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號,雨,我們進入武夷山,參訪計劃中的天心巖、大紅袍至水簾洞一線。在程華的引領和講解下,我們得以了解了那些鼎鼎大名出產(chǎn)好茶的名巖、名坑、名澗。在天心巖腳下,也就是大紅袍景區(qū)檢票口外的停車場,程華指著與天心巖相對的另一條山路介紹稱是通往馬頭巖的。馬頭巖,以產(chǎn)肉桂著稱,號稱“馬肉”,與“牛肉”齊名,而牛肉是產(chǎn)自牛欄坑的肉桂,愛喝巖茶的人士無不以喝到馬頭巖和牛欄坑的肉桂而自得吧。
第一站是號稱大紅袍祖庭的天心永樂禪寺,于天心巖腳下拾階而上,約二十分鐘的山路即可抵達。參訪天心禪寺不是為了拜佛,而是為了實地感受天心禪茶大紅袍。巧合的是,在老寺外的大紅袍祖庭碑刻邊的石階上,正有一位衣衫潔凈的老和尚專心致志在掃雨后落葉。也許是被一幅古寺竹林之靜與老邁和尚之動的畫面所感,大家紛紛掏出相機和手機拍了起來。時近午餐,在寺院用齋飯,齋堂外已是大雨落下。小憩時,被齋堂門外的一幅對聯(lián)吸引:
掃落竹葉烹茶葉 劈碎梅根煮菜根 寺院新建不久的舍利塔下就是牛欄坑,大家紛紛去看,一睹牛欄坑之仙姿。 小雨中離開天心寺,直奔大紅袍景區(qū)檢票口。大紅袍景區(qū)至水簾洞景區(qū)約兩三公里的山路被當?shù)卦O計成了巖骨花香漫游步道,一路風光無限,但參團游的游客因為趕時間很少會走全程。進入檢票口,沿著山澗是一片一片不同的武夷巖茶名叢奇種,如水仙、肉桂、水金龜、鐵羅漢、白雞冠、半天腰、白瑞香、奇丹、北斗、金毛猴、矮腳烏龍......而那兩個巨大的“巖韻”摩崖石刻也會早早進入游客的視線。巖韻是武夷巖茶有別于其他烏龍茶的顯著特征,也被稱為“巖骨花香”。
經(jīng)過九龍澗,便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那著名的六棵大紅袍母樹的所在地,六棵樹高高地生長在巖壁上已經(jīng)多年。大部分游客到了這里,跟大紅袍母樹合影之后便會掉頭返回了,但一定都會在九龍窠的茶寮小事休息,品嘗一下大紅袍以及天下第一蛋——用大紅袍和九龍窠的泉水煮制的茶葉蛋。這天下第一蛋不吃則罷,一吃便永生難忘。在我的宣傳鼓動下,大家吃了又吃,買了又買。吃飽喝足,繼續(xù)上山。到了一個高處,程華讓我們停下來去遠眺一下內(nèi)鬼洞。內(nèi)鬼洞是武夷四大名叢之一鐵羅漢的產(chǎn)地,鐵羅漢成名較早,始于宋代。
沿著崎嶇山路往前走,又到了流香澗。武夷山有個說法,最好的正巖茶產(chǎn)于“三坑兩澗”,也即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如果再加“兩窠”的話,便是九龍窠和竹窠。有一段描寫流香澗的文字:
“兩旁壁立蒼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叢生,而其間卻又夾雜著一叢叢山惠、石蒲、蘭花。'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聲與飛花相隨不舍,一縷縷淡淡的幽香,時時撲鼻而來。” 從流香澗開始,沿途茶樹的狀態(tài)就越來越好了,能夠看到不少老叢和高叢。(遠離游客喧鬧之處,茶樹得以更好地生長。) 峰回路轉(zhuǎn),遠遠瞧見了慧苑寺。慧苑寺始建于宋初,朱熹曾在寺中住宿攻讀,留下木匾“靜我神”,現(xiàn)存武夷山博物館內(nèi)?;墼匪陆ㄖ庥^象儒家書院,內(nèi)有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jīng)閣等建筑,外墻又畫道教的八卦圖,象征著武夷山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時期。過了慧苑寺,就到了巨大的慧苑坑了,由于面積夠大,這里布滿了不同茶企的茶基地。慧苑坑多水仙,如能喝上一泡慧苑的老叢水仙也算是有口福了。
慧苑坑中有一株高大的松樹,在武夷的知名度堪比黃山的迎客松了。在坑中行走,得多次經(jīng)過馬齒橋,對北方人來說也是個新鮮。著名的鷹嘴巖也在附近,真如一只巨大的鷹。武夷山多古崖居,而慧苑坑兩側(cè)的巖壁上尤為集中,也被稱為天車架。
走出慧苑,就是水簾洞茶產(chǎn)區(qū)了,也是武夷山巖骨花香漫游步道的最后一站。這里的茶區(qū)面積也比較大,茶樹狀態(tài)也是比較好的。更讓水簾洞出名的可能并不是茶,而是這里的人文遺跡。沿著崖壁建有奉祀宋代大儒劉子惲、朱熹、劉珙的三賢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三教堂的遺址。
這一天的巖骨花香漫游終于結(jié)束了,由于大家走走停停邊走邊玩,時間雖長倒也不覺勞累。武夷巖茶以巖韻取勝,巖韻到底是指什么,眾說紛紜,巖骨花香、香清甘活、砂石礫壤等詞匯都被用來形容巖韻,但有人說,不在這丹山碧水之間親身走上一走,就永遠也無法領悟巖韻二字的妙意,深以為然!也許對大家來說,這一日的最大收獲正是巖韻了。(待續(xù))
本文寫于2012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