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zhàn)役后,解放軍迅猛南下,國民黨政府被迫遷往廣州。7月底,陳賡兵團和鄧華兵團席卷江西,逼近廣東。 預定守衛(wèi)五嶺防線的國民黨胡璉兵團擅自轉進潮汕,大庾嶺大門洞開。 中央軍跑了,看來,“保衛(wèi)”廣東只能靠粵軍了。然而,在中國近代史上曾風光一時的粵軍,此時已是油盡燈干,再也無法奮起了。 這是一支曾有過顯赫歷史的軍隊,這是一段悠長的往事。 說起來,廣東是國民黨武裝力量的發(fā)源地,粵軍的發(fā)展又和蔣介石的崛起糾纏在一起。 廣州街頭的粵軍士兵 1906年,孫中山、黃興等人在廣東發(fā)動一系列起義,培養(yǎng)出同盟會第一批軍事骨干??上捉浤ルy,即使有黃花岡起義的壯烈犧牲,也未能革命成功。 辛亥革命,廣東是最早獨立的省份之一,但二次革命失敗,革命黨人未能成軍。 護國戰(zhàn)爭,國民黨人在廣東組織中華革命軍、共和軍,一時聲勢浩大,驅逐了袁世凱的爪牙龍濟光,但老桂系陸榮廷竊據廣東,國民黨人只落個兩手空空。 1918年護法戰(zhàn)爭,嶺南王陸榮廷需借助孫中山的招牌對抗北洋軍閥,不得不同意把辭職省長朱慶瀾的20營警衛(wèi)軍交給孫中山,國民黨人等待已久的機會來了。 孫中山派陳炯明統(tǒng)轄這支粵軍,集中了國民黨的軍事人才,粵軍成了國民革命的希望所在。 為了幼小的粵軍能破土而出,孫中山煞費苦心,把它派出去“援閩”,避免為陸榮廷吞并。 1919年,陸榮廷以設七個總裁名義,排斥孫中山。孫中山憤而辭職赴滬,護法運動失敗。 赴滬途中,孫中山特意在汕頭下船視察,力促援閩粵軍早日進軍福建。 孫中山勉勵粵軍:“后援難恃,強敵在前,所部又餉械俱缺。處此局勢,萬難操全勝之策,惟有奮力前進,冒險求勝,規(guī)取閩中而已?!?/p> 那時粵軍全軍編為五個支隊,也就5000人的樣子,沒有人認為它能成大氣候,更沒人判斷10年后這支隊伍將統(tǒng)一全國。 援閩一役可以說是粵軍,也是國民黨建軍的開端。這是艱難的起點。 汕頭孫中山紀念雕塑 粵軍初戰(zhàn)并沒大獲全勝,與福建督軍李厚基的軍隊在閩西南相持不下,陳炯明愁眉不展,無計可施。 這時,一位30出頭的上校參謀,操著一口怎么也聽不明白的寧波土話,向總司令請纓,愿領奇兵偷襲福州。 陳炯明詫異地看著這位為人高傲的青年參謀,居然滿腹韜略,不禁另眼相看,立馬抽出一千精兵,組成一支突擊隊,交給上校統(tǒng)領。 上校不負眾望,直搗閩軍后方,沖入距福州僅120里的永泰城,閩督李厚基大驚失色,匆匆從前線抽調主力回擊。 雖然福州未能攻占,也使閩督嚇了一跳,閩軍疲于奔命,大大改善粵軍態(tài)勢。 正好碰到直皖戰(zhàn)爭爆發(fā),皖系出身的閩督李厚基無心戀戰(zhàn),只好答應停戰(zhàn)劃界,被迫地把閩西南十二個縣讓給了粵軍。 閩督李厚基 這是國民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穩(wěn)定地盤,雖然不過是十余個縣,又是貧脊山區(qū),但已足夠孕育一條即將騰空的飛龍。 援閩粵軍馬上擴充為兩個軍,下轄九個支隊,擁有不下兩萬的兵力。 陳炯明十分欣賞那位敢獻奇謀,又敢冒險犯難的上校,要任命他為支隊司令。 要知道,這支軍隊是粵軍,軍官幾乎都是廣東人,外省人能夠被任命為實際帶兵掌權的支隊司令,已經是一種殊榮了。 但上校沒有接受,他回上海炒股去了,說是籌集革命軍費。 第二年粵軍回粵驅桂,在東江與桂軍激戰(zhàn),河源城三得三失。危急關頭,上校又悄然出現,出任第二軍的參謀長。 這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上校就是蔣介石。 蔣介石早年 1920年,援閩粵軍根據孫中山的召喚,回師廣東。與控制兩廣的陸榮延相比,粵軍兵力無疑是做不足道。 然而桂系治粵,天怒人怨,孫中山在廣東深得民心,在廣東各界支持下,一番苦戰(zhàn),終于獲勝。 10月28日粵軍攻克廣州,1921年更進軍廣西,從此崛起為中國南方第一大勢力。 粵軍的主力第1師威名遠播,從中走出了一代粵軍將領。 師長鄧鏗兼任粵軍參謀長。