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 高(海南)
曾幾何時,我總很憧憬城里人物欲橫流、愜意癡醉的生活,也緣于此,在學生時代就拼命讀書,寒門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如今,我居住在家鄉(xiāng)的小縣城。隨著年紀的增長,歲月的更替,總有一樣觸動內心深處的東西,在“夢中相聚笑,醒見淚濕衾”的感觸間文思泉涌,也許一些人在睡夢中才能喚回傷逝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鄉(xiāng)人,皈依到心靈最懷念的故鄉(xiāng)。今天上午,朋友圈里都發(fā)來關于重陽節(jié)寄托祝福的微信,今年的重陽節(jié),沒有了父母的陪伴與盡孝,心中難免總有一些失落感和孤獨。《詩經》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親離開后的第二年父親也猝然長逝,每每看著有父母在的全家福,我總是黯然神傷,孤零淚下,總有了卻這牽掛隨父圖片母于地下的念頭!父母這一生為我們風霜雨雪,飽經滄桑,受盡坎坷。她們平凡而偉大,瘦弱而堅強。有她在,我們從未露宿風餐;有他在,我們從未被拋鄉(xiāng)離井!父母遠去的這些年,我時常在半夜中醒來,醒來衾邊總是悲傷成淚,夢中總會遇到相見,一直翻山越嶺在離家求學的路上,一直奔跑在農忙田埂的阡陌間,以及屋前堂內歡聲笑語的日子里。每次回家,走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總會向村南父母的墳地望眼欲穿。墳頭的還飄蕩著清明的條條彩幡,看一眼故人,心底呼喚一聲聲爹娘,心中滿是憂愁與思念,此去再無經年,思念唯獨夢見。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如今,無二老可伴,無孝道可盡,也無歸家之急盼,只有這寥寥無言,以表記念天堂的父母,我不信相有下輩子,但對于父母親,我相信有來生!父母雖走,卻留下我們兄弟姐妹七人。兄弟,是父母贈予我們的禮物、是親情的另一種詮釋、是父母“僅能存在”的余溫!當歲月老去,身后的往事突然變得清晰了起來。細數(shù)流年,輕叩記憶,孩童時難患與共的日子如中奔騰而瀉的洪水,勾起我們的回憶,依稀中我們兄弟姐妹七人在那里玩泥巴,尿尿床,過家家,抓螳螂,追老鼠,打架吵鬧,哭渧皆笑,無不都在父母的襁褓中長大,出嫁,成家!朋友乃平常親愛,兄弟為患難而生,兄弟的情義永不變。父母在世時,總會在飯桌上教育我們,說我們幾個兄弟是幾世的輪回造就了我們今生的相聚,幾次的苦難煉造了你們兄弟的情義,以后倘若我與你娘不在了,這“半生父母恩,一世兄弟情”,你們兄弟要齊心,畢竟是憶今之人,莫如兄弟了!每當逢年過節(jié)的,總會遙寄書信于兄弟,對家鄉(xiāng)兄弟的情義,依然牽引著絲絲縷縷親情血脈,歲月溫潤,寫出了靜好的團圓時光。是呀,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兄弟五人,有福也許不必同享,但有難必定同當。03.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說起家鄉(xiāng),我最初的印記是在澄邁二中就讀時的一句詩:倦鳥終歸巢,落葉終歸根!我所在的縣城到老家僅有三十多里的路,住在縣城的我比較幸運,沒有游子的背井離鄉(xiāng),所以并不認為老家是故鄉(xiāng)。在我心里家鄉(xiāng)就是老家和新家的概念。老家我是?;氐?,周末或假期,喪事與喜事,我都攜妻帶子回去,送一程亡人,賀一聲恭喜,以盡鄉(xiāng)情,也盡親情。少年讀書之時與畢業(yè)打工之年,我總以為自己是游子,雖走過山山水水,年年歲歲,在異鄉(xiāng)夢中尋鄉(xiāng)的跫音不知落將何處,那眉上心頭索繞的鄉(xiāng)愁絲毫不減。老家里的人,說很近親并不為過。因為一個村子里,百分之六十是一個姓氏。見面說話按輩份稱呼彼此,他們叫我的乳名,就明顯親了幾分。雖說舊宅老巷沒人居住了,但老村子卻也并不陌生,站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幻化出舊時的影子。村子里的人,來來去去,新老替代,落葉歸根,迎面走來的人,再年輕,一問也能辨識出誰家的后人。行走的路上,我都是恭敬地與村里人們打招呼,但我發(fā)現(xiàn),村子里耄耋之人幾乎越不越少了,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是我們死亡的屏障呀,我也不禁感慨萬千。可見,我于這個村子,或是村子于我,心的烙印該有多深,畢竟那份濃濃的家鄉(xiāng)情依然久久地糊在我心頭!04.喜見家鄉(xiāng)新變化·黨的恩情似海深前天(九月初六日),村里舉行了首屆外嫁女回娘家活動,也恰逢新中國70周年華誕。在舉國歡慶的日子里,老家顯得格外熱鬧,村公路兩旁電桿上第一次懸掛的國旗迎風飄揚,彩旗襟飄帶舞,水泥路鋪紅毛毯,村里一片喜氣洋洋,從村頭一眼望去如紅色的海洋,在陽光映輝下,鱗次櫛比的兩旁樓宇平房,不禁感嘆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新變化呀!在晚會上,外嫁女一百七十多人自導自演的節(jié)目讓我們觀眾應接不暇,掌聲如雷。生身養(yǎng)育功恩大,相聚祝福表國心,小家見證大家,唯有鄉(xiāng)村振興,國家才能強大,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謝共產黨領導下,農村才能有這翻天覆地變化,老百姓才能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人生最美是家鄉(xiāng),人生最憶是故鄉(xiāng)。無論你身在何方,都無法改變對故土的依戀,那悉的鄉(xiāng)音、難舍的鄉(xiāng)人、無法割斷的鄉(xiāng)情,依舊令我們魂牽夢縈!本刊原創(chuàng)首發(fā) —2022— ☆☆龐 基,筆名阿高老師,海南臨高人,熱衷文學,大學畢業(yè)后支教,曾在多文鎮(zhèn)中心小學首創(chuàng)“新苗”學生文學社,在臨高縣城笫一小學創(chuàng)立“文瀾新聲”校園文學社,潛心培養(yǎng)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默默耕耘這片基層教育之地。明知苦艱路迢迢,卻還堅守初心,二十多年如一日,從未變更思路。 《當代文摘》編輯部 主編:黃山松 吳順珍 微信:rocola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