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有四大鬼節(jié)的說法。所謂四大鬼節(jié),就是上巳節(jié)、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寒衣節(jié)。說是“鬼節(jié)”,其實就是老祖宗為了寄托對逝者的哀思,緬懷已經(jīng)逝去的親人,傳承孝道文化的一種儀式,或者說是一種民間風俗! 在這些祭祀先人的日子中,為了表示對逝去的先人的尊重,也為了祈求生者能夠有一個幸福的生活,于是便誕生了很多講究和規(guī)矩。在七月半中元節(jié)這天,民間有著“七月半鬼亂竄,三不干四不轉(zhuǎn)”的說法。那么,這句俗語中的“三不干”、“四不轉(zhuǎn)”指的都是些什么呢? 我們先來說“三不干”。 首先,一不干是指不能上墳過晚。 無論是清明還是七月十五的中元,甚至是十月一的寒衣節(jié),對于上墳祭祀的時間都有著一定的講究。其實不同的地方,對于上墳的時間都有著不同的講究。 但是,大部分地方的人們都會選擇在上午上墳祭祀,最遲的時間不能超過中午十二點,有些地方的人們會根據(jù)不同風俗,將時間推遲到下午兩三點。但一般都不會在下午去上墳。 其次,二不干是指不在墳前喧嘩。 上墳祭祀是件是非常莊重的事情,每一個人都需要懷著敬畏和沉重心情去祭祀和緬懷逝去的親人。而隨意在墳前喧嘩,是對先人的不尊重。尤其是不能嘻嘻哈哈! 所謂三不干,則是指不亂帶祭品。 祭品是生者表達對逝者懷念和緬懷的最直接的方式,除了民間最傳統(tǒng)的香燭之外,一般還要供奉上一些吃的喝的。而這些東西,除了要依據(jù)逝者生前的喜好挑選之外,還要有著美好的寓意。所以,老祖宗對拿什么貢品,甚至是每件貢品要擺幾個,都有著一定的講究。 接下來,我們說這句俗語中的“四不轉(zhuǎn)”。 所謂四不轉(zhuǎn),就是指七月半中元節(jié)當天四個不適合去的地方。 首先是不在河邊轉(zhuǎn)。民間認為,七月本鬼門開,有家的回家,沒家的便四處游蕩。而那些要回家的,民間老祖宗害怕先人們找不到回家的路,便會在河邊點上一盞河燈,照亮回家的路。所以,除了放河燈外,千萬不要隨意在河邊長時間的逗留。 其次是,上完墳,不往親友家轉(zhuǎn)。很多人家的墳墓,都是在遠離城市的農(nóng)村,或者是郊外。而祖墳附近的村莊,一定會有親友們在。所以,很多人就會想著,來到了這里,順路去拜訪一下親友,也無不可。但是,民間的老祖宗卻認為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甚至,如果你要是去了,說不定,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畢竟,這一天是上墳“拜訪”逝者的日子。 第三個“不轉(zhuǎn)”是說,不在晚上瞎轉(zhuǎn)。第四不轉(zhuǎn),是不在偏僻的地方轉(zhuǎn)。 老祖宗最忌鬼神之說,而“七月半”又是鬼門大開之日,所以這一天在老祖宗眼中是鬼魅橫行的日子,那些有后人的,自然會被后人焚香邀請,回到家中過節(jié)。而那些沒有后人的,自然成為了四處游蕩尋找“吃食”的孤野之魂。 于是,為了避諱在路上遇到這些孤野之魂,老祖宗便交代后人,在七月半這天,不僅晚上不要瞎轉(zhuǎn)悠,更是不能到偏僻的地方轉(zhuǎn)悠。這些都是陰盛而陽衰的地方,需要盡量避免。 七月十五將至,七月半中元節(jié)之所以能夠從古代傳承至今,是因為七月半不僅僅是所謂的“鬼節(jié)”,更是蘊含著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價值,其核心便是人們對孝文化的傳承,對生命和死亡的一種態(tài)度! |
|
來自: 茂林之家 > 《祭文/葬禮/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