由第1師抽調骨干組成的孫中山大本營警衛(wèi)團,1營長薛岳,2營長葉挺,3營長張發(fā)奎,日后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揮師北伐,陳炯明卻在廣州叛變,指使部下炮轟總統(tǒng)府。 陳炯明 本來應該是“黨軍”的粵軍因此第一次分裂,陳系粵軍變成軍閥武裝。 孫中山大受沖擊,終于覺悟到必須培育一支有革命精神的真正的黨軍,必須培養(yǎng)一批忠于革命的軍官。 從江西北伐前線回師討賊的粵軍在韶關戰(zhàn)敗,重新退回閩西南的舊地盤,改稱東路討賊軍。 作為粵軍中堅的第1師,事變前師長鄧鏗被剌殺,群龍無首,夾在孫、陳兩派中間,不知所措地宣告“中立”。 就在陳炯明叛變前夕,蔣介石多次向孫中山建議,利用北伐主力由桂林轉往韶關出師的時機,先集結廣州,剝奪陳炯明軍權,解決后顧之憂再行出師北伐。 孫中山為人宅心仁厚,不擅權術,對蔣介石的謀略不以為然,既擔心錯過北方直皖戰(zhàn)爭良機,又擔心內訌發(fā)生,自相殘殺,不肯接納蔣介石意見。 蔣介石大失所望,傷心之下離開廣東,第二次以籌集革命軍費為名返滬炒股。 事變發(fā)生,孫中山獨率永豐號軍艦等大小艦艇,在廣州珠江江面牽制陳軍,創(chuàng)造北伐軍回師討賊機會。 在最困難之際,難得蔣介石慨然赴難,馬上回到孫中山身邊?;茧y見真情,孫中山十分推崇其革命忠心,更看重其軍事才干,從此奠定了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地位。 1923年,孫中山重組各方勢力,把陳炯明趕出廣州。粵軍余下的兩部分共2.5萬余人。 原出師北伐打回來的粵軍損失慘重,稱東路討賊軍,編為2個旅。 原“中立”后來被陳炯明控制的第1師等部隊在西江起義,聯(lián)合滇桂軍打回了廣州,稱中央直轄粵軍,原第1師師長梁鴻楷任軍長,李濟深出任第1師師長。 梁鴻楷 孫中山重回廣東,實行國共合作,改組國民黨,也整編了粵軍'兩個部分統(tǒng)一改組稱建國粵軍。 許崇智為粵軍總司令,蔣介石為參謀長,除珠江南岸軍閥李福林不肯改編外,其余粵軍統(tǒng)編為四個師及若干個旅。 粵軍和剛崛起的黃埔學生軍成為廣東政府的兩根主要支柱。 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不久,廖仲愷又被剌,蔣介石斷然以黃埔學生軍包圍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公館,一舉摧垮了許氏勢力,許崇智本人也被驅逐出境。 此舉有效防止了勢力越來越大的思想又傾向右派的許崇智對廣東政府的威脅,防止第二個陳炯明出現。 這對蔣介石自己而言,則是完全控制廣東軍權的重要一步。 許崇智 1925年,廣東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以原有的粵軍編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俗稱老四軍),軍長李濟深。 第四軍下轄四師一團,第10師師長陳銘樞,第11師師長陳濟棠,第12師師長張發(fā)奎,第13師師長徐景唐,獨立團團長葉挺。 繼陳炯明、許崇智之后,粵軍又崛起了以李濟深為首的新的領導核心。 李濟深早年在清朝的廣東新軍任職,后入保定軍官學校進修,他參加辛亥革命,已經是廣東北伐軍的師參謀長。 后重返保定陸軍大學任教五年,培養(yǎng)的許多學生都是日后國民黨高級將領。 1920年李濟深回粵探親,風云際會,即答應粵軍第1師師長鄧鏗的懇請,出任第1師參謀長。 李濟深 1923年孫中山收回廣州,李濟深以策動起義,趕走陳家軍之功升任第1師師長。 隨后為鞏固廣東根據地,李濟深率第1師東征西伐,平定內亂。特別是說服李宗仁、白崇禧加入國民黨,援助新桂系統(tǒng)一廣西,大大增強了廣州國民政府的勢力。 因而以其顯赫戰(zhàn)功出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 李濟深秉性忠厚,平易近人,又慷慨樂施,儼然有長者之風,在粵軍有很高的威望,粵軍將領幾乎全出于其門下。 在廣東,他資歷威望不在蔣介石之下,蔣李兩人可謂一時瑜亮,而李濟深也就成為蔣介石的最大競爭對手。 