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jì)》里只有寥寥幾句:“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殯于殿西階”。至于得了什么病導(dǎo)致身體一直挺棒的趙匡胤猝死,臨終時見了什么人,為什么沒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反常地傳給了弟弟趙光義,等等,卻一點都沒記載。 這些事兒不光后人困惑,宋朝人也困惑。一向嚴(yán)謹(jǐn)?shù)闹霸腋准摇彼抉R光在其筆記《涑水記聞》里就“八卦”了一下:宋太祖駕崩,年輕的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去召四皇子、十七歲的秦王趙德芳入宮,可是王繼恩卻自作主張地把趙光義召來了。值得細(xì)品的是,后來王繼恩極受趙光義信任重用,并且在趙光義死時還想故技重施、再賭一把,他與李皇后等人密謀廢掉趙光義生前已經(jīng)確定的太子趙禎,另外擁立皇長子趙元佐,以博取富貴。這明顯是在“前科”中嘗到了甜頭。好在這次被“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呂端阻止,沒有得逞。王繼恩被下獄,后遭貶身死。 宋仁宗(趙光義的孫子)時期的文瑩和尚與宰相丁謂交往密切,了解到一些內(nèi)幕。他在《續(xù)湘山野錄》里的記錄更讓人浮想聯(lián)翩:晚上宋太祖與趙光義兄弟倆喝酒,讓侍從們離得遠(yuǎn)遠(yuǎn)的。燭光下,趙光義多次起身,似乎不勝酒力。喝完后,趙匡胤拿玉斧到門口敲雪,回頭囑咐趙光義“好做,好做(好好干)”,“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nèi),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可見,趙匡胤死得不僅突然,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而且蹊蹺,并且唯一在現(xiàn)場的趙光義成了接下來最大的獲利者。就這樣,“燭光斧影”成了千古之謎。 趙光義在登基五、六年后,政治上失意的趙普突然拿出來一份“金匱之盟”——實際上是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的遺囑:后周之所以被趙匡胤兵變奪了天下,是因為皇帝柴宗訓(xùn)年齡太小。因此,她叮囑趙匡胤死后要將皇位傳給年長的趙光義,末尾署名趙普,這份遺囑藏在金匱(同“柜”)內(nèi),由謹(jǐn)慎小心的宮人掌管。這其中疑點重重,實在經(jīng)不起推敲:一是961年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才三十四五歲,正值壯年;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jīng)十歲,趙德芳兩歲。杜太后怎么會“詛咒”雄武健壯的趙匡胤早死呢?二是如果金匱之盟真的存在,為什么宋太宗在剛繼位時不拿出來?這也側(cè)面證明有不少人在質(zhì)疑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需要金匱之盟來堵住悠悠眾口。三是皇家修訂的《太祖實錄》,舊版里對金匱之盟并無記載,而是后來趙光義和他的兒子宋真宗趙恒時期新修訂加進(jìn)去的。四是趙普拿出金匱之盟后,一改以往頹勢,在宋初政壇上重新崛起,成了除趙光義外另一大直接受益者,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是否存在偽造的動機(jī)。后來,趙普在勸宋太宗盡早確定繼承人時,直言不諱:“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的影響到這里仍未結(jié)束。后期還有兩個故事,說明宋人在這兩件事上的“心虛”:一是滅了北宋的金太宗完顏晟與趙匡胤“撞臉”,長相極為相似,以致民間傳聞是宋太祖轉(zhuǎn)世復(fù)仇。二是據(jù)說南宋高宗趙構(gòu)被趙匡胤托夢,穿越到燭光斧影的現(xiàn)場,親眼見證了真相,醒來后十分歉疚。傳說未必可信,但《宋史》記載,宋高宗趙構(gòu)在親生兒子夭折后,對大臣們說“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決定下詔選趙匡胤的直系子孫繼承帝位。最后,選定趙德芳六世孫趙伯琮為儲君,即為后來的宋孝宗趙昚。如此一來,皇位又回到了趙匡胤一脈。這也造就了兩宋歷史上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北宋9位皇帝,除了第一位趙匡胤外,其余8位都是趙光義一脈。南宋9位皇帝,除了第一位趙構(gòu)外,其余8位都是趙匡胤一脈。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真可謂“半斤八兩”。 其實,歷史本身并不詭異,詭異的是人心。不論當(dāng)事人還是旁觀者,可能都是詭異的制造者。趙匡胤英雄一世,即使死了也仍在影響著大宋王朝的運行軌跡。不知是該值得可憐還是贊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