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非君子。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中醫(yī)大夫用藥量小似乎不合適。不過,從張仲景用藥量看,從古今諸多醫(yī)家用藥量的情況看,某些疾病非重劑還真不能起沉疴。 有些疾病如果你吃得準,而不敢用藥,不敢用量,始終畏手畏腳,徘徊在被束縛的法定藥量上,三克五克十克八克上,老生常談,磨磨唧唧,是治不好病的,或者有效也不顯。當治病讓病人成了幾個月或者常年服藥的“藥罐子”,對病人就是一種鈍刀割肉式的精神折磨。這樣也就無法取得患者信任,也篤定到老不成器。 中醫(yī)困于量而死于量,這是當今合格中醫(yī)的一個“緊箍咒”。而能夠掙脫這個“緊箍咒”的中醫(yī)大夫,大多都是一些民間中醫(yī)。他們的用方原則是藥味少,皆是精兵強將,君則呂布,臣佐使則劉關(guān)張。用藥原則有膽有識,大病用大藥,穩(wěn)準狠,能一兩奏效,絕不一錢拖延。 一個能吃三碗飯的人,你每頓讓他吃一碗,是不是天天要餓肚子?酒量一斤的人,你讓他喝半兩,和沒喝有什么區(qū)別? 有中醫(yī)說,張仲景用麥冬七升,我為什么不能用三兩五兩?炙甘草湯用生地一斤,用一兩二兩的怎么能有效?本來用三兩麻黃,用一錢能發(fā)出汗來嗎? 上海著名學者柯雪凡考證東漢一兩合現(xiàn)在的15.625克。李時珍卻說“古之一兩,今用一錢”,毫無事實依據(jù)的一句話,居然從20世紀一直沿用到21世紀!對此,許多中醫(yī)家紛紛提出質(zhì)疑。中醫(yī)界政協(xié)委員多次提出修改《藥典》,有關(guān)部門仍然無動于衷。這叫與時俱進嗎? 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辯證準確如果用量不對,照樣不會有效,不能治好病。只有辯證準確,用藥到位,才能藥到病除。 山西名醫(yī)劉紹武治療甲狀腺結(jié)節(jié)的攻堅湯,其中,王不留行最多用到120g、夏枯草用到90g。這個量是他多年臨床經(jīng)驗出來的,少于這個量可能就杯水車薪,療效不顯。你拿著這個方子去藥店,藥師會給你抓嗎?你如果拿著方子讓別的中醫(yī)看,不知有多少中醫(yī)會目瞪口呆,毛頭的可能還會說是瞎開。 著火了,本來一桶水澆上就滅了,你非得一勺一勺往上潑,那是在滅火嗎? 仝小林院士用黃連降糖,常常15g起步,糖尿病酮癥時最大用量可至120g。而你用十克八克,效果怎么會好?高手就是高手,平庸者很難望其項背。 有的人對用量大的中醫(yī)會嗤之以鼻,說小劑量也能治好病,有可能,但很少能“一劑知二劑已”。現(xiàn)在,流行一開就是21副藥,除了對自己處方的不自信,怎能不讓人懷疑你是在賣藥? 藥對癥了就是一碗湯,藥不對癥滿船裝。過去的老中醫(yī)一般都是一開三副,服完以后再根據(jù)病情調(diào)方。三副藥如果沒有效,就說明不對癥。有時對癥了,一副藥就能見效,甚至治愈。不然,張仲景為什么會說“一劑知二劑已”? 有人會說了,現(xiàn)在的藥材種植的多,野生的少,質(zhì)量藥效都不如以前的,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有不少中醫(yī)高手,用的也是現(xiàn)在的藥,也不是野生的,照樣能夠一兩副兩三副見效。原因就在于,人家辯證準確,用藥精到。 用量大絕不是起手就是幾十上百克,而是在患者服藥“不知”的情況下,逐漸加量,一直加到接近“冥?!保攀亲罴阎尾×?,才能很快痊愈。 一位王姓民間中醫(yī)擅長治療牛皮癬,局部的用外用藥,泛發(fā)的頑固的用內(nèi)服藥。其中,麻黃是必用藥,而且量大。這個量可能全中國只有他一個人用過,但是,很多頑固的牛皮癬被他治愈了。 他說,一般人100-200克麻黃就可以治愈。有的人這個量還不行,2021年夏天有個患者用到了500克才最后治愈。 人們怕麻黃,謂之“虎狼藥”,主要是怕發(fā)汗過度導致亡陽。有一年夏天,他給別人裝空調(diào),遇上高溫天氣,汗流如洗,約八個小時,喝了很多的水也不小便,身體并無大礙。由此悟出,中醫(yī)書中所講的大汗亡陽,可能多是因為誤治。 很多人不敢用大青龍湯,怕的就是麻黃的量。王老師治鼻炎用大青龍湯,麻黃用90克也沒有出現(xiàn)大汗亡陽,筋惕肉瞤。不過,用量不是一上去就是這個量,而是階梯式的遞增。 