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機與吳三春》,像《西廂記》,像《牡丹亭》,像《拜月亭》,像《紅樓夢》,像《梁?!?,像《白蛇傳》,像《橘子紅了》,像《羅密歐與朱麗葉》,像《少年維特之煩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但卻又都不是,它只是《高機與吳三春》。古往今來,凡動人者,總因深深癡情。好久沒有因一出戲而落淚了,今晚的甌劇《高機與吳三春》著實讓自己偷偷揉了幾次眼睛。故事情節(jié)其實沒有多少新意,無非男女才貌相當,一見傾心。盡管二者芳心暗許,但卻因門第懸殊,遭至親反對,外加豪門公子哥介入,期間雖有善良老伯或俏皮丫頭暗中幫扶,可不幸的結局仍是天各一方,有情人最終未能終成眷屬。這樣一部戲曲史中隨便翻翻都可以找到的劇情,為何將塵封許久的心打動,一方面雖歸結于方汝將和蔡曉秋兩位優(yōu)秀演員出色表演,那瀕臨崩潰之下的壓抑情緒把控,那因愛而分離,會面而不忍相識的無限凄楚,那你一言我一語的默默傾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因劇中人、劇中情而觸發(fā)到臺下觀眾的舊年經(jīng)歷。一出戲,一本書,只有直擊心靈,將碌碌塵世奔忙之人忘卻良久的脈脈溫情喚起,才稱得上好書好戲。近年來愈發(fā)覺得我們讀書也好,工作也罷,都不能拋卻那份對生活的敏感和對周遭人事的關注。順便說一句,一直覺得戲曲不會像某些人士所擔憂的那樣——會最終消亡。其實,只要讓人們多到臺下去聽幾場,便會感受到這咿咿呀呀的演唱,也有無窮魅力。還有一個大膽想法,如果把每年投入到戲曲研究中的一半科研經(jīng)費用來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并資助他們多多走進高校、社區(qū),那么戲曲很快會繁榮起來。戲曲絕非冰冷的案頭閱讀,一定是在舞臺上或悲或喜地真實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