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近鑒宋朝人·309·“報讎張孝子”:張藏英 張藏英(894-962),涿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宋史·卷二百七十一·列傳第三十》有傳。 本傳記,藏英自稱是唐玄宗朝宰相張嘉貞的后人。唐末,藏英全族被盜賊孫居道殺害,只有17歲的藏英一個人逃脫。其后,藏英在幽州(今北京,《宋史》此處記為豳州,誤。豳州,治今陜西彬縣)的市場遇到孫居道,拔出佩刀刺向孫居道,但沒能將其殺死,自己反被吏員抓住。當時的范陽節(jié)度使(亦稱盧龍節(jié)度使,治幽州)趙德鈞認為藏英此舉很壯烈,釋放了藏英,沒有追究他的罪責,且將他招入了自己的親兵衛(wèi)隊。后來,藏英聽聞孫居道躲避到瓦橋關以南的“關南”地區(qū),請求出任管理這一地區(qū)治安的“關南都巡檢使”。得到批準到任后,藏英換上普通人穿的便服,攜帶武器“鐵檛(zhuā)”,隱藏在孫居道住的房舍旁邊,等到孫居道出門,即用鐵檛將孫居道擊倒在地,咬掉孫居道的耳朵吞下,然后將孫居道帶回老家,擺設了父母的靈位,備好酒肴,將其捆綁在靈位前面,一邊哭號落淚,一邊用鞭子抽打,之后一塊一塊割下他的肉,過了3天,才把他的心挖出來,祭奠了父母。做完這些,藏英前往官府求見官員自首,但官員為藏英向上級求情,釋放了藏英。從此,燕、薊之間的人都稱藏英為“報讎(chóu,仇)張孝子”。 契丹占據(jù)幽州,任命藏英為盧臺(今河北蘆臺)駐軍首領“盧臺軍使”兼管理食鹽專賣的“榷鹽制置使”,職銜為遙領坊州(治中部縣,今陜西黃陵縣西北隆坊鎮(zhèn))刺史。 后周廣順三年(953),藏英率內(nèi)外親屬及所部軍兵1000余人、煮鹽戶長幼7000余口、牛馬萬計,乘船數(shù)百艘,航海投歸后周。渡海到滄州上岸,后周滄州刺史李暉奏報朝廷。當時在位的后周太祖郭威對藏英此行頗為懷疑,令李暉將藏英等一行人眾安頓到滄州“封禪寺”,但不久就賜予藏英成衣、銀帶、銅錢100貫、絹100匹、銀器、配有鞍勒的馬。幾個月后,郭威去世,周世宗柴榮繼位,任命藏英為德州(治今山東德州)刺史,不久,又將藏英召到京城開封,在偏殿接見了他,向他咨詢整治邊防的策略。藏英建議,在深州(治今河北深州)李晏口(在今河北深州賈城西)設置軍寨,招誘邊境亡命之徒參軍,自任主將,請周世宗授予臨機立斷出擊契丹的權力。周世宗聽后全部聽從,任命藏英為“緣邊招收都指揮使”,且賜予他名馬、金帶。藏英趕往李晏口,修筑了城堡,幾個月后招募到精銳軍兵數(shù)千人。 其時恰逢朝廷派鳳翔節(jié)度使王彥超巡邊,卻在邊境被契丹人包圍,藏英得訊,立即率領新招到的軍兵急速前往攻打契丹軍,與其轉戰(zhàn)10余里,契丹軍撤走,戰(zhàn)后,朝廷改藏英職銜為濮州(治今山東鄄城縣舊城鎮(zhèn))刺史,仍實任“緣邊招收都指揮使”。其后契丹將領高牟翰率精銳騎兵數(shù)千名侵擾宋朝邊境,藏英率軍在胡盧河(今河北南部之滏陽河)北迎擊,與契丹軍從天剛亮一直戰(zhàn)斗到晡時(下午15時至下午17時),殺傷很多契丹軍,傍晚收兵,契丹軍撤走。 胡盧河之戰(zhàn)后,藏英領兵到樂壽縣(今河北獻縣)巡邊,契丹幽州驍將姚內(nèi)斌偵察得知藏英兵少,率領精銳騎兵2000名在樂壽縣城北列陣,準備攻擊藏英所部,藏英得知,當即率麾下軍兵主動攻擊契丹軍,自辰時(上午7時至9時)戰(zhàn)至申時(下午15時至下午17時),藏英所部軍兵都拼死奮戰(zhàn),姚內(nèi)斌只得率軍撤去。周世宗得報,下詔褒揚、贊美了藏英。 顯德六年(959)三月,周世宗親征被契丹據(jù)有的瓦橋關地區(qū),任命藏英為“先鋒都指揮使”,藏英率部在瓦橋關北擊敗數(shù)百契丹騎兵,后周軍攻下固安縣(今河北固安)城,改任藏英為“關南排陣使”。 宋朝建立之初,升藏英為“瀛州(治今河北河間)團練使”,兼任“關南”駐軍首領“監(jiān)軍”。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藏英在瀛州治所去世,享年69歲。藏英的孫子張鑒,在《宋史》中也有傳。 《宋史》傳后之“論”說,宋太祖做了皇帝,凡五代之臣,無不以恩信與之結交,既安撫他們內(nèi)心的猜疑,也借其威力,鎮(zhèn)撫四方,所以一時諸將如張藏英之徒,數(shù)次跟隨征討作戰(zhàn),都有功績,而藏英之為親復仇,亦為“一節(jié)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