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 中文04-1班33號 黃昌慶 教學(xué)目的 1、欣賞并領(lǐng)會近體詩的藝術(shù)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xué)重點、難點 1、重點: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rèn)識。 教學(xué)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xué)步驟: 一、課前引入、復(fù)習(xí)詩歌的知識 1.近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 其句數(shù)、字?jǐn)?shù)、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2.律詩 ①詩句字?jǐn)?shù)整齊。分為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 ②規(guī)定詩句數(shù)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長律)。 ③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lián),八句律詩,計四聯(lián),依次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末聯(lián))。其中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lián)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④有嚴(yán)格的聲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3.絕句 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偶有六 言絕句。韻律與律詩相 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二、課文分析詳細(xì)過程: 1、簡明了解詩人 王維(701—761),字摩 詰,蒲 州(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九年(721) 進(jìn)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閑居藍(lán)田輞川。詩與孟浩然齊名,稱 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xì),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蘇軾曾贊:“味摩詰詩,詩 中有 畫,畫 中有詩?!?著 有《王右丞集》。 2、總體把握詩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 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fā)光、隨風(fēng)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第四幅“竹喧歸浣女”。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畫面總合: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gòu)成了清新秀麗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 3、把握詩歌的意境 何謂“意境”?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境”是指客觀世界(景),兩者融為一體便成為意境。因此,意境是詩人借助于多種藝術(shù)手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shù)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完美統(tǒng)一。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即是\\\'寓靜于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云起、鳥啼、花發(fā),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 你看: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fù)下。(《欒家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tài),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家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chuàng)造的意境,反而是構(gòu)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說不是有點奇怪嗎? 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于秋色的描寫,說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xù)在山中隱居的結(jié)論。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說。這里要著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 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 \\\'庭風(fēng)吹故葉,階露凈寒莎。\\\'(雍陶)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僧無可)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維在這里卻把\\\'空山\\\'的秋暝寫的如此熱鬧:\\\'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見,下一句是所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dāng)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看起來,這里洋溢著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幽靜基調(diào)并不抵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tài)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風(fēng)格。 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 \\\'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 \\\'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獨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關(guān)系,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yōu)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 在詩的結(jié)末里,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jīng)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nèi))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著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并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三、背誦這首詩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