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于《北京紀事》8月刊
原標題《 話說“大紗臘兒”和“水錐子”》
一
北京城在元、明、清三代,都以“坊”來劃分街道和居民區(qū),所以,留下了一些帶“坊”的地名,比如“白紙坊”“金城坊”等。
“坊”在北京,雖然是最小的行政機構(gòu)了,但它下面還有“鋪”?!颁仭毕喈斢诂F(xiàn)在的居委會。
北京有個地名叫“十里堡”,其實就是“十里鋪”,北京人也是這么發(fā)音的?!胺弧迸c“坊”之間,或者大一點兒的胡同,不但有牌樓做標志,而且還設(shè)有柵欄。
為什么要設(shè)柵欄呢?安設(shè)柵欄是為了便于強化管理。柵欄的功能,主要是防盜防賊,類似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大院的院門。
二
老北京胡同和街道的柵欄,也叫柵欄門,它不是死的,安設(shè)好就不能動了,而是活動的,開關(guān)自如,通常白天開著,晚上才關(guān)上。
算您說對了,老北京胡同的柵欄確實有大有小,因為胡同有寬有窄,有大有小,所以當時的柵欄也不可能統(tǒng)一規(guī)格,批量生產(chǎn)。叫大柵欄,肯定是因為它的柵欄比較大。
“大柵欄”是北京是全國有名的商業(yè)步行街。您可能又問了,“大柵欄”,明明寫的是“大柵欄”,為什么要念“大紗臘兒”呢?
這事兒說來話長?!按髺艡凇痹瓉斫小袄确凰臈l”,在前門外的珠寶市。京城“坊”的建制始于元代后期,胡同以“條”相稱,源于明代初年。大柵欄一帶在元代后期已是繁華熱鬧的“燈市”,到明代初年,這里逐漸形成以“條”為名的街巷。因為這些店鋪的老板多為明初到北京做買賣的南方人,他們按南方鋪面房帶廊子習慣來設(shè)計,所以這幾條街的鋪面房多帶廊子,因此人們把這幾條街叫“廊坊頭條”到“廊坊四條”。京城“坊”的建制始于元代后期,胡同以“條”相稱,源于明代初年。珠寶市,您聽這地名就知道這是什么樣的一條街。確實,這條元代出名的老街,有幾條有名的專門經(jīng)營珠寶、金店、票號的胡同,因為最初這些店鋪的門臉都帶廊子,所以北京人管它們叫“廊坊”。
珠寶市上并列有四條大一點的胡同,于是胡同的名字按“廊坊”排序,從西河沿的商業(yè)街往南,分別叫“廊坊頭條”到“廊坊四條”。
也許是珠寶比較值錢,所以到了清代,這些“條”(街)口兒依然設(shè)有柵欄,由于“廊坊四條”內(nèi)有直接為宮廷服務(wù)的名店,如“內(nèi)聯(lián)升”“瑞蚨祥”“同仁堂”等老字號,所以街口兒的柵欄,比其他街口兒的柵欄要高,后來,柵欄還變成了鐵的,所以人們習慣叫它“大柵欄”。
三
那么,北京人為什么把大柵欄說成“大紗臘兒”呢?這得從北京的土話有訛化與吞字的習慣說起。咱們前面說的“大柵欄”里的“內(nèi)聯(lián)升”“瑞蚨祥”“同仁堂”等老字號店鋪,是清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在元代,“廊坊四條”里的店鋪主要經(jīng)營的是珠寶、玉器和珊瑚等,尤其是經(jīng)營珊瑚的店鋪比較有名。
元代的時候,人們非常看重珊瑚,它的價值超過了黃金。蒙古語的珊瑚,發(fā)音是“山爛”。當時的街道和胡同名兒,往往以樹木、府邸、寺廟、市場等有明顯的標志物來取名,“廊坊四條”賣的珊瑚有名,所以北京人說到“廊坊四條”的時候,一般會說“珊瑚胡同”。
北京人說話喜歡訛化變音,而且講究帶兒化韻,蒙古語的“山爛”說著說著,就變成了“紗臘兒”。因為原來的“廊坊四條”就比其他三“條”要寬一些,所以這條街口的柵欄比其他三“條”高大,所以“紗蠟兒”(珊瑚)前邊加了一個“大”字,叫著叫著,“大柵欄”就變成了“大紗臘兒”。
四
說到地名訛化的話茬兒,不能不說到北京海淀區(qū)的“白堆子”,因為北京土話里的這個“堆”字,會讀成“錐”,所以有些人以為“白堆子”和“白錐子”是兩個地名,但在地圖上又找不到“白錐子”,所以經(jīng)常被蒙圈。
其實,“白堆子”和“白錐子”,跟大柵欄與“大紗臘兒”一樣,都是一回事兒,屬于發(fā)音訛化。那么,“白堆子”是怎么回事兒呢?什么叫“堆子”呢?說到這個問題,咱們還得說前面提到的“坊”。
前文說了,老北京的街道是以“坊”來編制的,“坊”下面的編制是“鋪”。這個“鋪”,不是擺設(shè),實際上是政府的最小辦事機構(gòu),當然“鋪”也得有管事的人呀。
當年,這些“鋪”的管理人員,屬于軍隊的編制,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看著柵欄。街道的柵欄門每天一早一晚要開關(guān),街道也要巡邏,清掃積雪,捉拿盜賊,維持地區(qū)治安,調(diào)節(jié)民事糾紛等。因為他們?nèi)找馆啺嗫词貣艡?,老北京人戲稱他們是“看堆兒的”,也有人稱他們是“堆子兵”。《天咫偶聞》里對“堆子兵”有這樣的描述:“蓋京師街巷,皆有堆鋪若干,堆總以官廳立一官司之,凡有水火盜賊,皆可一呼即應(yīng),法至善也。”
您可能知道,老北京城穿“官衣”的巡警,即后來的警察,是清末民初才從日本引進的,巡警的執(zhí)法帶有法律法規(guī)效用。但這之前,京城管地面兒上治安的主要還是穿兵服的軍人,“堆子兵”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鋪”是“堆子兵”看管的,后來老北京人就把“鋪”說成了“堆子”?!岸炎印钡囊恍┞毮?,有點兒像現(xiàn)在的派出所。時過境遷,“堆子”這種形式早就成了歷史,但在北京留下了一些叫“堆子”的地名。
那么“白堆子”的這個“白”是什么意思呢?“白”不是姓白的白,而是一種由大理石研磨出來的白沙石。這種砂石是白色的,俗稱“江米砂”。
因為當年建北京城的時候,需要大量的這種白砂石,城里放不下,都堆在了西郊,由“堆子兵”看管,所以當?shù)厝斯苓@地方叫“白堆子”。這個地名就是這么來的。
五
北京還有個地名叫“水碓子”,但北京人念為“水錐子”。很多朋友納悶兒,這“水錐子”是什么意思呢?難道是水里放著的“錐子”嗎?
其實,這個地名是“水堆子”,也就是當年為防汛抗洪,管理開閘泄洪和漕運而設(shè)的水政。那么“水堆子”怎么變成“水錐子”了呢?
跟前面說的“白錐子”一樣,因為在老北京土話里,“堆”這個字由于音變,通常要發(fā)“錐”的音兒,音變了,所以“水堆子”就成了“水錐子”。上個世紀,北京市調(diào)整地名時,根據(jù)當時老百姓的普遍說法,有關(guān)部門把這里定為“水錐子”,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