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2日,劉少奇帶著自己的夫人王光美,來到了湖南臨寧鄉(xiāng)王家灣進行調研。 這里是他闊別已久的故土,也是他的出生地,而具體出生地為花明樓的炭子沖,與王家灣相距10多里。沿著王家灣向北的方向再行進40公里便是韶山?jīng)_,這里是毛主席的故鄉(xiāng)。 4月8日中午過后,劉少奇便起身趕往韶山?jīng)_,在離開王家灣之后,途經(jīng)炭子沖,但也只是在車上隔著車窗遠遠地掃了一眼,并沒有選擇下車。 當夜,劉少奇選擇在招待所2號樓休息一夜。 劉少奇同志的建議第二天一早,劉少奇便與夫人王光美等眾人,踱步來到毛主席曾經(jīng)的故居,還與故居的工作人員一一握手。 但令大家感到吃驚的是,劉少奇并沒有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第一時間去參觀主席的故居,反而是站在門口仔細端詳著堂屋大門上高懸的匾額,在那里愣怔了好一會兒,似乎若有所思。 這讓隨行的工作人員也感到很奇怪,也全都情不自禁地將視線瞄向了那塊門匾,看見牌匾上只有7個字——毛澤東同志故居。 雖然字體相當不錯,如行云流水,但為什么簡單的7個字卻能讓劉少奇駐足這么久呢?究竟有什么特殊之處? 很快劉少奇也問出了自己的疑慮,用手一指門匾,輕聲發(fā)問:“這是誰提議的?你們知道嗎?” 當時的隨行人員有毛乾吉與汪久成,一時之間都被劉少奇的這個問題給問住了,雖然在此工作多年,但究其深意,竟沒有一人能夠答上來。 工作人員的確不知此門匾是誰提的,但是又不敢胡亂回答,只能搖頭不語。 見沒有任何人回話,劉少奇便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門匾上寫著毛澤東同志故居,這個故字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故去的意思,一種是過去的意思,嚴格來說,使用故這個意思不妥,應該將故改為舊?!?/strong> 聽完劉少奇的解釋,陪同人員一個個都面面相覷,點頭默認。 曾經(jīng)他們也陪同過多位國家與黨領導人來參觀毛主席的故居,大部分人都夸牌匾上的字寫得好,期間也有人提問是誰寫的字,但沒有任何人質疑到底是該使用舊居還是故居。 1959年6月,毛主席本尊親自回過韶山,還參觀了毛澤東同志故居,可是對于故居的這一說法沒有提出任何異議,而今聽劉少奇這么一通解釋,發(fā)現(xiàn)故居的使用確實不太恰當。 畢竟毛主席本身的身體非常健康,人民都希望他能夠健康長壽,能夠盡可能長時間地帶領我們,在這里使用舊居或許更妥帖。 聽聞此話,工作人員紛紛點頭應和,無論是站在人民群眾還是黨員干部,對毛主席這一位大領袖的情感而言,舊居的使用確實要比故居更顯妥帖,于是相關工作人員當場便將劉少奇的意見記在了心里。 劉少奇離開之后,故居的工作人員便將門牌的更名提上了日程,為了獲批需要逐級上報,一直報到了湖南省委。 最后得到了湖南省委中央辦公廳的首肯,從此“毛澤東同志故居”被改名為“毛澤東同志舊居”。 而更名之后的首個任務,便是更換門匾,原來的門匾只能作廢,需要再制作一塊全新的門匾。 當時郭沫若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應邀為這一塊門匾題詞,至此,這款門匾正式更名。 那么,劉少奇將故字更改為舊的操作到底合理嗎?但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是想多了,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但有的人則覺得考慮全面,比較貼切。 而在歷史上,并非只有劉少奇一人對毛主席故居的名字提出過更改的意見,在故居建成至今,早已經(jīng)歷過4次更名的操作。 這4次更名,每一次背后都藏著一段故事,從毛澤東同志故居改到毛澤東同志舊居,這也只是其中一次小插曲,而另外三次改名背后的故事同樣很精彩。 第一次更名1949年的8月份,湖南湘潭在得到解放之后,當?shù)氐娜嗣裾紫缺闶栈亓酥飨睦险厣缴衔輬雒依衔荩謱⒅飨淖迨迕虑锱c發(fā)妻王淑蘭,邀請過來負責這一老屋的接待與管理工作。 同年10月18日,在這里接待了首個團體客人,該團體的領隊為毛振南,又叫毛華初,他是湘潭縣的黨委委員,同樣是湘潭人。 參觀完畢,毛振南當時便提出了一個建議,以后要是有越來越多的參觀者,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是否需要在屋前做一個指示門匾? 