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晉謝靈運開創(chuàng)山水詩以來,自然界的美景便被引入到了詩中,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爸钦邩匪?,仁者樂山”,與山水親近,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審美情趣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優(yōu)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征,即用畫筆把山水景物的蘊涵點染出來,使人們能夠獲得直接的審美感受。而說到對于山水詩的審美感受,最為人熟知的便是靜美。 古代詩人受隱逸之風(fēng)和禪宗思想的影響較大,因此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和禪的靜默觀照合而為一,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最直觀的審美感受,便是一種靜美。無論是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還是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亦或是常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都以一種靜美而被世人所喜愛。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一首表現(xiàn)靜美的佳作。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出自于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之手,是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主要寫的便是李白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通篇都著意于寫景。而它寫景上的妙處,便是生動形象地,為人們展現(xiàn)了道士世外桃源般的幽靜生活,充滿了一種恬淡高遠(yuǎn)的靜美。尤其是頷聯(lián)兩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美得令人陶醉。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首聯(lián)“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即李白初入山時的所見所聞。其意思是說,清澈的流水中,回蕩著犬吠聲,繁盛的桃花上,掛滿了露珠。顯然,這里的流水聲、犬吠聲是李白的所聞,至于帶露的桃花,則是李白的所見。值得注意的是,“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明了李白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頷聯(lián)中的“溪午”相互照應(yīng)。 頷聯(lián)“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雖然很多人現(xiàn)在常常把“樹深時見鹿”與“海藍(lán)時見鯨”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我們還是要知道“樹深時見鹿”的下一句,是出自李白詩中的“溪午不聞鐘”。而說到靜美,這兩句則堪稱典范。首先,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所以李白“時見鹿”,便能得知它的幽靜。 其次,正午時分的道院,如果有人的話,是能聽到打鐘聲的。但李白這里卻是“不聞鐘”,則說明道院無人,點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同時只能聽到溪聲,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周圍的寧靜。而環(huán)境的清幽,正是山中道士所喜愛的。因此“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寥寥十字,便道出了山中的靜美。細(xì)細(xì)品味,無疑美得令人陶醉。 頸聯(lián)“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仍然是李白入山后的所見所聞,只不過他此時已經(jīng)到達(dá)了道士所在的道院了。即在道院的門前,李白看到了野竹分開了青霧直穿藍(lán)天,看到了飛瀑掛在碧綠的山峰之上。與頷聯(lián)同理,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依然是環(huán)境的清幽。同時也說明了李白沒有見到這位道士后,便品味起眼前的美景來了。 尾聯(lián)“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即沒有人知道這位道士去了何處,只好依著古松,排遣心中的愁悶。很顯然,李白這次入山,沒有見到戴天山道士,還是有所惆悵的。但通讀整首詩,它給人最大的感受,還是一種靜美。它把深山的幽麗之景,寫得淋漓盡致,令人陶醉。盡管《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的早年之作,但不失為一首山水名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