八年演變,粵軍從開始的20營警衛(wèi)軍發(fā)展成國民黨的主要軍事支柱之一,正如國民黨人自己所總結,粵軍是“傾全黨之力栽培起來的”。 然而,粵軍所具有的極強的地域性、排它性,使它無法擔負起國民革命的重任,更極為容易淪為如陳炯明一類軍閥野心家的工具。 一如其它的桂軍、湘軍那樣,這是中國近代地方軍隊的悲劇。 蔣介石從親身的經歷中很早就認識了這一點,這就是他幾次投入粵軍,擔任過高級職務,又幾次離去,始終沒有扎根的主要原因。 他需要的是一支能成就霸業(yè)的中央軍,不是做土霸王的地方軍。 倘若蔣介石一心在粵軍發(fā)展,出掌粵軍總司令的機遇是唾手可得。 問題是,作為一個外省人,他能控制得住這一班桀驁不馴、仇視北佬的廣東將領嗎?他又能帶領這樣一支軍隊去統(tǒng)一中國嗎? 結論只能是否定的。 孫中山也有認識,那就是為什么1924年國共合作后,他不再倚重粵軍,而非要另起爐灶,創(chuàng)黃埔軍校的原因所在。 他需要的不是一支地方性的(盡管他也是廣東人)的軍隊,需要的是一支打破地域局限的忠誠黨軍。 這也許就是孫中山為什么三番四次,一定要浙江人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即使蔣大鬧情緒,諸多不滿也盡量滿足其要求的緣故。 孫中山看準了,只有蔣介石才能建立一支真正的黨軍。歷史證明,從建立國民黨軍隊這一角度來看,孫中山的確是選準了人。 從此,粵軍的命運就注定了,它可以有一時的鼎盛,但卻免不了衰敗。 1926年,李濟深極力主張乘湖南內亂,北軍入湘之機,援唐(生智)北伐。 蔣介石采納了他的意見,首先調派第四軍的葉挺獨立團先行出動,隨后更讓主力張發(fā)奎12師,陳銘樞10師首先出師,促成了北伐勝利進軍, 北伐戰(zhàn)爭使粵軍分成了兩部分,李濟深以北伐軍總參謀長身分留守廣東,率粵軍兩個師及其它留守部隊,統(tǒng)轄后方的兩廣福建,一手執(zhí)掌黨政軍大權。 張發(fā)奎統(tǒng)一指揮四軍主力之10師、12師及獨立團參加北伐,打出了威風,打出了“鐵軍”的美譽。 打到武漢,原來的第四軍發(fā)展為第二方面軍,構成了以張發(fā)奎為首的“新”四軍系統(tǒng)。 張發(fā)奎 然而好景不長,在國共分裂的強大政治風暴沖擊下,第二方面軍迅速分化,各個部隊分別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第一條道路是以葉挺、葉劍英為代表,走進了紅軍的行列。 葉挺帶領獨立團等擴編的24師、25師,成為南昌起義的骨干; 方面軍警衛(wèi)團參加了秋收起義,跟隨主席上了井岡山; 葉劍英帶領的第四軍教導團和警衛(wèi)團一部參加了廣州起義。 原四軍中最革命的部分是三大起義的骨干,通過三次起義,又都成為工農紅軍初創(chuàng)的核心。 南昌起義失敗后殘留的25師一部在朱德、陳毅率領下發(fā)動湘南暴動,會師井岡山編組成工農紅軍第四軍。 紅四軍以自己的番號宣布,紅軍是北伐鐵軍的繼承者。這一支堅強的隊伍沿著這樣的歷史軌跡發(fā)展: 紅四軍—紅一軍團—紅一方面軍-八路軍115師-晉察冀軍區(qū)、山東軍區(qū)一晉察冀野戰(zhàn)軍、東北野戰(zhàn)軍,在新中國的戰(zhàn)史上寫下了極其輝煌的一頁。 第二條道路是以蔡廷錯為代表的,雖一度投入蔣介石陣營,終為追求自己理想而戰(zhàn)的第10師。 蔡廷鍇帶領第10師也參加了南昌起義,后來全師中途脫離回歸粵系,1930年被陳濟棠派去支持蔣介石中原大戰(zhàn),與粵軍蔣光鼐師合編為十九路軍,遠離廣東。 1932年“一二八”上??箲?zhàn),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又一次大顯粵軍威風,名聞全國。 一二八抗戰(zhàn)中的十九路軍 因為遭蔣介石排斥,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發(fā)動事變,成立革命政府反蔣抗日。 隨著事變失敗,這一支希望獨立于國共兩黨之外,形成第三勢力的粵軍終于失敗,番號被取消,部隊被編散。 第三部分是張發(fā)奎率領沒有參加南昌起義的部隊回到廣東,和李濟深的“老”四軍“重敘舊誼”。 