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愁溫飽到跳廣場舞的變遷》 作者丨張彬 這些日子人們到處在議改革開放40年,到處在傳頌改革開放40年。40年不易,40年讓人有了更多的回味。 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出生在農(nóng)村,在農(nóng)村長大。對于這40年,農(nóng)村的變化,就像在昨天發(fā)生的事一樣,歷歷在目。我家鄉(xiāng)的變化,完全可以印證這40年的發(fā)展歷程。 我是吃著信江河水長大的,信江河的兒子。那里有我美麗的家鄉(xiāng),還有那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 我們村很大,600余戶,3000余人口,全村一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村姓氏達50余姓以上,多姓氏雜住,村民們和諧共處。 我們村沒有什么資源,人多田少山少。就連燒的柴火都非常成問題。小時候,一到夏天,我們村的草坪就聚滿了鋤草的人。把這些草鋤回去曬干,就是我們日常做飯用的主要燃料。上小學的時候,放學回家要做的也是鋤草?,F(xiàn)在大都使用煤氣或是電器,鋤草生火20年前就基本消失得無影無蹤。 人多、田少,但旱地較多,所以糧食問題就成了大問題。加上哪會兒自然災害較多,糧食生產(chǎn)受影響就更大。靠天吃飯的農(nóng)民,每天辛苦的勞作,還真不容易預測到天災的來臨。有時一年到頭辛苦下來,顆粒無收那都不是假話。自然災害的影響,也就使我們村基本上都是來自國家救濟,每年都要靠著救濟維系著生存。 旱地里能種些旱作物,如棉花、花生、紅薯、蘿卜、蕎麥、粟、油菜之類的東西。解決些自給,補充糧食。現(xiàn)在大家吃的油都是特制的,很香。小時候,我們家榨的棉籽油,吃得喉嚨很熱,能偷偷的倒些在飯中,都覺得挺香、挺好吃?,F(xiàn)在棉籽油可能沒人會吃,就算送給人家,人家連看都不會看。 我們村產(chǎn)得最多的就是蘿卜。由于土質原因,加上種子優(yōu)良,生產(chǎn)的蘿卜個大、水份充足,除了配以補足糧食不足充饑外,曬些蘿卜條家用,更多的還是賣出去,補貼補貼家里。到了蘿卜收獲的季節(jié),一輛輛大卡車到我們村上收購蘿卜。由于田間道路不便于卡車行駛,卡車只能停在圩堤上。大人們拔蘿卜,削掉葉子,小孩就把葉子撿成堆。然后大人將一擔近200斤的蘿卜挑上圩堤,賣給哪些收購的人。一斤蘿卜的價最多不會超過2分,那是年份最好的時候才可以賣到的價,一般都是0.5分居多。一畝田再好的蘿卜,也賣不到幾個錢。可無論如何,賣了總還是能有幾個收入。剩下的葉子,有些曬干做腌菜,有些就用來喂豬。 我從村里去當兵的時候,村里那么大,還沒有一棟像樣的樓房,青一色的破瓦房。條件好點的可能有磚塊或石料砌成的墻,條件差的有些是土筑的墻,還有的就是用些枝條夾起來。村里還有不少的茅草房。 村里有臺拖拉機,專門給村里犁田,有時候給大隊搞運輸。算是最養(yǎng)眼的交通工具。因此,村里只要來卡車,偶爾有些小吉普車來,對我們哪些小孩來說,簡直就像是看到了稀世的東西。跟著車子跑,圍著車子轉,充滿了好奇。誰家要是有個自行車,都覺得是特別好的。 全村找不到幾臺電視,只是條件相當不錯的人家才會有,也只有14寸黑白電視機??次浯蚱旧鲜菙D得水泄不通,那可能就是當時最開心的事。 家家基本上都種田,每天路上、田地里到處都能看到忙碌的人。為了生活,就連很多小孩也不得不下田干活。 牛是最重要的耕作工具。每個小隊都有統(tǒng)一的牛欄,一到雨天,牛欄內外有些連腳都下不了,又臟又臭。 村內道路都是些小路,全村也沒有一條硬化的路面。平時倒也沒事,下起雨來,就成了災害。 有些體力和頭腦的成年男子,就是靠賣缸之類的東西賺些錢。那是相當辛苦的活,挑著200來斤重的缸可能要走上大半天,甚至一整天,賣得出還行,賣不出還要挑回來,第二天再挑出去賣。因為此,只要一提起賣缸的人,十有八九就能想到是我們村的。 哪些年里,全村人都在掙扎著生活,都在為溫飽愁碎了心。 40年后的今天。我已經(jīng)不在村里生活好些年,父母離世后就少有回家。但每次回去,給我都是不一樣的感覺。 一棟棟美麗的小樓房取代了破舊的瓦房,再也見不到茅草屋,就連矮小的瓦房也差不多快要消失。別說沒人鋤草,煤球都沒有多少人燒,用氣、用電已成了普遍。數(shù)字電視、電腦,還有家電也是農(nóng)家常有的東西。智能手機,每家每戶至少都是好幾部。村內路面全部硬化,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 村里農(nóng)田差不多全部流轉,剩余勞力大都外出務工,現(xiàn)在田坂上基本上看不到干農(nóng)活的人。富裕的村民買了自己的小車,有技術的農(nóng)民帶回技術,在村內辦起自家小作坊。很多年輕人在外面做生意、辦工廠,業(yè)務有些還做到了國外。每到春節(jié),路上一輛比一輛高級的轎車,足以證明富裕后的鄉(xiāng)親們,已經(jīng)在享受著富裕的幸福。 華燈初上,村里已是燈光通明,空閑地的廣場舞音樂早已響起。吃過飯的村民三五成群,愉快的跳起了廣場舞。 40年巨變,我看到了我們村莊的發(fā)展。我們村莊的發(fā)展,同時又見證著歷史進程。這不是神話,但又被這些農(nóng)民在好時代里,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成了神話般的生活。經(jīng)常站在村頭,目視著夢境般變化的村莊,我很自豪。 2018年12月19日 原 創(chuàng) 首 發(fā) ?作者簡介 ★★張彬,網(wǎng)名,我悅我行,男,江西余干人,自由撰稿人,中國自然資源報社特約記者,發(fā)表新聞稿件百余篇,業(yè)余寫作文學作品。來源:我悅我行(微信號:zbklsh6688) 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不妥,敬請告之) 本期編輯:張彬 |
|
來自: 昵稱6245368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