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敬姓源流小考提要: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宗教崇拜?!靶照?,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笨偲饋碇v,姓氏者,標志家族血緣之符號也。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現(xiàn)在閬中、南部、劍閣、蒼溪甚至整個川北、川中地區(qū),敬姓的讀音和字形是不一致的,一般寫“敬”讀“茍”(音:夠),這成為人們長期疑惑的問題。早在本世紀初,《四川日報》記者唐俊就以“尋訪南部縣兩大奇姓——'虎’讀'貓’、'敬’讀'茍’”為題,專程前往南部縣調查,但最終未能有實質性收獲。筆者自2012年開始,因編撰《敬氏族譜》的緣故,走訪了閬中、南部、劍閣、蒼溪四縣市三十余處敬姓聚居地,有幸探訪了百余通碑刻和數(shù)十部族譜,基本厘清了閬中范圍內敬姓的源流。這些碑刻,凡清嘉慶以前所立均書“茍姓”,嘉慶及以后所立則盡書“敬姓”,即是說上述敬姓聚居地在這期間存在改姓的現(xiàn)象。南部縣升水鎮(zhèn)洛陽村敬家坡(原屬閬中市木蘭鎮(zhèn))現(xiàn)存有立于...
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宗教崇拜。“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總起來講,姓氏者,標志家族血緣之符號也。 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現(xiàn)在閬中、南部、劍閣、蒼溪甚至整個川北、川中地區(qū),敬姓的讀音和字形是不一致的,一般寫“敬”讀“茍”(音:夠),這成為人們長期疑惑的問題。早在本世紀初,《四川日報》記者唐俊就以“尋訪南部縣兩大奇姓——'虎’讀'貓’、'敬’讀'茍’”為題,專程前往南部縣調查,但最終未能有實質性收獲。 筆者自2012年開始,因編撰《敬氏族譜》的緣故,走訪了閬中、南部、劍閣、蒼溪四縣市三十余處敬姓聚居地,有幸探訪了百余通碑刻和數(shù)十部族譜,基本厘清了閬中范圍內敬姓的源流。這些碑刻,凡清嘉慶以前所立均書“茍姓”,嘉慶及以后所立則盡書“敬姓”,即是說上述敬姓聚居地在這期間存在改姓的現(xiàn)象。 南部縣升水鎮(zhèn)洛陽村敬家坡(原屬閬中市木蘭鎮(zhèn))現(xiàn)存有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的《改姓碑記》碑刻,內容為:“竊思我同姓之茍化蘭,文品入彀,升授翰林院。沐皇恩御筆,茍化蘭添改敬化蘭,布告中外。又奉本縣查公,援例將余姓硃添敬姓。敢煩方鄉(xiāng)、親友、紳士、公卿,今后務須敬姓相呼,為此勒石奉告”。查公即查淳,《同治增修南部縣志》載:“査淳,順天府宛平縣人,乾隆三十二年署任南部縣知縣?!?/span> 茍化蘭,即茍華南,《華陽縣志》載:“茍華南,字位中,號蓮峰,邑人。乾隆丁卯膺鄉(xiāng)薦,戊辰進士。本姓茍氏,引對時,上特御丹毫,于茍右加文字,遂氏敬焉”。此碑刻中查淳援引茍華南改姓的先例,要求南部縣內“茍姓”皆改為“敬姓”的記載,印證了閬中、南部等地“敬姓”改姓的事實。 類似的碑刻在閬中、南部等市縣尚存多處,如閬中市思依鎮(zhèn)白馬梁村現(xiàn)存立于清同治十一年的《皇清待贈武員嚴君敬公諱一德大人號尊三□□》碑刻,其中有“大清乾隆翰林茍華南,御筆添文為敬氏,今姓茍者皆曰敬”的記載。 南部縣保城鄉(xiāng)中房灣村現(xiàn)存道光十年由舉人敬心地撰文的《重修□龍庵碑序》碑刻中也有“至我大清乾隆時,華陽茍華南應殿試,仁純皇帝援御筆添文字,凡姓茍者皆合為敬”的記載。清代官方檔案《皇朝通志》中也有相關記載:“敬華南,官翰林院編修。本姓茍氏,改為敬氏?!?/span> 華陽人茍華南改姓為何會對閬中、南部乃至整個川北、川中地區(qū)的茍姓產(chǎn)生影響呢?