1927年11月17日,張發(fā)奎、黃琪翔(當時的四軍軍長)發(fā)動“張黃事變”,奪占廣州,反對與桂系聯(lián)合的李濟深,觸發(fā)了粵桂戰(zhàn)爭。 張部粵軍開向西江前線,廣州空虛,我黨趁機發(fā)動了廣州起義,起義雖僅三天就失敗,卻給張發(fā)奎沉重打擊。 桂系及各派軍閥齊聲攻擊張發(fā)奎“通共”,張部四面楚歌,內外不是人,恐慌中被桂軍擊敗,張發(fā)奎被迫率殘部退入江西。 1929年蔣桂戰(zhàn)爭,這回張發(fā)奎聯(lián)合桂系捐棄前嫌,合攻廣東,被陳濟棠粵軍擊退。 中原大戰(zhàn),張發(fā)奎薛岳聯(lián)合桂系反蔣,又在衡陽慘敗。 張發(fā)奎系粵軍就這樣在反復無常的軍閥混戰(zhàn)中消融殆盡,殘部只剩2000余人,由薛岳、吳奇?zhèn)ьI投入陳誠手下。 不久,薛岳部隊又擴充為兩個師,但已不是粵軍,而是變成了“準土木系”的中央軍了。 張發(fā)奎“新”四軍系統(tǒng)的粵軍雖不復存在,但其將領、軍官散布于廣東各地,構成了廣東地方一大勢力。 “老”四軍系統(tǒng)李濟深部粵軍也經過一番興衰。 1929年蔣桂戰(zhàn)爭,李濟深被蔣介石以調解蔣桂糾紛為名,騙來南京小湯山軟禁?;涇娭髁Α蠓降谒能娷婇L陳濟棠投靠蔣介石,乘機掌握廣東軍權。 1930年,陳濟棠借中原大戰(zhàn)援蔣之名,把廣東省長陳銘樞系統(tǒng)的蔣光鼐、蔡廷錯兩師調出廣東,自己成為廣東獨家勢力。 陳濟棠統(tǒng)治廣東八年,號稱“南天王”,軍隊發(fā)展到15萬以上,擁有百余架飛機,這是老四軍系統(tǒng)的全盛時期。 盛極而衰,世之常理。1936年陳濟棠聯(lián)合桂系,發(fā)動“兩廣事變”,空軍被蔣介石巨金收買,130余架北飛投蔣,陳濟棠“失機”兵敗。 陳濟棠 蔣介石趁機控制廣東黨政大權,陳部主力第一軍軍長余漢謀以通電擁蔣之功,接管余下的粵軍,改組為第四路軍,轄13個師。 全面抗戰(zhàn)開始,廣東劃為第四戰(zhàn)區(qū),1939年粵軍抽調4個師參加武漢會戰(zhàn),日軍乘虛而入,襲取廣州。 廣東粵軍退到粵北,改組為第十二集團軍,轄三個軍,堅守粵北六年,更有兩次粵北戰(zhàn)役,打退日軍,屏障大后方的光榮記錄,惜于1944年年底終是丟失了廣東幾乎全省。 抗戰(zhàn)勝利后,原十二集團軍的三個軍62、63、64軍均調往內戰(zhàn)前線,1948年三大戰(zhàn)役中,先后在天津及徐州碾莊被殲。至此“老”四軍系統(tǒng)的粵軍也不復存在了。 軍隊是沒有,但留下了一大批顯赫的將領,更造就了廣東各地以舊軍人為主的地方勢力。這是一種植根于鄉(xiāng)土的不容忽視的力量。 1949年初,三大粵軍巨頭張發(fā)奎、余漢謀、薛岳相約回到廣東,他們提出的口號是: “團結大廣東!”“繼承第1師精神!”“四、七、九戰(zhàn)區(qū)大聯(lián)合!”(抗戰(zhàn)時,粵軍將領出任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的有:張發(fā)奎的四戰(zhàn)區(qū),薛岳的九戰(zhàn)區(qū),余漢謀的七戰(zhàn)區(qū)。) 蔣介石是沒有力量對抗共產黨了,走到1949年這一地步,惟有把好不容易關進籠子的地方軍力勢力釋放出來,放虎歸山。 于是粵軍又有了回光返照,作最后表演的機會了。 正好中央軍在內戰(zhàn)中一再被殲,兵力不足,南方空虛,希望起用地方勢力以挽危局。宋子文主粵政一年,碰得焦頭爛額,也寧愿下臺不干。 1948年10月宋子文辭職,余漢謀就任廣東綏靖區(qū)主任,掌軍權;薛岳出任省主席,掌政權。1949年1月李宗仁任命張發(fā)奎為陸軍總司令。廣東派系全面出山。 三巨頭各自歷史背景不同,雖然都同是標榜“廣東大團結”,可同床異夢,誰都有自己一套鬼主意。 張發(fā)奎歷史上三次反蔣,又有北伐名將的招牌,為人野心也不小,一直為蔣介石所妒,得不到信任。 抗戰(zhàn)復出,張發(fā)奎得桂系及美國人撐腰,先后出任四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中國陸軍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及廣州行營主任,由反蔣而親蔣。 