曾治過一個牛皮癬病人,一天連續(xù)出10多小時的汗,治療了一個月,身體也沒出現(xiàn)什么不適,病也治好了。 《內(nèi)經(jīng)》云:有故無殞(殞,損傷、死亡的意思),亦無殞也。他對這種頑癬治愈率可以達到80%左右。除了不能喝藥的,幾乎都有效。他說攻克了牛皮癬也不算夸張。 《內(nèi)經(jīng)》說:“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術(shù)也?!狈彩谴蠓蛘f某個病無法治,是世界難題的,只能說他水平不行,沒有找到治好這個病的方法。不行就是不行,不要找借口。 看到這里,大家一定不要認為這個大夫一用麻黃就是大量,有的患者也是十克八克,照樣能治好病,因人因病施治是基本綱領。 小孩一樣可以用重劑。如果不看病情,只聽到4歲的孩子用過50克麻黃,會被一些人罵的。但是,整個用藥過程是根據(jù)病情循序漸進的,而且把病治好了。 鄰居有個4歲男孩,從小生病,每隔兩三個個月就要感冒一次,一感冒就發(fā)燒,咳喘,就要去醫(yī)院住上20多天,回家后也沒有好利索。找到王老師,說讓孩子愁死了,一發(fā)燒就喘不上氣,要趕緊住院,一個月要花幾千元。在家里靠吸霧和藥片維持,一個療程光進口藥要花5000多元。有個醫(yī)生跟孩子家長說,十歲左右治不好將來就是標準的哮喘病。 王老師根據(jù)孩子喘憋出汗,以及舌脈,判斷為麻杏石甘湯證,屬于感冒留下的后遺癥。 他跟孩子媽媽說,聽我的話,就能根治。孩子媽媽說,行,我聽你的。王老師讓她給孩子把西藥停了,只喝中藥,如果喝不下去就灌進去。 沒想到孩子喝藥跟喝水一樣,一點不費勁。喝了一副,一點作用沒有。王老師就把麻黃加量到15克,覺得這樣應該管用了。怕藥勁大,又特別作了囑咐。 第二天,孩子媽媽說還是沒管用,沒出汗,睡覺,吃飯都和以前一樣。 王老師心想,他自己感冒時喝麻黃10克就管用,4歲的孩子,一點用也沒有,也不難受,問題出在哪里?是不是經(jīng)常喝藥導致身體的抵抗力太大了? 于是,就把麻黃加到30克。第二天,母親說還是老樣子,吃飯睡覺也沒什么異常,感覺喘好像有點好轉(zhuǎn)。 聽她說“好像”,王老師覺得有譜,就把麻黃用到了50克,甘草30克,杏仁20克,生石膏100克。在這里,可以看到,石膏隨麻黃而水漲船高,以制其過度發(fā)散。 4歲的孩子,麻黃用到50克,這個量很多老中醫(yī)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用到。當時,他心里還是有點發(fā)虛。不過,有了前面的30克墊底,也就釋然了。畢竟不是一上來就用這個量。 這一回,母親說喘明顯減輕了。 有了“明顯”這句話,他心里就有底了。效不更方,繼續(xù)喝。 隨后幾天又出現(xiàn)過發(fā)燒,咳嗽,但沒有喘,也不用去醫(yī)院了。 他媽媽說,可好了,這喘真讓你治著了,發(fā)高燒也不喘了。 后來,開了三副厚樸麻黃湯,咳嗽也治好了。 因為經(jīng)常感冒,又開了10副柴胡桂枝湯,提高免疫力??偣睬昂笠还埠攘艘粋€月左右的藥。 現(xiàn)在,孩子身體非常正常,很少感冒。這是第一例給小孩用大量麻黃的案例。 在王老師這里,每一個用大量藥治病的案例都有一個故事。 王老師通過幾十年臨床體驗,有些患者被病魔折磨得生不如死,你如果不能大刀闊斧,快刀斬亂麻,只能讓患者徹底喪失信心。 看王老師的藥方都是三味五味,患者拿到手后,經(jīng)常投來異樣的目光,這點藥能管用嗎?更讓患者不解的是別的醫(yī)生一開幾十副,在他這里最多開三副,有時就開一副。對患者的疑惑,他就是一句話:先試試看。 如果不是親自了解,你還真不知道“試試看”中蘊藏的自信。他曾經(jīng)說過一句在別人看來絕對是大話的話:“病人吃兩副藥說沒效果,我就會覺得臉紅。” 不管怎樣用藥,能治好病就是高手。但是,要想出奇制勝,很多時候沒有量就沒有療效。 他曾經(jīng)用過3斤澤漆,澤漆是什么自己網(wǎng)搜一下。不但沒有中毒,而且把多年的病,花了無數(shù)錢的頑固病,徹底治好了。 他一再強調(diào),用藥是他自己的經(jīng)驗,如果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萬萬不可效仿。即使想從藥量上求療效,也要慢慢增加,切不可莽撞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