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從山里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里回來,卻再沒有離開,來的時候惴惴,怕自己不夠勇敢,走的時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華,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脫貧的戰(zhàn)場,你是醒目的黃花?!?/blockquote>而這里,就是故事的開始。
2016年,黃文秀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
多年苦讀,那時候,擺在她面前的路有很多:
無論是留校,還是去國家電網(wǎng),只要留在北京,處處都是“通天大道”。
但她想的,卻不是這些。
她翻閱著家鄉(xiāng)選調生宣講團帶來的資料,廣西大山里的景象,浮現(xiàn)在她的腦海里。
那是貧窮,是蹣跚的老人苦苦攀爬的險峻山路,是幼童也要早早負擔起的沉重生活。
曾經(jīng)的她,也是其中的一個。
靠著國家的補助和支持,她飛出了大山,如今她下定決心,是回去的時候了。
她回到了廣西百色市,放棄了市委宣傳部的工作,徑直前往了最艱苦的一線:
百坭村。
要扶貧,扶的是地,更多的時候扶的是人。
一塊地,在別人眼里,總是生財有道,但這片土地上的人,許多時候就被視為“絆腳石”。
在黃文秀來到百坭村之前,之前做過駐村干部的錢經(jīng)理,提前告訴她:
這里的人,從干部到民眾,不好搞。
甚至連村里的干部都吐槽自己人:
有些“懶漢”村民,見到他就跑,完全就是不想脫貧嘛!
但黃文秀不怕這個。
在別人眼里,她是來給自己鍍金,兩年出業(yè)績,轉頭就走人。
從來到這里的第一天開始,她就已經(jīng)將自己的根扎在了這兒。
正所謂改頭換面,第一仗,就從臉改起。
村里的“懶漢”黃元軍,身有殘疾,別說致富了,連家里的衛(wèi)生都懶得打理。
黃文秀見了,二話不說,上前就開始幫他清洗被褥,收拾屋子。
等到黃元軍回到家中,看到干干凈凈的房間,忍不住淚流滿面。
這么多年過去,連他自己也不想活出個人樣。
但黃文秀卻不打算放棄他,任他自生自滅。
在這個窮困的山溝里,黃文秀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
讓最開始看不上她的“倔驢”農戰(zhàn)山都感慨。
她比我們更像村里的人。
村里的韋奶奶,是瞎了眼的貧困戶,一年多都沒吃上肉。
只有黃文秀知道,她親自上門給韋奶奶洗頭,特意買了肉做給她吃。
在這個山村里,窮有窮的苦處,倔有倔的憋屈。
如今的脫貧攻堅,早和《山海情》時期大不一樣。
表面的解決辦法有的是,村里早有人有種砂糖桔的想法。
專家來了,樹種下了,果子卻不見蹤影。
另一波富戶蒙昌龍,是農戰(zhàn)山的小舅子,早就有了砍了桔子樹改種枇杷的想法。
別人覺得,黃文秀支持種桔子,肯定是因為改種枇杷,還得等三年。
村里的消息傳得快,連黃文秀的上級都跟著施壓。
但黃文秀不卑不亢,頂住了壓力。
她就想搞清楚,弄明白:
到底是種樹的土有問題,還是照料樹的人出了問題?
終于,她找到了專家,也理清了百坭村的“枇杷VS砂糖桔”之爭,找到了起死回生的好法子。
在這里,她做的都是瑣瑣碎碎的小事:
龔福洋想種煙,借著要低保的名頭,一次次鬧事。
她巧借婦女主任羅姐的力,達成了龔福洋想種煙的愿望。
也讓原本的種煙大戶韋平力低了頭,答應做帶頭人,成立煙草合作社。
建立榨油廠、成立釀酒合作社、建豬舍、蓋鴨棚……
在她那張“脫貧攻堅作戰(zhàn)地圖”上,一家家貧困戶的“小藍旗”逐漸被拔掉,換成了紅旗。
只有在今天,人們才終于知道:
“脫貧”兩個字背后,不僅是吃得上飯,穿得起衣的“生存”。
這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帶著無數(shù)貧苦民眾要生活。寧甘居深山,要逆天改命。
只是,當這一切真正被所有人知道的時候,她竟然……
……先一步離開了。
那是2019年6月17日,從百色市通往樂業(yè)縣的山路突發(fā)山洪。
當時,黃文秀的父親身患肝癌,剛剛做完手術。
一邊牽掛著父親,一邊擔心村里受災。
半夜11點,她憂心忡忡地往村里趕。
誰也沒想到,這一去,她再也沒有回來。
6月18日,搜救人員在下游找到了黃文秀的遺體。
黃文秀雖然走了,但她的足跡,卻深深刻在了這條崎嶇的扶貧路上。
數(shù)據(jù)在無聲地證明:她到任之時,百坭村的貧困發(fā)生率為22.88%
短短一年時間,2018年百坭村順利脫貧88戶418人,貧困發(fā)生率降至2.71%。
她撒下了致富的種子,以后,她曾走過的路上,也有燈火爍爍。
飾演黃文秀的楊蓉在采訪中說:
他們拍攝時,有村民驅車兩三個小時,只為來看看她。
看看她和心中的黃文秀書記,像不像。
而在那場黃文秀書記去世后的慶功宴上,也有來當群演的村民,哭到不能自已。
這些眼淚也在作證:
因為有她,這片土地里,留有了延綿生長的希望。
她在這里生活過,播種過。
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眼眸里的光里,都映著她的影子。
有人說,這樣的人,不止黃文秀一個。
確實,在華坪的深山里,有以一己之力托起無數(shù)少女未來的張桂梅。
在重慶市巫山縣,有在懸崖峭壁上修筑8公里“天路”的毛相林。
在新疆喀什地區(qū)伽師縣,有身患肺癌,還為群眾解決“苦咸水”的劉虎。
張小娟、姜仕坤……
這些俯首在扶貧路上的人和故事,值得我們一次次去寫,一次次去拍。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他們理應獲得這樣的榮耀。
只因為,他們是最值得留下故事的人。
有一群努力、勇敢、有信念的他們,曾經(jīng)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