1945年張發(fā)奎不顧抗戰(zhàn)期間與共產黨結下的友誼,在廣東主持圍剿東江縱隊以媚蔣,博得廣東綏靖公署主任之職。 奈何好景不長,蔣介石始終覺得張發(fā)奎是“魏延”,腦后有反骨,不敢重用,更不放心把華南大后方放在他手中,1947年終由宋子文取代。 張發(fā)奎一場空歡喜,調為空銜的戰(zhàn)略顧問委員會委員后,又轉變立場,站到了反蔣陣營一邊。 此次回粵,張發(fā)奎一面糾集舊部,占據地盤,一面活躍于上層,熱衷于兩廣獨立,以實力地位為資本與中共談判,在京穗之間、桂粵之間仆仆于途。 他活動能量雖大,可惜是個空頭司令,說話未免中氣不足。 余漢謀是廣東實力派,原轄第十二集團軍三個軍雖已覆沒,但國防部保留番號,允許回廣東重建。 余漢謀 他抓住重建的三個軍為資本,周旋于各派之間,看風駛舵。 他與桂系關系并不深,不過看桂系勢大,當然也跟在張發(fā)奎后面搖旗吶喊。 他對蔣介石調走其部隊,讓他坐了兩年冷板凳,自是十分不滿。不過他為人謹慎,也不敢得罪老蔣,在蔣桂相爭中是典型的墻頭草。 他的興趣就是守住廣東老地盤,能熬一天算一天。并且早早就把一個軍擺在海南留好后路好開溜,對蔣桂間的斗爭并不想過多介入。 薛岳,人稱“老虎仔”,不僅喻其打仗勇猛,更諷其頑劣暴躁。 他是廣東樂昌縣人,雖是以粵軍出身,卻是屬中央軍系統(tǒng)。薛岳在國民黨軍隊中資歷很深。 他13歲加入同盟會,1920年與保定軍校同學葉挺、張發(fā)奎分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警衛(wèi)團的營長。 薛岳也反過蔣,北伐戰(zhàn)爭他思想左傾,“四一二”政變前夕,他曾向陳獨秀建議把蔣介石抓起來,為這他很快就被調離上海并解職。 1929年中原大戰(zhàn),薛岳跟隨張發(fā)奎投向桂系。他沒有自己的部隊,建議不受采納,牢騷滿腹無人理睬,看夠了廣西軍人的白眼,最終是與桂系分手。 1933年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qū)失敗,蔣介石想到薛岳的軍事才能,起用為第5軍軍長,派去進剿贛南。 薛岳為了博投名狀,率部猛攻蘇區(qū),又尾追紅軍,再度得到蔣介石重用。 抗日戰(zhàn)爭,薛岳更以一連串戰(zhàn)跡而著稱于世,淞滬抗戰(zhàn)、蘭封會戰(zhàn)、萬家?guī)X大捷,長沙三次保衛(wèi)戰(zhàn),薛岳均有驕人的戰(zhàn)功。 內戰(zhàn)重開,薛岳又率軍攻取蘇北,不料1947年,蔣軍在山東連連挫敗,他充當了替罪羊,辭去徐州綏署主任一職回家休養(yǎng)。 因為去職,他對蔣介石不滿,可是他一輩子是中央軍將領,與陳誠關系又很深,反蔣并不堅決。 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強迫市民用金銀美元兌換金元券,反蔣的黃紹竑知道薛岳手頭金條很多,脾氣又火爆,被撤了職正好有氣無處撒,特意前往挑逗。 “伯陵(薛岳號),如果小蔣硬要你把金子去兌金元券,你怎么樣?” 蔣經國 薛岳開口就罵:“我辛辛苦苦地搞了幾十年,出生入死才掙了這些金子,如果兌成了一錢不值的金元券,以后我吃乜也(廣東話,吃什么的意思)?他敢來,我就開機槍打死他!” 這話一傳開,上海達官貴人大起共鳴,只有笨蛋才去兌換。 薛岳對蔣氏父子不滿,但他貪財,貪財的人不會投共,也不會孤注一擲。 其實狡兔三窟,他早就把上海的萬貫家財裝了滿滿12節(jié)車廂的一個專列,連家具也一件不少,一股腦運回家鄉(xiāng)樂昌,以后又運去香港。 這樣的人是不會推備捐軀沙場的,當年的虎威也早就消磨得所剩無幾了。 最后一代粵軍統(tǒng)帥,雖說是同床異夢,但都上了同一條船,自當同舟共濟。 眼看形勢危急,又都使三個巨頭一致同意抓武裝應變,一時搞得轟轟烈烈。 余漢謀著力重建殘軍:1949年初,廣東國民黨軍共有五個軍和一個旅的番號。 其中原駐廣東的109軍、131旅,是宋子文入粵后特地從前線調回清剿游擊隊的,建制完備,約2.6萬人左右, 從北方調回的62、63、64、39軍,全部是被殲滅后重建的。 