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對小阿爾伯特做的“恐懼實驗”,證明了“恐懼是通過條件反射獲得的”,比如生活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還有一些恐懼是天生的,比如孩子從小自卑、膽兒小、害怕社交等,這種叫“自動產生的恐懼”。那么像這種恐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消除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小阿爾伯特的實驗違背了人性,嚴重影響了小阿爾伯的身心健康。華生在事后也回憶中曾說,“如果有機會找到這個小男孩,他還想在他身上做做實驗,看能否消除他對小白鼠的恐懼?!?/p> 機緣巧合,這個實驗,在四年之后,由被稱為“行為療法之母”的瑪麗·瓊斯實行了。 有一次華生在霍普金斯大學演講時,正好遇到了聽她講座的女大學生瑪麗·瓊斯,在她聆聽了華生的論述和放映了小艾伯特的實驗影片后,她決定采用條件反射的方法去消除“自動產生的”恐懼。 瑪麗·瓊斯 而瓊斯卻恰巧是華生的第二任妻子瑪麗莎·雷娜的同學,因此得到了華生的指導和鼓勵,并且與她一起進行克服恐懼的研究。 實驗的被試是一個名叫彼得·B的三歲小男孩,他天生害怕兔子、白鼠、羽毛、棉線、毛絨玩具等。 實驗過程分為四步: 第一步:讓小彼得坐在一把高椅子上,吃著自己喜歡的食物,餅干和巧克力。實驗者拿著一只裝在籠子里的兔子放進房間,離他大概12英尺的距離,不要打擾他吃東西。 第二步:把兔子放在更近一點的地方,同樣不讓他察覺。接一下來的幾天都遵循同樣的步驟,逐漸縮小小彼得與兔子之間的距離,小心翼翼地不引起小彼得的恐懼。 第三步:經過多次訓練后,把兔子從籠子里拿出來放到他的桌子上,此時,小彼得會用一只手吃東西,另一只手輕輕地拍兔子。 第四步:把兔子換成別的白鼠、羽毛、棉線、毛絨玩具等,他都消除了恐懼,并且能和他們開心地玩耍。 如今,這種去條件反射作用,后來又演變成“暴露療法”和“系統(tǒng)脫敏法”,被廣泛應用于醫(yī)學臨床和心理咨詢中,對消除恐懼、焦慮,治療恐懼癥和焦慮癥有著非常明顯的行為治療效果。 家長們,你們學會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