這首先緣于茍華南的個人影響力?!度A陽縣志》載:“(茍華南)入翰林院,授檢討。典討山右,稱得人。出宰江南常熟縣,政多慈惠,民謳頌之。歸田后主講錦江、潛江兩書院,誘掖后進,疊疊不倦,著有書院學約?!?/span>茍華南于乾隆十二年考中舉人,乾隆十三年高中進士,旋授翰林院檢討。乾隆二十一年,擢為山西鄉(xiāng)試主考官,他勤于考務,為國家選拔了許多實用人才。 乾隆二十八年,外放蘇州府常熟縣任知縣,他為政以德,到任以后,重修城池,整理縣學,專以移風易俗,教化民風為務,深得民眾愛戴。退休后,茍華南出任成都錦江書院第二任山長,期間他多方籌措資金擴建書院、設訓課所,并親自制定書院學規(guī),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舉人才。 清代四川書院中,錦江堪稱翹楚。作家蕭易指出:“錦江書院是四川最負盛名的書院之一,走出了顧汝修、敬(茍)華南、張晉生、彭端淑等著名學者?!?/span> 此后,茍華南又在潛江書院和南溪琴山書院擔任主講,在川內政界、學界均頗具影響力。因此,茍華南的改姓行為必然一傳十、十傳百,被川內茍姓所熟知。其次,與政府提倡有直接關系。前已言及,南部縣縣令查淳以茍華南改姓的先例,要求南部縣內姓“茍”者皆改為“敬”姓。 公文一出,一時間南部、閬中甚至整個川北、川中地區(qū)都出現(xiàn)了一個改姓潮。在政府行政命令和社會輿論的雙重壓力下,眾多“茍姓”被迫改為“敬姓”,但他們又不愿意放棄本姓,故對外以“敬”為姓,鄉(xiāng)里卻仍以“茍”為音,傳承至今,未嘗改變,成為獨具特色的姓氏文化現(xiàn)象。 同時,這種影響又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如南部縣因為査淳的要求基本上全部改為了敬姓,目前南部縣茍姓不到一百人,而敬姓則多達三萬余人。 劍閣縣、蒼溪縣、閬中市既有敬姓,也多茍姓。尤以閬中市最為特殊,大抵以嘉陵江為界,江水以東的千佛、二龍、河溪等片區(qū)多為茍姓(解放后改為敬姓不在討論之列),而江水以西的思依、柏埡、江南片區(qū)則全為敬姓。 深入調查發(fā)現(xiàn),千佛、二龍、河溪片區(qū)的茍姓多數(shù)從巴中、廣元方向遷來,柏埡、江南片區(qū)的敬姓多數(shù)從劍閣、南部方向遷來,而思依片區(qū)在1953年以前本屬南部縣管轄。 綜合來看,清代乾隆年間閬中“茍姓”改為“敬姓”,主要看與南部縣的距離及發(fā)源地是否為南部縣兩個因素,大抵距離南部縣越近,改姓現(xiàn)象越普遍,家族發(fā)源地為南部縣的“茍姓”則基本都改為了“敬姓”。 通過調查,筆者將閬中境內的敬姓歸為三大支系。 一為劍閣系。該支系以明初吏部員外郎、劍閣臨津縣知縣茍保(一說茍寶)為始祖。民國《南部縣馬鞍山敬氏族譜》載:“始祖茍保,字仲安,原配羅老太君。明初居陜西鳳翔府。早掇巍科,皇明敕授吏部員外郎,歷任建陽、臨津知縣,后遷劍閣王母溝(今香沉寺西溝)。” 如今,茍保后裔散布于劍閣、昭化、南部、鹽亭、梓潼、閬中等縣市,閬中境內主要分布于思依鎮(zhèn)敬家?guī)r、白馬梁,北門鄉(xiāng)三叉河,木蘭鎮(zhèn)花石壩,棗碧鄉(xiāng)敬家?guī)r、百佛場,天林鄉(xiāng)敬家山,天宮鄉(xiāng)洞灣村,柏埡鎮(zhèn)碧云村、仙羽村(部分),彭城鎮(zhèn)敬家灣,福星鄉(xiāng)黎家壩等地。劍閣系“敬姓”郡望未詳,僅在香沉寺西溝保祖墳遺址內發(fā)現(xiàn)“積善堂”的堂號。思依鎮(zhèn)白馬梁村現(xiàn)存《皇清待贈武員嚴君敬公諱一德大人號尊三□□》碑文載:“敬氏之祖始于少昊之子勾芒重為木正□□□□以勾為氏……茍寶,勾之姓。” 同時,尚存一聯(lián)“勾芒世胄無他族,漢將宗風是一家”?!肮疵ⅰ焙卧S人也?《呂氏春秋》載:“其帝太昊,其神勾芒?!备哒T注:“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于東方,為木德之帝。勾芒,少昊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span> 《通志.