39軍重建較早,在衡陽整補了一個時期,調粵后繼續(xù)補充,兵力較強,估計有1.5萬人左右。 其余三個軍,每軍只剩三五百人至六七百人不等,其中最慘的是63軍,只有官百余名,兵200名,三個軍合兵力不足2000人。 廣東駐軍名義上增到五個軍,實際兵力總計不過4.3萬余人。 三個“空”軍回粵后,為了盡快成軍,不可能從頭訓練整補,便采取拆散原有部隊及補充成建制保安團的辦法。 從番號上看,每個軍都擁有三個師,番號是多了,但全省實際兵力并沒有真正增加。 薛岳以省主席身分,大力擴編自己能控制的省防軍一一保安師。 這樣,廣東全省實際能夠用于作戰(zhàn)的軍力就只有綏靖區(qū)轄五個軍之4.2萬人和省保安團的1.8萬多人,總計6萬余人,算是粵軍最后的資本。 這6萬人中,90%是未經過正規(guī)戰(zhàn)爭考驗的保安團兵和新壯丁,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 國民黨拉壯丁 而正規(guī)軍中的武器也僅限于步槍、機槍,大炮、坦克及其它重裝備極少。 既然兵力不足,整補是否可行呢?廣東全省1949年度征兵額原定27.8萬人,加1948年欠額4.68萬人,共應征32.5萬人,實際根本不可能完成。 薛岳只好削減計劃2/3,只要求征兵十萬,原計劃3月份征起一半,但截至3月底,征起人數未及1/10,即只征得萬余人。 以控制較嚴的廣州市而論,9000人的名額僅征得400余人,不及1/20。 在省會尚且如此,其它地區(qū)更不用說,實際上除若干城市及近郊農村之外,征兵基本無法進行。 征兵無望,第二套辦法就是改編、擴編地方團隊。地方保安團隊有地方士紳支持,且不用離境,兵源相對好一點。 薛岳計劃是一等縣編三個營,二等縣編二個營,全省可編120個營,每營按300人計,就可得兵3.6萬余。 只是這些地方的丁壯早就編成了保安團,實際意義不大。 擴大地方武裝不可靠,還有第三套辦法,就是號召“綠林豪杰”,收編土匪。而時至今日,恐怕土匪也沒幾個愿意來接受“招安”了。 何況擴軍野心大,供給能力小,又形成一個嚴重矛盾。就算按計劃拉來了30萬壯丁,從哪里來的餉?從哪里來的槍?根本就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擴軍走進了死胡同,省方是沒人沒槍沒能力,還是只有繼續(xù)扶植地方勢力這一條路。 1949年4月,擴充地方武裝“應變”的重點放到了處于五嶺防線中心的粵北地區(qū)。 粵北原設有粵贛湘邊區(qū)總指揮部,總指揮葉肇,下轄粵贛南邊界10個縣,轄區(qū)地方武裝均歸其指揮,直轄有63軍一個軍及另一個師。 1949年5月,該總部召集轄區(qū)各縣長及部隊團以上人員參加軍事會議,一輪激烈爭執(zhí),討價還價后,決定實行如下措施: 一、 擴編地方武裝,每鄉(xiāng)一個自衛(wèi)中隊(相當于連),每縣一個自衛(wèi)總隊(相當于團),十余縣也就有上萬可用之兵。 二、 自衛(wèi)隊糧餉、武裝一概費用由各縣籌劃。農戶一次過繳交攤派購槍谷100斤以上,向有關當局“價領”,換取槍彈。 薛岳負責的省保安司令部定價,一枝普通本國造步槍,價值1000斤谷,其它武器類推。 亂世間,有槍便是草頭王,其它百業(yè)蕭條,惟有這軍火買賣興隆得很,僅此一項,薛岳就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 事實就表明,處在五嶺防線中心的粵軍將領,沒有人認為可以依靠這條防線保命保財,反而打著守備防線的旗號大肆撈錢。 廣東人是現實的,沒人會相信一條紙上的防線。而且5月中旬的粵東閩西大起義,更把這條防線捅了個大窟窿。 5月中旬廣州,剛剛入夏,天氣并不太熱,這天省主席官邸里的氣溫卻似乎陡然升高了幾度。 上任不久的薛岳滿頭大汗,一個接一個地往外打電話。等待線路接通的那一刻,他猛然想通了,為什么宋子文會倒貼錢催他接任。 三個月時間,已經足夠他體驗“省主席”生活的滋味,十足是在火爐上被煎烤。 1948年12月,薛岳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廣東省主席一職,可是任命發(fā)表了一個多月,他還優(yōu)哉悠哉,在樂昌家里過春節(jié),遲遲不到廣州就職。 