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山牧區(qū)(攝/華迅)2017.11.30 記憶看見我 在你的層巒疊嶂間穿行 似補當(dāng)年一瞥的匆匆 而今晚 月落進夜的懷里 你闖入我夢里 山幕,霧雨,峰巒間的窺探 像踏過一段復(fù)返的回憶 我措手不及 從橘園、霓虹或往事小心踏入 聽摩的裹著生活的潮汐奏鳴不已 在“紙的時代”細(xì)細(xì)勾勒 沉淀一個反芻的故事 只路過,唯余臣服—— 天坑在夜幕下嶙峋 星空附身聽山雀私語 桂香乘坐煦煦夜風(fēng) 籠著黛山的魅影便悄悄睡了 天幕低垂,月色闌珊 不舍稠似化不開的一方夜 欠下了作別的不羈 只一瓣紅蕊 兩方橘林 穿起一程黛山碧水 在倉促失修的光陰里擷斷章一二 聊作記憶的點綴 紅蕊(攝/華迅)2017.11.30 附記: 今晚繼續(xù)加班。 舅舅發(fā)來消息,“最近看啥書?”我遲疑片刻,老老實實回到,“很慚愧,最近出差,手頭需要趕的工作頗多,沒好好看啥書?!毒滞馊恕贰栋不昵贰锻崴谷沼洝贰队腥绾蝤B》,都只攤在手邊翻了部分……” 從單位出來,霓虹喧囂,月朗星稀。冷風(fēng)將雜亂無章的思緒使勁兒往一個方向捋。 掰著手指算算,剔除今天,2017年所剩無幾。裹緊大衣,匆匆回趕…… 街燈&天星(攝/華迅)2017.12.4 其實緊趕慢趕,依舊趕不過時間的驅(qū)使與碾壓。可隨手拎出個理由,無一條鏗鏘有力到足以讓我停下腳步。 初三畢業(yè)前夕,數(shù)學(xué)老師一臉嚴(yán)肅地對我們講,“上高中就像上發(fā)條,越擰越緊,吶住那口氣,時間到了才能響;那些發(fā)條不咋靈光的同學(xué)可要注意了,半路千萬不能散,一散,就沒了下文?!?/span> “紙的時代書店”里的夕暉(攝/華迅)2017.11.26 只是越到后來,越覺人生如此。放松是一回事,懈怠則是另一回事,大概老師說的“散”便指后者。 對安逸及持久的一成不變,我存有潛在且無法消弭的不安與警惕。 稍有安逸的縫隙,內(nèi)心便同時生出些許不安的雜草,畢竟靜好時光非生活之常態(tài)。 就伴兒長(攝/華迅)2017.11.29 沒有一份薪水是歲月靜好里的唾手可得,唯有時而腦力活、時而體力活、時而腦體并用身心俱疲后的勞作,才能為我?guī)碚嬲撵o好與踏實。 在“累并快樂著”中,累只有一種,快樂卻至少包含兩種——累后的踏實勁兒,以及穿插其間的小驚喜,如這次桂林行的滿滿課程間穿插著的兩天戶外。 金鐘山景區(qū)一角(攝/華迅)2017.11.30 提及桂林,雖不陌生,卻也不能算熟悉。不陌生是因為三年前曾借考試之名到此一游,而不熟悉,也是因為那匆匆一瞥的游覽。 正是那場名為考試實則飽覽“甲天下”的桂林之行,讓我切身領(lǐng)略了這座久負(fù)盛名的旅游之都的魅力。 而這次借工作之機的前往,或可算是念念不忘的一個回響。 桂林山水·一(攝/華迅)2014.6 三年前,雖匆匆奔赴倉促而回,卻不僅了無遺憾,反倒梳理出了一份重整旗鼓的心境——清楚那既非魚亦非熊掌,便釋然。 次日清晨五點起床深夜十二點回旅店——返程前的一整天時間都花給了陽朔——那個曾在小學(xué)課本里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盛景浮現(xiàn)在我記憶里的夢境: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蔽覀兂酥敬?,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
桂林山水·二(攝/華迅)2014.6 正因那次桂林之行,我才知道這篇曾背得滾瓜爛熟的《桂林山水》中的山和水原來都在陽朔,以及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后半句——“陽朔山水甲桂林”。 而當(dāng)我置身兩岸青山相對出,一帶碧水順江來的幻境,循環(huán)著黛青塔娜的《雪山》時,突然感到雪山與碧水的靜居然可以無間隙地全然相通,居然可以由一首音樂來貫通與統(tǒng)領(lǐng)。 “鸕鶿五線譜”(攝/華迅)2014.6 那種無縫對接的邂逅讓我興奮又感動。曾在小學(xué)課本和電視劇《笑傲江湖》里出現(xiàn)過的畫面,如今就擺在眼前,那一瞬間,它填補了我對桂林山水想象的所有縫隙,飽滿而生動。 桂林山水·三(攝/華迅)2014.6 二度來桂林,更新了我對桂林潑墨山水畫的刻板印象。 依舊黛山靜默,依然碧水環(huán)繞,卻以天坑和永福巖的嶙峋,以夾道奇石與雕花木橋的別致,以黛山魅影與桂香芬芳的迷離,在我眼前繪就了全然一新的卷軸。 金鐘山景區(qū)·嶙峋怪石(攝/華迅)2017.11.30 木橋特寫·一(攝/華迅)2017.11.30 木橋特寫·二(攝/華迅)2017.11.30 桂林永??h金鐘山景區(qū),北距桂林48公里,南距陽朔78公里,整個景區(qū)占地約五平方公里。景區(qū)的旅游盛景以乾龍?zhí)炜雍?/span>永福巖溶洞為最。 