當時便得到了毛月秋與王淑蘭的一致肯定,本意是想當場定下來,但由于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有人說毛主席故居,有人說毛主席老家,都讓毛月秋否決了,因為覺得這些名字并不如理想中那么好聽,于是便征詢毛振南的意見。 毛振南接過這次重擔,認為全國上下對毛主席都相當崇敬,曾經(jīng)幾次南下途中,都能時常看到高舉毛主席標語與畫像的群眾,上書“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主席”,于是提出一個提議:制作一塊寫有“中國人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家”的門匾懸掛在門上。 當場便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覺得提議相當有建設性,這也表達了廣大人民的心聲,相當真實。 在沒有向上級請示的狀況下,在1951年的2月,毛主席的故居上便掛上了這么一塊門匾。 而當時這塊匾額的書寫者是主席曾經(jīng)就讀過的私塾老師毛宇居,人送外號“韶山一支筆”。 而這塊牌匾,雖然讓往后參觀的人都覺得很貼切,同時也表達了全國百姓的心聲。 但實際上由于過長的內(nèi)容,導致讀起來并不是十分順口,偏重于感情色彩與濃厚的民間色彩,展現(xiàn)的更多的是廣大人民對毛主席的敬重與樸素深厚的情感寄托。 而當時遠在北京的主席對此卻毫不知情,也沒有人對他提起過。 第二次更名1953年10月,首都迎來了一位貴客,那便是毛月秋,作為主席故鄉(xiāng)的族長,受到盛情邀約,趕至北京中南海做客,時隔這么久,再次見到毛主席,毛月秋顯得相當激動。 突然某一天,兩人在攀談之中,話題自然地聊到了家鄉(xiāng),毛月秋便主動提及了老屋掛門匾的事情。 初次得知門匾上的題字時,毛主席更是連連擺手,并不斷表示:“這樣寫著實不妥,我還是建議再更換一塊門匾,偉大這兩個字并不適合我,我也不可能憑空偉大?!?/strong> 面對毛主席的這番說辭,毛月秋一時愣住了,眾人都說門匾起得不錯,為什么毛主席自己卻不樂意了呢?而這也并非毛秋月一個人這么想,而是所有人都是這么認為的。 毛秋月立即解釋道,這并不是個人說你偉大,而是所有人民群眾的心聲,帶領大家趕走鬼子,擊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這難道不算偉大嗎? 聞聽此言,毛主席還是連連擺手,明確表示配得上偉大二字的只有人民群眾與中國共產(chǎn)黨,而能夠取得勝利,讓軍隊打勝仗,那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英明指導與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并非是我個人意愿。 而主席向來比較低調謙虛,更不愿意將所有功勞攬在個人頭上,于是便連聲婉拒。 你作為人民的領袖也是黨的領袖,自然像列寧一樣偉大,受人尊敬。 毛月秋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對于毛澤東的說辭并不認同。 為了說服他,主席又做了一通耐心的解釋:“列寧固然偉大,這一點我也承認,畢竟他能夠在帝國主義時期建立世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這屬于開天辟地的行徑,可是我卻談不上偉大,我所有東西幾乎都是從蘇聯(lián)那里學過來的,與蘇聯(lián)相比,此時的我算是小學生,何談偉大呢?” 面對毛主席的堅持,毛月秋見是無法說服了,于是便不再發(fā)言。但他的內(nèi)心卻依然認為毛主席就是偉大的領袖,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其實更是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想法。 但是作為一名合格的老黨員,組織紀律性極強,在初回韶山之后,便立馬對上級作出了匯報,將毛主席的想法與意見做了詳細的轉述。 面對主席的意見,湘潭縣委也相當重視,雖然大家都不覺得這塊牌匾的題詞有何問題,但是毛主席的意見也需要考慮進來,于是對有關人員組織了一次座談會。 經(jīng)過大家的多次研討,還從各方廣泛征求意見,最終決定啟用毛澤東同志故居這一提名,既簡潔又明了。同時典雅樸實,很符合毛澤東的想法。 吸取了上一次的經(jīng)驗和教訓,這一次他們不敢擅作主張,將這一次新的題字對湖南省委做出了請示。 