原來他一口咬定,要卸任省主席宋子文交出1300萬港幣的省府經費,否則不予接任。 國民黨時代,只有出錢買官做的,倒沒有聽說要倒貼出錢求人當官的。 廣東是南中國最富的省份,又遠離戰(zhàn)線,真正是富得流油的肥缺,是薛岳極力鉆營,好不容易才爭到手的。 這一手拒不接任,把架子擺到了十足。 宋子文是理財好手,在廣東確是搜刮了不少,不過要說他貪污,實在是冤枉。宋子文本身就家財萬貫,來廣東并非為幾個臭錢。 他在廣東大力組建省防軍保安團,先建5個,再編擴為15個,全部美式裝備,花錢肯定不少。又發(fā)動對各地中共游擊隊進,剿亦軍費浩大。 收入卻因統(tǒng)治區(qū)縮小,經濟蕭條而日見減少,一年時間,入不敷出,哪里貪得了多少。 只是宋子文受美國人悲觀估計的影響,親家又下了臺,朝中無人照應。 他見蔣家王朝大勢已去,私人財產又早就疏散國外,急圖脫身,到第二祖國一美國定居,面對薛岳這個自號老粗的大軍頭,還真不知該如何應付。 秀才遇著兵,無可奈何中答應了薛岳的敲詐,同意在廣州交200萬,在香港交1000萬,用薛岳個人名義分別存入外國銀行。 收到錢后,薛岳才于1949年2月興沖沖到廣州履職。 薛岳估計解放軍不可能馬上渡江南犯,廣東至少還有二三年時間,以自己的才干,不難練出一支“薛家軍”。 到任后,薛岳以主要精力擴編省屬保安團,把原有15個保安團擴大為26個,編成5個保安師。 并逐步把分散在各地的保安團集中在廣州附近及粵漢、廣九鐵路沿線,配備重武器,派親信組建師指揮機構。 三個月慘淡經營,也算初見成效,不料5月14日晴天霹靂,粵東各部紛紛兵變,組建起的勢力十去其半。薛岳第一次感到眾叛親離,大勢已去了。 薛岳有自己的派別,號“精忠報國團”,本來并無具體組織形式,只是薛岳每年1月必指定一些親信舉行聚會。 聚會的名義,是悼念當年上??箲?zhàn)時為掩護他而犧牲的17位烈士,每次必以精忠報國相勉。 久而久之,每年都參加這個聚會的50多個成員無形中成了效忠薛岳的小集團。 1942年長沙會戰(zhàn)后,蔣介石來長沙主持南岳軍事會議,有特務告密,薛岳不得不將實況向蔣報告,揮淚陳詞,博得老頭子的好感,從此薛岳便每年集會不誤。 這回赴粵前后,他就派人到處聘集這些“精忠報國”之士共赴國難,前來廣州助陣。 其實,不待他邀請,一批部下已開始在廣東抓兵權,抓實力了。 1947年,薛岳的部下——吳奇?zhèn)?、李潔之、廖鳴歐、梁世驥、練惕生等人就在汕頭秘密聚會,密謀策劃設法取得軍權,再進行反蔣活動。 宋子文主粵,要討好籠絡地方勢力,一班廣東籍將官陸續(xù)起用,廖鳴歐出任惠州專員兼保安司令,莫希德出任潮州專員,同一伙的還有李漢沖出任閩西專員。 薛岳回來后,這批老部下更受重用,又有李潔之擔任梅州專員。 然而,薛岳沒想到,“精忠報國團”的四個骨干,此時卻各自通過不同途徑與中共接洽,又互相加強聯(lián)系。 1949年5月2日,在興寧召集的會議上,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吳奇?zhèn)ビ趾退娜艘恢律潭?,待解放軍南下到閩粵邊區(qū)時共同起義。中共方面也派出聯(lián)絡員與之商定行動計劃與步驟。 起義涉及兩省四個專區(qū),籌備發(fā)動過程中,知道密謀的人也越來越多,事態(tài)的發(fā)展使之不可能再拖延,當初設想四個專區(qū)同時一齊起義,實際難以實施。 吳奇?zhèn)?/p> 起義首先在梅州地區(qū)爆發(fā),由蕉嶺縣保安獨立營起義開始的,由于蕉嶺無其它駐軍,起義準備是近于半公開進行,引起了敵人的注意。 同時,省方一再催促駐梅州一帶的保安12團南調廣九鐵路沿線。 汕頭的國民黨中央軍喻英奇派出保12團前任團長魏大杰到12團駐地松口,企圖拉走部隊,卻遭到一批五華籍營連長的同聲反對。 得到密報及時趕返的現任團長魏漢新,把前來策反的前團長魏大杰扣押起來。 顯然,在蕉嶺獨立營及保安12團起義被發(fā)覺的情況下,再拖延就會招致?lián)p失。 5月14日,蕉嶺起義成功,駐老隆的保安13團亦告起義。18日,李潔之率保安12團在興寧宣布起義,整個梅縣專區(qū)都變成了解放區(qū)。 喻英奇 5月22日閩西也宣告起義,使起義的地方團隊擴大2萬余人。 