乾龍?zhí)炜邮鞘澜缟掀癜l(fā)現(xiàn)的唯一能從底部進入的漏斗狀喀斯特地貌,與之相連的是一段擁有兩百米鐘乳石巨景的長廊式溶洞。 天坑(攝/華迅)2017.11.29 天坑入口·百壽圖(攝/華迅)2017.11.29 天坑內(nèi)景·仙人拜壽(攝/華迅)2017.11.29 天坑內(nèi)景·金雞迎賓(攝/華迅)2017.11.29 溶洞天坑合二為一,洞內(nèi)奇石疊嶂,光怪陸離,移步即景,渾然天成。其神奇與瑰麗,令人嘆為觀止。 天坑底部廊道·(攝/華迅)2017.11.30 天坑底端(攝/華迅)2017.11.29 永福巖又名麒麟巖,坐落于永福鎮(zhèn),此地古名“壽城”。史料載,中國歷史上最為長壽之人廖扶(享年158歲)即永福人,他生于漢代,被晉代道祖葛洪尊為“上壽之仙”。 洞內(nèi)薄霧輕籠。入洞不久導(dǎo)游就告訴大家抓緊機會多做深呼吸,原來薄霧是負(fù)氧離子達(dá)到非常高的濃度后呈現(xiàn)出的一種可視狀態(tài),負(fù)氧離子被認(rèn)為是“空氣維生素”和“長壽素”。 這些元素由天坑頂部溢出,逐漸改變了附近區(qū)域的植被類型,經(jīng)年累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dāng)?shù)厝说娘嬍辰Y(jié)構(gòu)與習(xí)慣,從而使這一代形成了長壽村。 永福巖入口(攝/華迅)2017.11.29 永福巖洞全長1.25公里,游覽時間約50分鐘。洞內(nèi)常年恒溫18℃,水陸兼?zhèn)?,共分四層,鐘乳石變幻無窮,是桂林溶洞鐘乳石品種最齊全的巖洞,堪稱世界鐘乳石博覽園。 永福巖巖洞內(nèi)景(攝/華迅)2017.11.29 若說天坑和永福巖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窗口,那么金鐘山牧場則推開了我記憶中的那扇老門——它吱吱扭扭地在過往歲月里搖曳,毫不遮掩地坦露著物非人非的斑駁。 我執(zhí)拗地認(rèn)為再無緣于現(xiàn)實中重逢花寨子的小河沿,再也見不到如小河沿上的一群群羊羔、一頭頭老黃?!诼房谵D(zhuǎn)彎處,它們就那么優(yōu)哉游哉地出現(xiàn)了。 金鐘山牧區(qū)·一(攝/華迅)2017.11.29 對同行的伙伴而言,這是草場、牛群、遠(yuǎn)山點綴下的一處風(fēng)景;之于我,它是小河沿的一角、童年復(fù)返的光陰、近前的牛群和遠(yuǎn)山上斑點的羊群交織而成的夢境,迷離又真切。 大家邊走邊提醒:繞著點兒走,小心別踩上便便。我邊走邊尋思著這哪兒來的便便,頓時恍悟——牛糞。 金鐘山牧區(qū)·二(攝/華迅)2017.11.29 于我而言,干牛糞、羊糞蛋如同漸黃的青草般,只是從兒時記憶中醒來的久違又親切的山野氣息。 兒時跟著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在小河沿放羊,玩伴們見到塊兒大且干硬的牛糞,便拾回家。 黃橄欖核小分隊(攝/華迅)2017.12.2 起初我很好奇,問外婆,才知道那是鄉(xiāng)下燒炕燒灶火的好材料,易于引燃、燃燒耐久、火力旺盛,一塊一塊壘起來,比起麥草,院落顯得整潔干凈。 提及燒牛糞,便想起了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人的嗅覺很奇特,有人生來喜歡汽車尾氣的味道,有人喜歡烤羊蹄烙豬皮的焦糊味,我也屬于此異類之一——喜歡傍晚鄉(xiāng)下遠(yuǎn)處的煙囪里飄來的燒牛糞的氣味。 干牛糞塊(攝/華迅)2017.11.29 不濃不烈,飄忽間夾著股柔和且讓人內(nèi)心踏實的氣息,和泥土、青草、麥秸稈的氣味融為一體,構(gòu)成傍晚鄉(xiāng)下經(jīng)久不散的獨有味道,也成為扎根在我記憶里難以抹去的印記。 又見桂林,又見往昔。它們似在歲月深處早已約好,只等我在此時去叩開并串起來,畫風(fēng)雖迥異,氣息卻一以貫之地相通。 那種一晃而過卻似曾相識的場景,在或熙攘或?qū)庫o,或喧囂或清冷的日子里,在一片夢境或一束光暈里稍縱即逝,像是路過,既握不住又等不了,卻結(jié)結(jié)實實地存在了記憶里…… 盤根錯節(jié)(攝/華迅)2017.12.2 只待下次不經(jīng)意的遇見,只待在遇見里觸動某根無防備的弦,記憶在瞬息便被召回、被喚醒,生動到恍若昨天。 這樣想來,生活更像是為一個個故事畫圓,無論橢圓或正圓,無論外鼓或內(nèi)凹,終會完成首尾相接的一個旅程。 在這個旅程中,我們望向記憶,便也看見了自己…… 比肩遠(yuǎn)山(攝/華迅)2017.11.30 附文:《桂林山水》(選自人教課本第八版)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蔽覀兂酥敬?,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記憶看見我(攝/佚名)20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