1955年3月,正式獲得了湖南省委的批準,于是湘潭縣委便將這一塊新的門匾懸掛在主席的故居中,從此,主席老屋便掛著“毛澤東同志故居”字樣。 可能對于偉人來說只是小事一樁,但卻彰顯了主席的偉大。 這種偉大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喊口號,或者通過單一的門匾體字而體現(xiàn)出來的,而是人民的口碑與呼聲。 在人民群眾的內(nèi)心中始終認為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領袖,可毛主席卻一直很謙虛,只承認自己是一名普通的黨員。即便位居高位,也全心全意地為大家服務,從不搞個人崇拜與特權思想。 而這一次新牌匾上的7個字,簡簡單單恰恰能體現(xiàn)主席從平凡中見偉大的思想,這一點兒也不影響主席的偉大,反而無形中讓他的形象顯得更加光輝。 第三次更名說完主席換門匾的故事,再將話題拉回劉少奇提議改字的故事中,那么劉少奇的提議到底合理嗎?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區(qū)別?顧與舊誰才是更貼切的字呢? 對于劉少奇的更名提議,本身無可厚非,不論是從心理感受,還是民間習慣以及用詞嚴謹程度上而言,還要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環(huán)境,如此修改確有必要。 通?!肮省痹跐h語詞典中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是原來的、過去的、從前的、以往的,如故鄉(xiāng)、故人等,意思更多與“舊”貼近;還有一層意思則是死亡、去世,如病故、故去、身故等。 故居與舊居雖然大體意思相近,但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首先,咱們先著重說一下故居。 故居多指某人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可以是房子,也可以是居所,而故居的重點則表示為某人曾經(jīng)出生、童年與少年成長時期,或者是更長的時間范圍,也有的多指與長輩父母等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通常而言,每個人的故居只有一處,多指其故鄉(xiāng)所在居住地。 舊居,也表示某人曾經(jīng)居住的場所,或是曾經(jīng)住過的房子與居所,但并非特指在故鄉(xiāng)的住所,大多指這個人在一生中居住過的場所,如此才能稱為舊居,相比故居所代指的空間范圍要大很多。 從總體來看,故居通常只有一處,而舊居則多指很多處。 比如毛主席的故鄉(xiāng)為湖南韶山,從小便在韶山?jīng)_上的屋場的毛家老屋中成長,直至其少年時外出求學,而此時毛家老屋便是他的故居,這也經(jīng)過了官方認證,其余地方都沒有資格被稱為毛主席故居。 雖然在此之后,毛主席曾經(jīng)輾轉國內(nèi)多地求學,進行工作與生活,雖然也有很多的住處,但這些住處通通只能稱為毛主席舊居。 目前,經(jīng)過官方認定的主席舊居就有好幾處。 眾所周知的便有延安舊居,現(xiàn)在早已成為了著名的旅游景點,但凡去延安游覽或參觀,基本上是必選點。 毛主席在延安的舊居,坐落在楊家?guī)X,這一處革命舊址具體位于中央辦公廳樓右邊的山坡上,屬于很典型的西北窯洞,一眼望去,從外觀上看只有三個孔,中間作為辦公室,左邊是臥室,而右邊則被安排為工作人員休息的住所。 1938年11月到1943年10月之間,毛主席始終在楊家?guī)X窯洞進行居住、生活以及工作,曾經(jīng)在這里跟過他的工作人員,始終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而且毛主席還在這里起草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但很多人都對一件事充滿了誤解,那就是錯誤地認為主席是在這個窯洞里面寫出了震驚全球的《論持久戰(zhàn)》。實際上主席在延安至少有兩處舊居,《論持久戰(zhàn)》是于1938年5月份發(fā)表的,當時主席是居住在鳳凰山窯洞,并非此窯洞。 鳳凰山的革命舊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城市黨中央機關曾抵達延安的首個駐地,毛主席和一眾中央領導就曾在鳳凰山窯洞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為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 在這期間,主席除了創(chuàng)作之前提及過的著名論戰(zhàn),還創(chuàng)作了《矛盾論》、《實踐論》、《反對自由主義》等一系列比較光輝的作品。