能對什么都無所謂了,也漸漸變得世故了。 關于世故,魯迅曾經(jīng)說過,“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可見,世故不可不通,亦不可全通的。因為,人應當通人性,懂人情,與人為善,才能有朋友,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而有所作為。否則,不通人性,不懂人情,與人圓滑,太世故了,就難有朋友,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最終對自己不利。只有掌握了世故不可不通,又不可太通的分寸,才算是明白人和聰明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小人的精明與算計是一種聰明,君子的木訥與敦厚也是一種聰明。不同的是,小人的聰明是自以為是的圓滑,擺不上桌面,上不了臺前;而君子的聰明是別人的評價和贊譽,是真正意義上的聰明,是聰明中的大智慧。因此,世故可以說是一層鎧甲,或許它可以保護你不致受到心靈上的傷害,但同時也會限制你的思維和行動。 成年人興許懂得,世故,有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方法。尤其在現(xiàn)實中,人有許多事情不能隨心所欲或者無能為力的時候,也只能世故一些,委曲求全一些,以求另尋解決問題的途徑而已。然而,在人際交往中,過于世故的人,卻往往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披露內(nèi)心世界,在與他人相處時,也常常心口不一,圓滑應付,很難打動人,日久天長,人們誰還愿意和這種過于世故的人交往呢? 人生充滿了變數(shù),人世故一些但是不要過了頭,也不是不可以的。雖然在生活中,總會有人說你好,也有人說你不好,但只要做人做事問心無愧,就不必執(zhí)著于他人的評判,無須看別人的眼神,更不必一味討好別人,那樣會使自己活得很累。所以呀,我們更看重的,不是人要變得世故老道,而是要與人為善的好。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應當多些尊重和信任,少些輕蔑和猜忌;多些鼓勵和幫助,少些排斥和拆臺;多些理解和寬容,少些挑剔和苛求;多些坦誠和關懷,少些掩飾和冷漠;多些成熟和豁達,少些城府和世故。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更和諧,我們的生活才更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