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證新論
張雪亮
濕證具有纏綿難愈、 癥狀繁雜、 不易辨治的特點, 其成因雖與季節(jié)氣候變化有一定關系, 但主要受先天稟賦、喜生冷油膩食物、 嗜好煙酒等影響。 筆者現(xiàn)就濕證的特點提出一些觀點。
1 濕證多見, 且熱濕尤多
濕邪蘊久, 多從熱化, 故《溫病條辨· 加減木防己湯》 條下汪案有“寒濕固有, 熱濕尤多” 之語。 溫病大家葉香巖也強調(diào)無論患者體質(zhì)如何, 總是化熱者居多。 他在《外感溫熱篇》中強調(diào)說: “在陽旺之軀, 胃濕恒多; 在陰盛之體, 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比绻褲褡C的原因歸結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恣食膏粱厚味, 則也失偏頗, 近代孔伯華先生數(shù)十年前就因為臨床濕熱證多見而有“濕熱何其多” 之感慨。 濕證容易化熱在臨床上確是如此。 濕證化熱者又分 3 種情況: ①舌邊尖紅,苔白厚膩, 說明其熱在表在肺, 清熱藥選擇清輕之劑, 如蘆根、金銀花、 連翹、 薄荷等; ②舌苔黃厚而膩, 說明其熱入里, 清熱藥選擇黃芩、 黃柏等; ③二者兼有, 舌邊尖紅且苔黃膩, 清熱藥當二者結合。
2 濕證易誤診點
2. 1 口 干、 乏力為常見癥狀
據(jù)筆者臨證觀察, 濕證最常見的表現(xiàn)是口干和乏力, 這也符合經(jīng)典所論?!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曰:“腹?jié)M, 口舌干燥, 此腸間有水氣, 己椒藶黃丸主之?!?水液不化, 津液不能上承, 則口 舌干燥, 而“ 一旦用藥前后分攻水結······ 水化津生, 則口燥可滋” (《醫(yī)宗金鑒》 注) ?!秱摗?記載的五苓散證和豬苓湯證也都有口干或口渴的表現(xiàn),
第 72 條云: “若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與五苓散主之”; 第 73 條“發(fā)汗已, 脈浮數(shù), 煩渴者, 五苓散主之”; 第 236條“若脈浮發(fā)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 至于乏力, 歷代多以身重來描述, 《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篇中記載: “水在脾, 少氣身重”。 張景岳在《張氏醫(yī)通· 雜門· 身重》 中強調(diào)說: “身重多屬于濕?!?其他醫(yī)家也大都持相同觀點, 如張石頑曰: “身 重無非濕證, 濕證多歸重于脾土?!?口干、 乏力是濕證最常見癥狀, 如加上頭暈等表現(xiàn)。 是主濕, 還是主虛, 確實容易讓人誤診。
2. 2 濕證可見多 種脈象
滑脈主痰濕眾所周知, 但其它多種脈象也常見于濕證之中, 如虛證常見的細脈、 緩脈、 沉脈等, 而細脈尤為常見。 李時珍《瀕湖脈學》 云: “細脈縈縈血氣衰, 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 即是傷經(jīng)汗泄來?!?張路玉也云: “頭痛, 脈細而緩, 為中濕?!?其實, 不僅細脈, 其它脈象也可見于濕證之中, 如伏脈?!督饏T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病者脈伏, 其人欲自 利, 利反快, 雖快, 心下續(xù)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湯主之?!薄夺t(yī)宗金鑒》 注云: “凡飲病得脈伏者, 為伏飲, 水邪已深之診也?!?又如沉脈, 張仲景在該篇中明確說明“脈沉者, 有留飲”。濕證日久, 甚至還可以見到虛脈,“其脈虛者, 必苦冒, 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 治屬飲家”。
關于濕證的脈象, 王氏認為“濕為有形的陰邪, 容易阻遏氣機, 損傷陽氣, 影響臟腑功能的正常發(fā)揮, 因而, 濕邪為病必然要表現(xiàn)出性質(zhì)屬陰的脈象, 如濡脈、 細脈、 緩脈等。 這是由于濕邪阻遏陽氣的推動功能, 使氣血運行緩慢, 導致脈率遲緩。由于阻遏了 脈氣的正常外觀, 因而, 脈形細小而模糊, 應指無力?!毖ι住稖責岵∑?認為濕熱之證, 脈無定體, 或洪或緩,或伏或細, 各隨證見。 也有醫(yī)家認為與濕熱孰重有關。 筆者認為, 了 解濕證可以出現(xiàn)類似虛證的細脈、 緩脈、 沉脈等足矣,至于究竟此時主虛還是主濕, 應當結合臨床上的其他表現(xiàn)綜合分析, 于細微處見功夫。
2. 3 濕邪阻遏氣機, 可導致“陽證似陰”