粵東閩西起義由于當地沒有國民黨正規(guī)軍,惟一的武裝力量是保安團,所以進展順利。 但駐有正規(guī)軍、控制較嚴的汕頭、惠州則無法及時組織響應。 惠州專員廖鳴歐心急如焚,擅自加快了發(fā)動的步伐。首要問題是恢復與中共的聯(lián)系。 起義后河源、紫金一線有國民黨196師布防,廖鳴歐無法與粵東方面聯(lián)絡。 焦慮之余,派出他的秘書李唐俊去香港傳送密信。未想到視為親信心腹的李唐俊執(zhí)信徑往廣州而來。 于是,在省主席官邸這個高懸著大幅岳飛立像及“精忠報國”橫額的大廳里,薛岳接見了聲稱有重要機密稟報的惠州專員公署主任秘書。 廖鳴歐 “總座,廖鳴歐要勾結解放軍叛變!” “不可能吧?”廖鳴歐多年一直追隨薛岳,論公論私,關系都十分密切。 這次回到廣東,廖的態(tài)度尤其謙謹,所以薛岳不很相信李唐俊的話。 但近日粵東舊部紛紛背叛,而他又知道廖鳴歐與李潔之等人過從甚密,也一度有所疑惑,話音顯得游移不定。 “這是廖鳴歐寫給葉劍英的密信,請總座過目。”李唐俊交出了密信。 在拍照留證后,薛岳讓李唐俊繼續(xù)往香港投書,并另行布置了對廖鳴歐的監(jiān)視。 緊接著,薛岳又收到駐廣九鐵路重鎮(zhèn)樟木頭的保安8團團長徐東來的密電:廖鳴歐邀我一起投向共產黨。 看完電報,薛岳臉色發(fā)青,沒有說話。薛岳的性格,為人刻毒,即使親近的心腹,一旦出事,也常是翻臉不認人的。 此時他又想到了抗戰(zhàn)時的一件糾紛。那時薛岳兼湖南軍管區(qū)司令,廖鳴歐是他的副司令,具體事務全由廖負責。 一次廖外出,薛岳趁機撤換了廖的手下官員十人的職務,廖回來深為不滿,據理力爭無效,兩人一度因此翻臉,廖鳴歐為此辭職回鄉(xiāng)。 想到舊怨,薛岳殺機萌動。 6月2日一早,薛岳也不考慮法律手續(xù),打電話給駐惠州的109軍軍長鄧春華,嚴令立即逮捕廖鳴歐,就地槍決! 鄧春華接到電話,愣住了,他與廖鳴歐也有一定交情,處頗為融洽,下不了這個手。 左一為鄧春華 上午9點,電話鈴又響了,又是薛岳打來的,一早上他什么事也干不了,就在官邸里等候回音,擔心廖鳴歐會逃脫。 等了兩個小時,未見惠州方面回報,耐不住了,又來催問。鄧春華還想拖延,吱吱唔唔,從電話里傳來了一陣暴怒的喊叫: “事關重大,有關手續(xù)事后再補,如果走漏風聲,另生它變,一切惟你是問!你馬上派兵包圍專署,抓到廖鳴歐后立即處決,不得延誤!” 鄧春華知道薛岳為人冷酷無情,冰冷的聲音更令人不寒而怵,不敢再拖,馬上安排行動。 下午4點,薛岳派出的親信省府參議鄧揮來到惠州,隨行幾個兇神惡煞的彪形大漢在廖鳴歐身上套上腳鐐手銬,沒有審問,一句話不多說,把人推上汽車就走。 廖鳴歐 汽車出了惠州城南門,在城外西湖邊上停下,鄧揮喝令廖鳴歐下車,未等廖明白過來,槍聲就在腦后響起,他倒在了秀麗的西湖湖畔。 薛岳這一整天暴躁不安,非把廖鳴歐殺掉的念頭占據了整個頭腦,支撐著他的神經。 聽到已經處決的電話,他才覺得稍稍解恨,崩緊的神經松弛下來,一下又感到了無限的空虛。 惠州暴動,截斷廣九鐵路的后患是消除了,但五個保安團毀于一旦,原來寄以厚望的粵東地方勢力轉變?yōu)閿橙恕?/p> 自己視為親信的老部下尚且如此反目成仇,其它地區(qū)及保安團還有多少是真正忠于自己的,又有多少是被共黨收買的?他不敢想下去。 眾叛親離,樹未倒而湖撈散,薛岳失神地仰望武穆立像,悲從心生,不知不覺中吟誦起《滿江紅》: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空悲切!” 不知為什么,這一年像胡璉、薛岳這樣一些自命效忠黨國的將領特別鐘愛這首千古絕詞。 也許就是因為其凄涼悲壯,最能道出此時此地孤臣孽子的此情此景吧。 不知不覺中,淚流滿臉,薛岳還在反復叨念:“空悲切!空悲切!” 1949年9月,解放軍攻入廣東,10月14日解放廣州,薛岳在此之前已逃離廣州。 晚年薛岳定居臺中鄉(xiāng)村,靠種地自娛,親戚子女勸他出國或到香港安度晚年,薛岳則一概拒絕。 據臺灣出版的《傳記文學》記載,有一天,薛岳侄子問他為何不到大城市享福,他說:”我在大陸之所以敗給共產黨,就是因為貪錢,好殺,背離從軍初心,這是終身教訓!“ |
|
來自: 新用戶7660131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