還在這些根據(jù)地上接見過很多國際友人,比如白求恩、史莫特萊與貝特蘭等。 除此之外,主席還在很多其他的地方也有過短暫的居住,這些地方都被稱為“毛主席舊居”,在取得革命成功之后,又被陸續(xù)開辟成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 像河北西柏坡著名的毛主席舊居,主席從1948年5月住到1949年3月,一共居住了10個月300多天,在這期間,主席在這些普通的民居里,卻譜寫了很多不普通的著作,也是在這里對聞名中外的三大戰(zhàn)役進行指揮作戰(zhàn)。 江西井岡山舊居也是著名的主席舊居,這棟舊居是一棟僅用土磚結構打造的兩層樓房,他還有一個名字——八角樓,因為四周裝飾著八角天窗因而得名。 在1927年的10月份至1929年的2月份之間,主席在這里進行生活、居住與辦公的同時,還指揮著著名的井岡山斗爭,更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等著名作品。 湖北武昌也有主席的舊居,坐落在都府堤41號,是主席1927年上半年,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主要主要居所地。主席在這里寫下了《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也在這里參加了史上著名的87會議,更提出“政權是由槍桿中取得”的著名言論。 主席不僅自己在這里生活,還有妻子楊開慧與兒子毛岸青、毛岸英與毛岸龍,團團圓圓的日子,為主席的記憶留下了不少美好的時刻,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在此期間,汪精衛(wèi)與蔣介石先后叛變革命,讓當時黨的事業(yè)籠罩了一層陰影。 在上海市威海路583弄也有毛主席的故居,這里的故居是用磚木打造的2層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作為主席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有時間可以去游覽一番。1924年的2月到同年底,這也是國共首次合作期間,主席正式出任上海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委員與組織部秘書,與夫人楊開慧在這里居住了不短的時日。 毛主席的舊居固然不少,但還有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便是——1947年,毛主席率領黨中央在陜北與敵軍不斷轉戰(zhàn),為此在陜西省靖邊縣青楊岔鎮(zhèn)、靖邊縣天賜灣鄉(xiāng)天賜灣村、靖邊縣小河鄉(xiāng)小河村、山西省石樓東辛關留村,都有過短暫的居住時間,后續(xù)也都被冠為毛主席舊居。 據(jù)統(tǒng)計,毛主席在全國的舊居都不下十處,但他的故居全國僅有一處,這處故居便是韶山上屋場毛家老屋,全球也僅此一家,再無分號。 主席在1959年時回到了韶山,參觀了自家老宅,當時門匾上便寫著毛澤東同志故居,本人并沒覺得有何不妥,可能是不拘小節(jié),性格豪爽,不甚在意,因此對形式并不在乎。 第四次更名可能很多人會提出疑問,如果舊居比較恰當,為什么在去到主席的故居參觀時,看到還有故居兩個字呢? 這邊不得不提1982年的事。 此前舊居的名稱一直使用了20多年,也有很多國家領導人與黨的高層人物來進行參觀,此后再沒人對名稱問題提出過任何意見。 1982年的3月份,湖南省委打算對整個省內(nèi)的一些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紀念館陳列的物品,做一次大的調整。 就在這時,有人想到了劉少奇,在1961年參觀主席故居時提議修改故居名字,認為在國內(nèi)有很多主席的舊居,無法體現(xiàn)出韶山這里的特殊性與唯一性,而此時的主席早已在1976年時便去世了,因此稱呼為故居也便沒有問題了,進而又向黨中央提出了換名的申請。 最終,在1982年11月獲批,舊居改為故居,然后恢復到了1961年之前的名稱,至此沿用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