氏族略》稱,勾姓始祖為勾芒,相傳少昊的一個兒子名重,死后被封為木正,號稱勾芒,他的后代便以勾為姓。綜上,劍閣系“敬姓”起初本姓“勾”,后逐漸演變?yōu)椤捌埿铡保詈笤谇迩∧觊g改為“敬姓”。 一為保城系。該支系以宋末茍伯先為始祖?!镀疥柨ぐ偬锾镁词献遄V》載:“粵稽始祖茍公諱伯先,原籍湖廣麻城孝感鄉(xiāng)蒿枝坪。公生志遠,生五子,長德元任湖廣常德府同知、次德珍葬大水坎、三德遠、四德輝、五德聰。其四祖宋元時遷居外縣,惟我嫡祖德珍世居南部安仁鄉(xiāng)。” 如今,茍伯先后裔散布于劍閣、鹽亭、南部、閬中等縣市,閬中境內主要分布于天林鄉(xiāng)敬家灣、小溝子、西山灣、青崗巖、冉家灣,天宮鄉(xiāng)石獅村,飛鳳鎮(zhèn)敬家拐、三家塘等地。 南部縣保城鄉(xiāng)中房灣村現(xiàn)存兩處記載“平陽郡”的碑刻,一為康熙年間立《大清平陽郡顯考茍公諱金祥字瑞之妣母唐氏之墓》碑;一為光緒年間立《故忠貞誠實保正敬公諱志仁號宅安老大人預修壽藏》碑,其中有“氏賜平陽莫與京”等句。 詳查姓氏郡望相關資料,歷史上以“平陽”為郡望的有敬、勾、芶三個姓氏,而茍姓則無平陽郡的記載。因此,“茍姓”并非保城系“敬姓”的本姓,清代改姓之前必然還有改姓的現(xiàn)象。敬心地在《重修□龍庵碑序》中說:“敬氏始自勾芒,既為芶又為敬,后避石敬諱分茍文為二姓”。他認同“勾芒”為保城系“敬姓”始祖,且認定最初為“芶姓”。 巴中市巴州區(qū)司城鄉(xiāng)刻于清末的《茍氏宗祠碑》也稱:“茍音本棘,從敏筍。上從卝,非草也,下從句,非勾也。從草而句,則為茍且之說;義以從草而勾,則為勾芒氏之后矣,必從棘音?!?/span> 司馬光在《文潞公家廟碑》中詳細羅列了文彥博的世系,他稱:“按譜云:文氏之先,出陳公子完,以謚為氏,與翼祖諱同(趙敬)……避晉高祖諱,更其氏曰'文’。”《皇朝通志》載:“臣等謹按:茍氏、文氏皆本敬姓,宋時以避翼祖諱改為二氏,今華南之改敬,亦可云復姓也?!?/span> 綜上,保城系“敬姓”本為“芶姓”,后逐漸演變?yōu)椤熬葱铡保诤髸x和宋初被迫改為“茍姓”,最終在清乾隆年間更為“敬姓”。 一為天水系。該支系以元末茍宗迨為始祖。明天順元年所立《大明天水郡隱君之碑記》載:“吾始祖茍宗迨,本天水郡人士,于元末遷居于此(閬中市思依鎮(zhèn)敬家?guī)r)。” 如今,茍宗迨后裔散布于南部、劍閣、蒼溪、閬中等縣市,閬中境內主要分布在思依鎮(zhèn)敬家?guī)r,天林鄉(xiāng)木城寺,柏埡鎮(zhèn)仙羽村(部分),木蘭鎮(zhèn)龍鳳場等地。目前所知,天水系“敬姓”起初本姓“茍”,于清乾隆年間改為“敬姓”。 除此之外,閬中境內尚有多處散居敬姓來源未詳。值得一提的是,閬中石室觀尚存多處與“勾姓”相關的題刻。 如刻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的《隗先生銘》有“勾益德”的記載,刻于唐廣明元年(880年)的《何傳裕、何傳迪妝修記》有“勾玄恭、勾誼、勾全立、勾宗、勾丑娘”的記載。閬中部分敬姓是否為其所改,已不得而知。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敬姓的淵源主要有兩種,《姓苑》言:“敬,黃帝玄孫姬敬康之后(源于姬姓)?!薄讹L俗通義》則稱:“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仲,謚為敬,其后裔以謚號為氏(源于媯姓)?!?/span> 表面上看,這兩種記載和上文提到的“敬姓始自勾芒”一說產(chǎn)生了矛盾,但仔細推敲,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實質上都認同“敬姓始于黃帝、始于姬姓”的觀點。(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展開閱讀全文
還有51%精彩內容 下載app可查閱海量內容
|
|
來自: 四川江油敬發(fā)和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