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開場白中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那什么叫菩提,什么叫自性呢?怎樣才算真正成佛呢?佛家講的菩提和西方哲學的終極三問有什么關(guān)系?佛陀二字的本意是什么?真正成佛要經(jīng)歷哪三個階段?我們在精讀《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第一的時候,六祖慧能大師在大梵寺講堂中的開場白有四句話,千萬不能輕易放過去。一共16個字,咱們今天先一起探討一下:啥叫菩提自性?怎么樣才算真正成佛?其實,佛家講的“菩提”二字,就是咱們中國道家老子在《道德經(jīng)》開篇當中講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那個道。菩提在印度語的發(fā)音為Bodhi,早期在中國也曾被翻譯為道字,可見這個詞是一個音譯過來的詞匯。我們可以近似地理解為今天人講的覺悟、智慧和終極智慧,最高智慧。這應(yīng)該是一種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zhì),已經(jīng)能夠從萬變之中發(fā)現(xiàn)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和法則,能夠洞察世間萬物的源頭和最后的歸宿。獲得了菩提智慧的人,應(yīng)該不再有困惑,不再有煩惱,這實際上是一種心靈上的境界,是一種內(nèi)心完全覺醒,看破一切以后大徹大悟的狀態(tài)。那我們再問一下:自性又是什么呢?菩提和自性為什么放在一起講呢?萬物都在不停變化的內(nèi)在,有沒有一個永恒不變、不生不滅、無盛無衰的本來之體呢?這個不生不滅、不盛不衰的本來之體,中國的儒道兩家稱之為性,又叫做本來面目。外來的佛家也稱之為性,但是喜歡在前面加上自,叫自性;加上佛,叫佛性;加上空,叫空性。不管前面加上什么定語,本質(zhì)上都是那個最本質(zhì)、最究竟的存在。它是一切的源頭,又是一切的歸宿。世間萬物不管怎么變,它絕對不會變。其實,六祖開場講的自性,本質(zhì)上就是西方哲學家提出來的終極三問的答案。也就是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三個形而上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可以把自性二字,大致地理解為,我們生命當中,也是這個世界萬物當中最最本質(zhì)的存在。萬物在變,我們自己的生理、心理隨時也在變,但這個最本質(zhì)的自性卻永遠不變。其實,把菩提和自性兩個詞放在一起,就說明人要是能夠大徹大悟,必須先要能夠明心見性,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是開悟的必要條件。而反過來說,人能夠明心見性,洞見自己生命最本質(zhì)的存在,也就實現(xiàn)了大徹大悟,獲得了終極智慧。看懂了萬變之內(nèi)永恒不變的存在,洞察了世界運行的規(guī)律和法則。要想獲得菩提,先要見到自性;如果人能夠見到自性,自然而然也就擁有了菩提。因為在印度、在斯里蘭卡,佛的發(fā)音也是Bodhi,Bodhi也就是菩提。咱們中文中這個佛字有一個人字旁,我們就可以把佛理解為已經(jīng)明心見性、看破世間萬象內(nèi)在最本質(zhì)、最究竟的力量與法則,獲得了終極智慧,不再有任何普通人的煩惱和困擾,心靈實現(xiàn)徹底自由的人。佛陀本意就是覺者二字,直白一點翻譯就是徹底活明白的人。而佛家對佛的覺悟又有三個方面意義上的發(fā)揮,一者自覺,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為運無緣慈,度有情眾;三者覺行圓滿,為歷劫修因,行滿果圓,是名為佛。第一步一定要自我覺醒,開悟,能夠明心見性,能夠看到世間的萬物都是假象。這些假象變來變?nèi)?,已?jīng)迷惑不了他了,因為他已經(jīng)看透了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已經(jīng)看破了這些現(xiàn)象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呢,就能夠不被這些現(xiàn)象帶走,能夠讓自己的心停留于安定、寧靜的狀態(tài)。但是,有的人覺悟了以后不忍心看到其他眾生受苦,所以,就能夠犧牲自己去度化眾生。盡自己所能去勸別人、去教別人、去引導(dǎo)別人不要執(zhí)著于假象,能夠擺脫痛苦。自己化身為人間苦海的擺渡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眾生從痛苦的此岸度到自在的彼岸,這就是菩薩的境界。菩薩就是覺有情,自己覺悟了之后還要去幫別人一起覺悟。當一個人大徹大悟,而且在人間度眾生度的足夠多,積累的福報功德足夠大,就像人考了100分,已經(jīng)圓滿了,就成為廟里供奉的如來佛的那種形象,或者說阿彌陀佛的那種形象。他們應(yīng)該住在一個無比莊嚴的境界里,至于這個境界是什么樣子的?佛經(jīng)當中有記載,我認為我們普通人沒必要過度地去在乎。我們現(xiàn)在最要緊的是,抓緊時間去讀讀佛陀的告誡,去讀讀六祖的告誡,去讀讀那些高僧大德的告誡。要每天用功,早點能夠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先做到第一步,能夠從迷惑中醒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