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錯過區(qū)塊鏈,不要旁觀元宇宙 蔡恒進: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人工智能行業(yè)往往被歸類為科技行業(yè),主要由物理、化學等理工科人才從事,和意識這種純思辨科學并不相干。 但我們現(xiàn)在之所以要探討意識世界,是因為恰逢其時。在新的背景下,人類面對人工智能時的心情,就好像古希臘神話中克洛諾斯面對宙斯時一樣忐忑。 而要避免“子弒父”的慘劇上演,我們就得從人類本身的特性——意識入手去尋找答案。要想找到人類繼續(xù)發(fā)揮超越性的優(yōu)勢,我們就要思考更深層的問題: 重新審視意識與智能的關系、意識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意識與量子特性之間的關系,以及當機器或者AI具備足夠的復雜性后能否產(chǎn)生意識等。 很多學者傾向于用量子特性來解釋意識問題,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麻醉學家斯圖爾特·哈梅羅夫(Stuart Hameroff)合作建立了“編制的客觀還原模型”(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 Model,簡稱Orch-OR模型)。 按照他們的理論,腦細胞里存在著大量的糾纏態(tài)電子,宇宙中的電子和大腦中的電子都源于“大爆炸”,是可能糾纏在一起的,一旦糾纏,信息傳輸就能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而隱性傳輸了。 Orch-OR模型等量子意識理論備受爭議,而用量子來解釋佛學等理論就更站不住腳了。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正迫使我們探究意識的本源。 我們已經(jīng)提到過,量子世界與經(jīng)典物理世界之間的跳躍,以及經(jīng)典物理世界與意識世界之間的跳躍,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定域性。 經(jīng)典物理世界具有定域性,強調因果關系,因此具有更強的一致性,但量子世界與意識世界都不具有定域性。 量子世界與經(jīng)典物理世界之間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和斷裂,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在量子世界中,時間是可逆的,但到了經(jīng)典物理世界,熱力學第二定律明確了時間是不可逆的(而且是實實在在的不可逆)。 如何彌補、跨越其中的斷裂呢?路德維?!げ柶澛↙udwig Boltzmann)曾提出熵的公式,試圖從概率的角度建立微觀與宏觀的橋梁,但這被很多人質疑,各態(tài)歷經(jīng)理論也不具備足夠的解釋力。 物理學家已經(jīng)研究了一百多年,也尚未解決這一問題。量子測量問題、薛定諤的貓等實驗或思想實驗,都體現(xiàn)了微觀與宏觀之間的斷裂。 在“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中,毒藥是否釋放、貓是否存活都屬于宏觀的經(jīng)典物理世界,它們在具體時刻的狀態(tài)是確定的,不確定的是量子世界的毒藥放射性是否發(fā)生,因此這個思想實驗并沒有悖論。 量子世界和意識世界具有不同于經(jīng)典物理世界的超越時空特性和非定域性,這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更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有人認為必須通過量子效應來解釋意識。 彭羅斯主張量子力學與愛因斯坦相對論結合的統(tǒng)一理論可能會為意識理論提供基礎。在我們看來,量子在意識問題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但不會是關鍵角色。 或者說,我們并不能單純地用量子效應來解釋意識問題,量子世界既不能完全決定意識世界,也不取決于意識世界。 其一,人腦中念頭的切換以及大腦的放電現(xiàn)象,都是毫秒量級的,而量子效應是納米量級的,其中相差6個量級,因此兩者的關聯(lián)很可能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其二,假如采用量子力學解釋自由意志或意識問題,實際上就是默認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即量子效應越強,則意識越強。 根據(jù)該規(guī)律,微觀層面的量子效應比宏觀層面的更強,微觀層面的意識表現(xiàn)也應該比宏觀層面的更加明顯。但事實上,意識在宏觀層面(比如人類、動物)才具有強烈表現(xiàn),故該規(guī)律假設與事實現(xiàn)象存在悖論。 意識的形成需要強烈的獨立性,即強烈的自我意識,這與量子之間不分彼此的糾纏態(tài)是對立關系。我們更傾向于用認知坎陷來解釋意識世界的起源與建構。 