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們吸收老師傳授的經(jīng)驗,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知識是越學(xué)越多的; 后來我們逐漸消化了老師交給我們的知識,然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后就形成了屬于我們自己的知識理解體系,這是一個去繁從簡的過程,所以知識是越學(xué)越少的。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可以觸類旁通的,我們的社交關(guān)系,也是可以遵循這樣一個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過程的。 一開始,我們覺得朋友越多越好,人多才熱鬧,可后來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朋友在于質(zhì)不在于量,朋友太多反而會占用我們的時間。 所以,這時候我們會覺得朋友越少越好。 如果有一天,你身邊到?jīng)]有一個真心朋友,請堅持做3件事。 學(xué)會和自己相處,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可能會很熱鬧,但當(dāng)人群都散去的時候,也始終是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孤獨,去面對寂寞。 對于在群體當(dāng)中待的時間久的人來說,讓他們獨自去面對孤獨,無疑是來自精神上的一種凌遲。 因為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三五成群,孤獨對于他們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甚至還有可能擊垮他們的心理防線。 而我們,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應(yīng)該具備獨處的能力,這是內(nèi)心強大的一種表現(xiàn)。 是我們可以享受熱鬧,但也可以享受孤獨,我們不被任何框架束縛,我們的精神和靈魂都是自由的。 周國平曾說:“對于有“自我”的人來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p> 有時候,我們的社交圈子就像是手機內(nèi)存一樣,東西太多了就會變得卡,所以我們就需要在必要的時候去定期清理,這樣才可以保證手機可以正常運行。 人生也一樣,朋友越來越少就是一個定期清理的過程,一個人也沒什么不好,融不進去的圈子何必硬融,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才是我們最好的狀態(tài)。 要讓自己忙碌起來,四肢動起來人才不會胡思亂想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朋友少的狀態(tài)切換到朋友多的狀態(tài)容易,從朋友多的狀態(tài)再切換到朋友少的狀態(tài)很難,這是人之常情。 很少有人真的能夠適應(yīng)獨來獨往的生活,畢竟人是群居動物,還是習(xí)慣于成群結(jié)隊。 可天佑不測風(fēng)云,有時候就是會面臨朋友越來越少的境地,這個時候,與其迷茫、愁眉不展,倒不如讓自己忙碌起來。 或者可以換個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例如會發(fā)現(xiàn)獨處的時候,會收獲與合群的時候無法享受的樂趣。 正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寫道:“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獨處的時候,安靜自在,不用周旋于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p> 獨處的時候,我們可以收獲大把大把的時間。 擁有了充足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了,又或者是可以用來心無旁騖地處理自己的工作。 當(dāng)我們的生活因為忙碌而變得充實的時候,我們也就不會胡思亂想了。 心無旁騖,好好利用好寂寞這個增值期合群的時候,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處理雞同鴨講得尷尬了,我們可能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但到頭來收獲的有價值的事情可能就會是寥寥無幾。 但獨處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朋友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和自己相處就足夠了。 我們有了大把的時間,而聰明的人就會用這大把的時間來提升自己,來投資自己,來充實自己。 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訪時曾說:“有一種投資比其他所有的投資更具價值,那就是投資自己。沒人可以奪走你自己學(xué)到的東西,每個人都存在這種投資潛力?!?/p> 當(dāng)我們脫離了需要刻意迎合的群體的時候,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去讀書,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去旅游增長自己的見識,去鉆研一件自己之前一直搞不明白的事情。 或是去運動,讓自己的身材保持緊致,讓自己的體態(tài)變得挺拔,讓自己整個人的狀態(tài)變得輕盈。 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當(dāng)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們就應(yīng)該好好利用寂寞這個最好的增值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