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境界,指的是主體――人在對待某件事物上所處于的水平。人可能一輩子都在追求一種境界:一種挑戰(zhàn)宇宙的自然境界,一種超越自我的功利境界,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道德境界,一種叱咤風(fēng)云的天地境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仔細(xì)想想,凡是想成就大事業(yè)的人,對境界的追求可能永遠(yuǎn)也沒有盡頭,所謂一山更比一山高,道理也就在于此。清代鴻儒王國維在其著作《人間詞話》里談到:“古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們?nèi)祟惻c動物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人做任何事情時,都會了解做事情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即人做的各種事情均有著多種意義,而多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gòu)成人生的境界。 每個人的人生境界都不盡相同,若拋棄這些個體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由低到高說起,它們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 大自然永遠(yuǎn)是純真和美麗的。動物界的現(xiàn)象是一種自然,人類社會的現(xiàn)象其實也是一種自然;山與大海是一種自然,物價昂貴其實也是一種自然;不斷沖刷巖壁、反復(fù)流動著的波濤屬于一種自然,不斷努力、不斷奮斗的人們其實也是一種自然。不論宏觀的或微觀的,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皆自然。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fēng)俗習(xí)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沒有意義,或很少有意義,這時候他的人生境界,就表現(xiàn)為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并為自己而做各種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許多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說,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即表現(xiàn)為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從人們道德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人們所處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如“大公無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顧”、“自私自利”,這就是人們對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種事情,都是符合嚴(yán)格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表現(xiàn)為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天地境界的人不僅能盡人倫人職,而且能盡天倫天職,即能事天、樂天。也就是說,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為人之理,盡人之性,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只有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凡了解所做事情的意義,自覺地做應(yīng)該做的事,這種意識和行為構(gòu)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xué)簡史》中曾說過:“人生在世,境界有高下之分。境界高的人,面對、享受的世界大;境界低的人,面對、享受的世界小。”以上四境,賺錢如此,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以上四境,治我如此,治企如此,治國亦如此。 …… 文:海闊潮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