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朱熹哲學為主要依據(jù),試圖刻畫出儒家哲學之心、性、情、欲、意、志、才等諸概念之間的邏輯演進關系。 先附錄參考資料,中間插以梳理之圖示。至于圖示是否得當,尚需同各位同仁切磋之。 【參考資料】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 《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 序》: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于形氣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于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 《朱子語類·卷五性理二》: 性是理之總名,仁義禮智皆性中一理之名。惻隱、羞惡、辭遜、是非是情之所發(fā)之名,此情之出于性而善者也。其端所發(fā)甚微,皆從此心出,故曰:『心,統(tǒng)性情者也。』性不是別有一物在心里。心具此性情。心失其主,卻有時不善。 伊川"性即理也",橫渠"心統(tǒng)性情"二句,顛撲不破! 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動;心者,性情之主。 心者,氣之精爽。 氣中自有個靈底物事 心者,主乎性而行乎情。 虛靈自是心之本體,非我所能虛也。 如肺肝五臟之心,卻是實有一物。若今學者所論操舍存亡之心,則自是神明不測。 情是會做底,意是去百般計較做底,意因有是情而后用。 未動而能動者,理也;未動而欲動者,意也。 欲是情發(fā)出來底。心如水,性猶水之靜,情則水之流,欲則水之波瀾,但波瀾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類;不好底則一向奔馳出去,若波濤翻浪;大段不好底欲則滅卻天理,如水之壅決,無所不害。孟子謂情可以為善,是說那情之正,從性中流出來者,元無不好也。孟子謂情可以為善,是說那情之正,從性中流出來者,元無不好也。 因問:“可欲之謂善”之“欲”,如何?曰:此不是“情欲”之“'欲”,乃是可愛之意。" 心如水,情是動處,愛是流向處。 情是性之發(fā),情是發(fā)出恁地,意是主張要恁地。如愛那物是情,所以去愛那物是意。情如舟車,意如人去使那舟車一般。 【插入圖示】 情是會做底,意是去百般計較做底,意因有是情而后用。 性是不動,情是動處,意則有主向。如好惡是情,'好好色,惡惡臭',便是意。" 心之所之謂之志,日之所之謂之時。'志'字從'之',從'心';'峕'字從'之',從'日'。如日在午時,在寅時,制字之義由此。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經(jīng)營往來底,是那志底腳。凡營為、謀度、往來,皆意也。所以橫渠云:'志公而意私。'"問:"情比意如何?"曰:"情又是意底骨子。志與意都屬情,'情'字較大,'性、情'字皆從'心',所以說'心統(tǒng)性情'。心兼體用而言。性是心之理,情是心之用。" 問意志。曰:"橫渠云:'以"意、志"兩字言,則志公而意私,志剛而意柔,志陽而意陰。'" 志是公然主張要做底事,意是私地潛行間發(fā)處。志如伐,意如侵。 問:"情與才何別?"曰:"情只是所發(fā)之路陌,才是會恁地去做底。且如惻隱,有懇切者,有不懇切者,是則才之有不同。"又問:"如此,則才與心之用相類?"曰:"才是心之力,是有氣力去做底。心是管攝主宰者,此心之所以為大也。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靜,情所以行乎水之動,欲則水之流而至於濫也。才者,水之氣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緩,則是才之不同。伊川謂'性稟於天,才稟於氣',是也。只有性是一定。情與心與才,便合著氣了。心本未嘗不同,隨人生得來便別了。情則可以善,可以惡。" 問:"才出於氣,德出於性?"曰:"不可。才也是性中出,德也是有是氣而后有是德。人之有才者出來做得事業(yè),也是它性中有了,便出來做得。但溫厚篤實便是德,剛明果敢便是才。只為他氣之所稟者生到那里多,故為才。" 問:"能為善,便是才。"曰:"能為善而本善者是才。若云能為善便是才,則能為惡亦是才也。" 論才氣,曰:"氣是敢做底,才是能做底。" 李先生云(李侗):心者貫幽冥,通有無。 《朱子語類·卷五性理三》 李先生云:仁是天理之統(tǒng)體。 |
|
來自: 黃帝內(nèi)經(jīng)參詳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