濕邪容易阻遏氣機, 導致陽氣不達, 故而“陽證似陰” ,變證百出。 如《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記載: “夫心下有留飲, 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停飲阻礙心陽, 則背寒冷; 陽氣不達四末, 可致四逆; 不達腹部, 可以導致腹中發(fā)冷; 不達陰部, 男子可以陽痿, 女子則宮寒不孕。 其實, 包括脈象中出現(xiàn)的類似虛證的細脈、 沉脈、 伏脈、 虛脈等, 除患者本身正氣虛的因素以外, 常因為濕邪阻礙氣機, 氣血運行不利使然。
2. 4 免疫紊亂特別是免疫力低下不等于虛證
免疫紊亂特別是免疫力低下, 一般認為就是虛證, 無形中把免疫力低下與虛證等同起來, 如此, 參、 芪、 蟲草、 鱉精、靈芝、 阿膠、 蜂制品等補益氣血陰陽之各類藥品保健品便理所當然地在首選之列。 殊不知, 免疫力低下未必屬于中醫(yī)的虛證, 調(diào)節(jié)免疫、 提高免疫力也未必要用補藥。 若南轅北轍,誤用補藥, 雖也可收一時之功, 然犯“實實” 之戒, 終至病情更甚, 甚至可以發(fā)生“人參殺人無過” 的悲劇。 就濕證而言,其導致免疫紊亂和免疫低下已為現(xiàn)代實驗所證明, 濕阻證患者的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出現(xiàn)紊亂, 主要表現(xiàn)為 CD 4 /CD 8 比值失衡, 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外周血清 SIL-2R 增高等。 有資料顯示, 濕邪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主要作用在 LCT-T 細胞亞群——抗體鏈上, 即通過降低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影響到 T細胞的分化, 進一步影響 IgG、IgM 等抗體的生成, 使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處于較低水平。 而且, 外濕可加重造模脾虛小鼠免疫功能的紊亂 。
總之, “有是證即用是藥” 是中醫(yī)的精髓, 補藥可以調(diào)節(jié)免疫、 提高免疫力, 清熱利濕、 活血化瘀等同樣也可以調(diào)節(jié)免疫、 提高免疫力, 在“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
3 診斷要點在于舌脈
濕證既然復雜難辨, 但總有辨證的主要依據(jù)。 筆者體會,診斷濕證的要點在于舌脈而不是癥狀, 特別是在于舌象, 所謂“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栋绞蟼痃R錄·自序》中強調(diào)曰:“診斷之道, 欲知其內(nèi) 者, 當觀乎其外, 診察于外者, 斯知其內(nèi)。蓋有于內(nèi)者, 必形諸外, 若不內(nèi)外相參, 而欲斷其病勢之逆順, 不可得也。 故為醫(yī)者, 誠能察其精微之色, 診其微妙之脈,內(nèi)外相參, 則萬舉萬全之功, 可坐而致矣。 此即《素問》 所謂'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之意也。然古人謂'望而知之謂之神’,非只望其面色而已, 凡舌苔、 毛發(fā)、 筋骨、 齒甲之類, 俱包括于望字之中, 但望色不及于驗舌”。
筆者認為, 脈象或滑或緩, 或細或弱, 不一而足; 舌象則為舌苔厚膩, 或白或黃, 若舌苔不多, 則舌體胖大, 水滑且多齒痕,舌尖常紅。 以濕證干咳為例, 一般以為干咳多屬陰虛, 若以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jù), 則認為當服百合固金湯、 沙參麥冬湯、 清燥救肺湯等增液潤燥。 但筆者在臨床常見干咳無痰患者而見舌苔厚膩, 甚或苔黃。 此等干咳, 盡管無痰, 但并非陰虛, 而屬濕熱, 當以清熱化濕利濕之劑治之。萬不可僅憑干咳而予滋陰潤燥, 診斷當以舌脈為準, 不可以癥狀作為診斷的主要依據(jù),遣方用藥盡管按照辨證所得放膽用之。
4 治療當分外感內(nèi)傷
濕證的治療, 隨外感內(nèi)傷不同而用藥有異?!爸瓮飧腥鐚?兵貴神速” , 濕證之屬外感者一般均有發(fā)熱癥狀, 舌苔或白或黃, 然舌邊尖紅。 治療當以蘆根、 金銀花、 連翹、 薄荷等解表清熱, 藿香、 佩蘭、 薏苡仁等化濕利濕, 薄荷要大量后下, 則熱可迅速退去?!爸蝺?nèi)傷如相, 坐鎮(zhèn)從容”, 素有濕熱內(nèi)蘊者可以食療應對, 以改善體質(zhì), 一般可用薏苡仁熬粥, 量大利濕也不傷正, 可長期使用。 對于素有濕邪體質(zhì)又有外感者, 有時其發(fā)熱纏綿難退, 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等效果均不理想, 此時, 可用小柴胡湯合達原飲治之, 效果令人滿意。 此時須注意的是, 方中的草果不可或缺, 因其有辟穢之功而收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