觸覺大腦假說給出了意識的起源,其主要內容是: 人類進化過程中所獲得的敏感觸覺使得認知主體可以將世界清晰地剖分并封裝成“自我”與“外界”的二元模型,人類以此(原意識)為起點,開啟對世界概念化的認知過程,逐漸形成可理解的信念和價值體系,進一步確立“自我”在認知上的實存。 觸覺大腦假說可以被視為認知坎陷第零定律,定義了“自我”的由來,人類的意識世界或者坎陷世界由此打開。人類經(jīng)過千萬年進化,才形成了今天我們所具有的統(tǒng)攝性的自我意識以及對宇宙的整體性意識。 元宇宙代表著諸多技術、諸多模式和諸多想象。越來越多的公司投身到元宇宙的洪流里,一場以元宇宙為主導的全新發(fā)展時代已然來臨。 在這場熱潮里,不論是像韓國和Facebook那樣的狂熱與激進,還是像騰訊和微軟那樣的穩(wěn)健與冷靜,元宇宙都是科技發(fā)展的大趨勢。 那么,為什么國內外的科技公司都始終相信并積極布局元宇宙產(chǎn)業(yè)?元宇宙在本質上是靠什么實現(xiàn)的? 元宇宙是一個新東西,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會有來源。因此,我們自然引入了一個問題:元宇宙的來源是什么?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之所以叫它“元宇宙”,是因為在它之前已經(jīng)有一個宇宙存在了,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物理世界的宇宙。 我們可以說,元宇宙正是人類基于對當前宇宙的理解所創(chuàng)造,試圖模擬乃至超越當前宇宙的產(chǎn)物。但是,這就足夠了嗎? 讓我們再往深處想一層,上面那句話有一個很關鍵的前提是,我們人類如何理解當前的宇宙。不難發(fā)現(xiàn),題眼在于“理解”這個詞。 理解,看似是一種本能,但細細究之,這種本能其實是生命的天賦,是只有生命才會具有的能力。這種天賦,來自生命以及生命所具有的意識。 有了對元宇宙的意識,其實現(xiàn)還需要其他理論的支撐。 元宇宙符合意識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 2021年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學攜手《科學》雜志發(fā)布了“新125個科學問題”——《125個科學問題:探索與發(fā)現(xiàn)》。此次發(fā)布的問題涉及數(shù)學、化學、醫(yī)學與健康、生命科學、天文學、物理學、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其中,人工智能領域的第七問是:“量子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腦嗎?”神經(jīng)科學領域的第十一問是:“有可能預知未來嗎?” 這兩個問題可以理解為探討意識或未來的發(fā)展是否具有確定性。量子人工智能能否模仿人腦,關鍵之一就是能否解決量子技術與人類意識之間存在的視角差異問題。 讓機器模擬人腦,意味著視角必須轉換。生命不是按照物理世界或者概率來走的,而是主動的選擇,且往往走的是很小概率的路徑,用全能視角是無法看清生命視角的主體性的。 我們明明不是上帝,卻非要讓我們設計的機器成為我們假想中上帝的樣子,這在某種程度上無異于緣木求魚。 從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的意識世界,包含了情感、倫理、道德、審美等內容,這些意識片段對主體而言真實存在,會影響主體與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 主體甚至會據(jù)此改造物理世界,而這些意識片段是無法完全物理還原的。但量子計算機很難具有很強的自發(fā)式的主觀性,這也是目前量子人工智能無法模仿人腦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換一個角度來看,只有當意識或未來具有足夠的確定性和可計算性時,廣泛且長期的模擬才具有意義。馬斯克認為意識是可以計算的,理由是人類很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模擬矩陣中,就像電影《黑客帝國》描繪的那樣: 世界是層層嵌套的,我們生活的這一層很可能是由更高一層的、全能視角的智能模擬而來的。 我們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元宇宙,就需要將元宇宙和物理世界(包含經(jīng)典物理世界和量子世界)、意識世界進行比較。 這里的意識世界包含柏拉圖講的藝術世界的內容,物理世界就是物理學方程規(guī)定的世界,暫且不爭論它的真實性或實在性。 元宇宙對應意識世界,是意識世界的抽象化、坎陷化,我們覺得它會更理想、更簡單、更本質,但是它實際上是我們意識世界的一端。 這一端非常重要,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意識世界,也會影響我們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決定我們怎么理解物理世界和改變物理世界。 