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南京碑亭巷,見有不少人正在“碑亭印記”百米墻畫前拍照留影。我走上前,一簇簇淡黃色的木香花馨香綻放,披掛在墻頭,與墻畫上的民國風情相映襯,生機盎然。幾個舉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師正忙著為在此觀賞的時尚女子拍照。一個手持專業(yè)相機的攝影師說:“這里是南京新晉打卡地,每天有不少人來拍照呢?!?/span>
墻畫即墻體壁畫。幾位藝術家于2016年秋設計創(chuàng)作而成,由20多幅壁畫組成,以墻體作為文化載體展示民國文化、生活百態(tài)。畫中有民國年間的時尚青年、女學生和報童、貨郎及光華照相館、勤豐卷煙廠、曲園酒家、芷江理發(fā)店等場景,當年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來觀賞。 碑亭巷是南京一個歷史悠久的街巷,長約900米,南接中山東路,北抵珠江路,民國年間是南京城貫通南北的主干道之一。其巷名的由來,據《鐘山淮北區(qū)域志》記載:“清豫親王初下江南,秋毫無犯,城人立碑于巷,以頌功德,用亭覆之。” 走進碑亭巷了解曾充盈期間的歷史風云,看潮起潮落,可感知社會的變遷。碑亭巷在民國年間因靠近總統(tǒng)府和國民大會堂而成為繁華地段。民國要員也常在此理發(fā),照相,請客吃飯。光華照相館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遷往重慶,抗戰(zhàn)勝利后又遷回碑亭巷。 1967年,我還是小學生時就多次來過這里,從北面巷口進入走過浮橋,有一家安源飯店,店面不大,老平房,以面食為主。有次用一兩糧票,1角3分錢買了一碗餛飩,到后場站在火爐旁看著工作人員燒熟倒進碗里后再自己捧著碗走到店堂放到桌子上吃。那時,文化大革命運動已爆發(fā),全國正在大破封、資、修,坐等飯店工作人員端上桌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這店至今還在,八十年代中期改名為全福樓酒家,2005年改名為旺福樓酒家。我有一個小學同學曾在此工作,得以知道這家飯店民國時期就有,私人經營。五十年代公私合營為集體所有制,原老板是黃家銀,在店里當主任,一直工作到退休。 碑亭巷在當時也屬大街巷,與多個小巷相通,小巷路面是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偶有穿帶釘皮鞋的人走過會發(fā)出一陣響聲。走近楊將軍巷遠遠可聞到濃濃的煙草味混合著食品的香味,感覺清香撲鼻,這里就是南京卷煙廠,旁邊還有一個食品廠。巷內墻上貼有不少大字報,其中一堵墻上用毛筆寫著歪歪斜斜的“打倒閻王,解放小鬼”的大標語。 往南穿過長江路,可見南京第九中學和玄武區(qū)文化館。九中和其他中小學一樣都已停課。文化館也無文化活動。南京第九中學始建于1925年,1933年校址設于碑亭巷,為私立學校。1937年日本侵華,學校被日本飛機轟炸后停辦。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1951年南京市軍管會責令南京市文教局接辦這所弘光私立中學,改名為“南京第九中學”。1959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中學。1968年,學校被市革委會下放到棲霞區(qū)八卦洲辦學,并將二十五中搬至九中校址辦學。1979年撤銷了二十五中校名,在原址恢復南京第九中學校名。 位于碑亭巷42號的玄武區(qū)文化館在民國時期是“民眾教育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南京解放,軍管會派常英等人接管。1950年改名為人民教育館,后改為南京市第一文化館、玄武區(qū)文化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開展培訓就業(yè)、宣傳教育、群眾文化活動。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后,文化館和全國其他館一樣被斗批散,工作人員一部分下放,一部分調走。1971年后逐步有所恢復,有了小紅花藝術團活動。1978年改革開放后被封閉、禁錮多年的文化活動陣地溜冰場、露天舞臺、電視室相繼開放,青年文藝創(chuàng)作園地《玄武文藝》面世,人們久被壓抑的求知、求新、求樂的欲望得以釋放。