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作家說:說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天說話,不見得會說話;許多人說了一輩子話,卻沒有說好過幾句話。 不會說話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處處碰壁;而會說話的人卻能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但會說話,并不是說一些華麗的詞藻,讓人聽起來舒服就可以,而是,要具有遇謗不辯的智慧、知而不言的修養(yǎng)、不戳痛處的善良。 01 遇謗不辯是智慧 鬼谷子說:真正高明之人,遇橫逆之來而不怒,當非常之謗而不辯,遭變故之起而不驚。 遇事不爭,遇謗不辯,不是認慫,更不是懦弱,而是頂級的智慧和處世之道。 歷史上,有個有名的“喪家之犬”典故,說的是孔子的故事。 孔子五十歲后周游列國,四處游說君王接納自己的思想。 在鄭國時,有個鄭國人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 “東門口站著的那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后頸像皋陶,他的肩膀與子產(chǎn)類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勞得像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p> 子貢將鄭人的話轉告孔子。 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說:“講我的外形像誰,是小事。然而說我類似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 面對非議,孔子卻樂呵呵地回應,絲毫不把別人的指指點點放在心上。 “善柔者不辯,善勝者不爭”。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屏蔽叨擾內(nèi)心的聲音,克制與他人爭辯的欲望。 有網(wǎng)友曾問蔡瀾一個問題: “總有人對我的生活指指點點,我該怎么應戰(zhàn)呢?” 蔡瀾就回了四個字:裝聾作啞。 生活中,總有誤解你的人、挑釁你的人、誹謗你的人,如果你跟他們死磕,只能是自己筋疲力盡,到頭來,還要為對方的蠻不講理買單。 不爭、不辯、一笑而過,那些讓人心塞的人、氣堵的事,自然就會變得無關緊要,不值一提。 02 知而不言是修養(yǎng) 《弟子規(guī)》里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想直面的短處,都有不想為人所知的一面。 面對別人的窘迫,知而不言,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和體諒。 聽過一個故事: 有兩個人走在路上,其中一個有口吃,這時遇到有人問路,恰巧問路者也是口吃,他便一語不發(fā)。 后來他的朋友問他為什么不說話。 他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 海明威說:“一個人學會說話要用兩年,學會閉嘴卻要用一生。” 張嘴說話并不難,難的是謹言慎行,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 朋友蘭子跟我分享過她的一個故事。 7年前,蘭子從偏遠的農(nóng)村來到深圳的一所大學上學。第一次到大城市,她自卑又敏感。 新學期開學不久,宿舍的幾個女孩相約去海底撈吃火鍋。 蘭子以前很少在外面吃飯,海底撈在她眼中更是奢侈,她從沒吃過。 到餐廳后,面對各式各樣的食材,蘭子很好奇,都想嘗試,但又小心翼翼。 她沒有涮過毛肚,扔進湯后,五分鐘才撈出來,毛肚都老了,嚼都嚼不動。 蘭子一臉窘迫,不好意思地放下筷子。 舍友曉晴看到后,什么也沒有說,只是重新夾起一片毛肚,在湯里涮了十幾秒就拿起來放到她碗里,示意她嘗嘗,然后又夾起其他食材,逐一示范。 在默不作聲中,蘭子知道了各種食物的正確吃法,而在場的其他人,也沒有發(fā)現(xiàn)蘭子的異樣。 時隔多年,蘭子說起這個故事時,還是滿滿的感慨,感激曉晴悄然化解了她的尷尬,既解決了她的難題,又維護了她的體面。 音樂人李健曾說:“當別人遇到尷尬時,請給個臺階,既幫別人解了圍,又體現(xiàn)自己的涵養(yǎng)。 但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打著“性情中人”、“性子直”的旗號,喜歡刨根問底、習慣逞口舌之快。 往往傷害了別人自己還不知道,甚至還覺得別人是玻璃心。 作家李尚龍曾說: “再好的朋友,也經(jīng)不起你過分的直白。說話的時候拐個彎,別把自己的口無遮攔當作大氣,這只是幼稚而已?!?/p> 說話是本能,不說是修養(yǎng);潤物無聲的默默解圍,勝過滿懷熱情的噓寒問暖。 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凡事都能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 多一份體諒,就會少一份魯莽; 多一份無言,就會少一份難堪。 恰到好處的沉默,可以讓人感到安心,體會到尊重。 03 不戳痛處是善良 《荀子·榮辱》篇中有這樣一句話: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一個善良的人,都知道善言的重要性,懂得把話說好,不傷害到他人,也為自己種下善緣。 作家馬德《記住》里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個企業(yè)家,小時候非常自卑,個子矮、有些跛腳。 一次,他的老師叫他到黑板前默寫生字。 他那時候斜著身子,字也寫得歪歪扭扭很難看。 然而老師點評時卻說: “這些字,好像從地里拱出來的小嫩芽。雖然亂了一些,但是,說不定就是這些嫩芽,將來會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呢?!?/p> 正是老師壞事好說的一句話,激勵了他,給了他信心和希望,讓他一步步從自卑中走了出來,最終成為了當?shù)匦∮忻麣獾某晒θ耸俊?/p> 蔡康永說:“你說什么樣的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刀子嘴的人往往也是刀子心,喜歡專挑別人的短處、專揭別人的傷疤。 心存善意的人,總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給予肯定和激勵。 臺灣作家林清玄年輕時,曾在一家報館擔任記者。 有一次在警察局采訪,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每一個案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于是林清玄寫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 “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這么靈巧、風格這樣突出的小偷,又這么斯文有氣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吧!” 二十多年后,無意間,林清玄與小偷再次重逢。 此時,他已是幾家驢肉店的老板。 他真誠地對林清玄說: “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點,我想:為什么除了做小偷, 我沒有想過做正當?shù)氖履???/p> 一篇報道,一句好話,竟然能促使一個失足青年走向光明。 作家劉墉曾說: “把話說到心窩里,不難!最重要的就是以關懷代替質問,以建議代替責難,以暗示代替直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可以讓人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人重振力量。 傷害別人的話,不說;批評建議的話,委婉說。 心存善意,方能口出良言。 04 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曾說過: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蔡康永也曾在《說話之道》里說: “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你也會越快樂”。 你的智慧、修養(yǎng)、善良都會決定你說話的方式,而說話的方式,又會決定人生道路的走向,以及能得到幫助的多寡。 遇謗不辯,可以讓你遠離不必要的糾紛。 知而不言,可以顧及他人的臉面,也能維護彼此的情誼。 壞話好說,可以種善緣,結善果,讓你收獲見山開路,逢水搭橋的好運氣。 人活一世,路走一遭,說到底,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相處和經(jīng)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