未來,元宇宙應當是一個從人類社會中產(chǎn)生,可以被人類社會推導出,但更應該反映人類社會極致本質的世界。 它不應該僅是一個簡單的人類社會的電子化產(chǎn)物,還應當是人類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場所。正是因為遵循了意識世界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元宇宙才能夠不斷地發(fā)展下去。 共識價值是基本價值體系 共識是一個社會中多數(shù)人的共同意見的集中體現(xiàn),這種意見往往體現(xiàn)了大家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而共識機制的目的是,解決信任問題。 信任本身是易缺失的,而機器的運算是精確的。我們可以在隨機性與精確性之間找到平衡,讓精確的機器去負責元宇宙中運算、分配等煩瑣卻需要效率的工作,而把人性這樣一個易變的要素融入元宇宙的設計。 一方面,元宇宙的加密傳輸和數(shù)據(jù)不可篡改的特性有利于保障智能系統(tǒng)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元宇宙中的通證(Token)適合作為交互的載體來實現(xiàn)高效性。 我們要對共識相關者進行劃分,先在小范圍內達成共識、相互協(xié)作,再逐步形成更大范圍的共識與協(xié)作,而不是強制要求一步達到全網(wǎng)共識的水平。 元宇宙的重點并不在于去中心化,而在于數(shù)字的“存證”,也就是對過往記錄的不可修改性?,F(xiàn)如今,數(shù)據(jù)的篡改和偽造越來越容易,真實性將會成為未來世界關注的重點。 雖然元宇宙并不能完全杜絕造假行為(從理論上講,寫入的數(shù)據(jù)有可能是偽造的數(shù)據(jù)),但我們可以通過公有鏈對人的行為進行引導——用戶造假花費的成本要比誠實記錄高得多,風險也更大,一旦被發(fā)現(xiàn)造假,這個用戶今后的一切行為都會被質疑。 綜合來看,公有鏈技術(如比特幣)比聯(lián)盟鏈(如Hyperledger)、私有鏈更具有價值的原因在于公有鏈記錄被篡改的絕對不可能性。 大家對“存證”的爭議不大,但對是否真的需要數(shù)字憑證卻有很大的分歧,因為不少人認為根本不應該使用數(shù)字憑證。 我們認為,數(shù)字憑證對人類的未來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是元宇宙必然的產(chǎn)物。數(shù)字憑證的含義絕不僅僅是“代幣”,不同的數(shù)字憑證有各自獨特的意義、周期和波動特性。 例如,國家貨幣可以看作國家層面的共識載體,股價表示對公司形成的價值共識,而數(shù)字憑證則可以是在更小范圍內形成的關于價值的共識載體。 3. 意識決定元宇宙里的個體差異 在元宇宙中,不同個體的聽覺和視覺可能會趨同,那么個體之間最重要的不同體現(xiàn)在哪里呢?那是我們的認知。 也就是我們對整個場景、整個宇宙的認知,還有對它的操控能力、統(tǒng)攝能力。認知會逐漸變成元宇宙中區(qū)別不同個體的最重要的特征,因為其他個體特征之間的差異將變小。 在元宇宙中,個體之間真正競爭的其實就是我們的認知,是我們對這個真實世界的認知和把控。通常所討論的通證、NFT(非同質化代幣)恰恰是我們認知的工具。 我們通過認知來實現(xiàn)自動的分組、分層,最終組成不同的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數(shù)據(jù)都上傳到元宇宙中,但實際上,有長久價值的東西是有限的,我們最終需要記住的是那些非常重要的東西。 所以我們的意識可以上傳到元宇宙中,但只能部分上傳,而不能完整地上傳,因為我們并不是生活在模擬矩陣中。我們與元宇宙的關系就是,我們可以在元宇宙中有自己的分身,延伸自己。 元宇宙可以是一個理想的世界,但其本質上是次世界。我們在虛擬世界里也可以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就像莊子夢到了蝴蝶那樣: 莊子是第一性的,擁有蝴蝶的夢中世界再美好,留下來的仍然是以莊子的身份感知到的美好,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 元宇宙是人類意識的延伸,能豐富我們在物理世界的人生,但不能完全超越和取代物理世界。這兩者的關系有點像情感與理智的關系。 人的延伸中最重要的就是意識的延伸、精神世界的延伸。那精神世界為什么會產(chǎn)生呢?從進化意義上看,生命一旦產(chǎn)生,就開始脫域,也就是要擺脫當下物理條件的束縛,跟物理世界開始分離。 發(fā)展到元宇宙這一階段,實際上人類的脫域會更進一步,因為我們要在這里體驗以前不能體驗的東西,在元宇宙里,這些都可以變成可以感知的體驗,它對人的影響會更直接、更強烈。 但是,我們應當朝哪個方向強化呢?這可能是元宇宙中各個節(jié)點共同朝前推進的結果。個體的作用都是從每個人建立的數(shù)據(jù)本體開始的。 在數(shù)據(jù)本體上,這些積累的智能活動、意識活動,作為第二、三層的隱身內容及其影響逐漸凸顯出來,并指引個體向前發(fā)展。 |
|
來自: 千股封牛 > 《VR/AR/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