文化館成為文化大院,是玄武區(qū)文化活動中心,以陣地活動為主。影響較大的有音樂會、故事會、文藝演出、傳統(tǒng)戲曲演唱會等。江蘇省曲藝團的楊乃珍,南京市越劇團的筱水招、商芳臣等著名藝術家應邀參加演出,反響強烈。晚上開辦詩歌、話劇、曲藝、舞蹈、聲樂、攝影等各種文藝培訓班和文學講座。1980年,我在文化大院聽過作家葉至誠的講座,偌大的教室里擠滿了求知者。 二十五中學從1978年起開辦了面向成人的夜校,一批批被“十年浩劫”蹉跎了歲月的年輕人白天上班或在家待業(yè),晚上擠進教室補習文化。與在文化大院參加培訓學習的求知者一樣睜著渴求的眼睛。夜晚的碑亭巷流動的身影猶如解凍后滾滾向前的溪流,閃耀著那個時代人的理想與追求的光芒。 九十年代初,我調到文化大院工作,每天在碑亭巷上班,對碑亭巷有了更多的親身經歷和感受。 巷中除了老字號的曲園酒家,南京卷煙廠、光華照相館、溫泉浴室、全福樓酒家外,印象深的還有一個江南旅館和修自行車店、個體理發(fā)店等。旅館經理姓董。個頭不高,熱情健談,常到我們文化大院來。他說:旅館樓上都是日本式榻榻米和推拉式抽抽門,可能是日本人打到南京后把這里搞成了慰安所。我查閱了相關歷史記載問了知情老人證實并非如此,而是日軍侵略南京后在碑亭巷設立了日本僑民居住區(qū),許多中國人家的房屋被日本人霸占,內部改造成日式結構。 1993年后,商品經濟大潮興起,碑亭巷熱鬧起來,四處可見破墻開店,連九中也不例外,文化大院面積也在縮小,成了文化孤島。每月逢8常有開業(yè)儀式,在耀眼的花籃和爆竹聲中美食店、服裝店、臺灣影樓等閃亮登場。 有一天,我騎的自行車要修,到修車店一看,已成了裝潢材料店。修車師傅穿著筆挺的西裝遞給我一張名片:“喲,是劉總啦?以后沒地方修車了?”他笑道:“請多關照生意?!边@個店好像兩年多后就難以為續(xù),改換門庭成了溫州發(fā)廊。 老字號曲園酒家、光華照相館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已陷入慘淡經營狀。我有個朋友在南京卷煙廠工作,之前聽他說廠里效益不好。走向市場后,開始擺脫困境,發(fā)展壯大,成為其他企業(yè)下崗工人羨慕的工作崗位。 面向大眾消費的溫泉浴室、燒餅攤、全福樓酒家、理發(fā)店一如既往地顧客盈門。我到這家理發(fā)店去理發(fā),店里增加了美容項目,是一對老夫妻開的,他們有兩個漂亮的女兒,常常成雙同行,走在巷中猶如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女主人說:她家50年代就住在這里,對這一帶非常熟悉。談及其女兒,她不無自豪地說:大女兒參加南京小姐競選,被選上了。幾年后聽說她大女兒嫁到了香港。 2003年,南京考古專家在碑亭巷一帶發(fā)掘出高等級石砌水池建筑遺存及一些青花瓷殘片等文物,結合此前在大行宮小學地下發(fā)現(xiàn)的完整假山和太湖石及出土的一些織染原料,專家論證后確認文化大院和緊鄰的大行宮小學片區(qū)為清朝時的江寧織造署舊址所在地。 江寧織造署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輩三代襲官居住地,曹雪芹在此度過了童年。江寧織造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云錦、清代歷史與中國文學史密切相關。南京市政府決定在原址復建。2003年文化大院內的玄武區(qū)文化館、文化局、體育局等相關部門搬遷至區(qū)政府內,大行宮小學也遷校。由著名建筑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擔綱設計的江寧織造署復建工程于2009年竣工,2013年開館,定名為江寧織造博物館。 南京卷煙廠也逐步搬遷至河西。玄武區(qū)將工業(yè)時代的舊廠房改造升級,變身為具有現(xiàn)代商業(yè)、設計產業(yè)、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時尚綜合體——D9街區(qū)。與江寧織造博物館相呼應,構成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光如梭,時代更迭。碑亭巷的變遷和我的人生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時至今日,我還常去那里逛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