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文房五寶”中 最奇特的一寶: “古人的橡皮擦” 文\圖 張衛(wèi)平 文物圖:金 陵 說起文具盒,大家并不陌生,家長一般會在孩子的文具盒里放入鉛筆、削筆刀和橡皮擦之類的。不過,人們或許沒有想到,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就已經(jīng)有了屬于那個時代的文具盒。 這要感謝荊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1975年6月,考古人員在荊州紀南城鳳凰山168號漢墓里出土了一件2100多年前的“文具盒”——古人專門裝放書寫文具的竹箱,里面有一整套的筆、墨、竹木簡牘、硯和削刀。這些就是古人的書寫文具“文房五寶”。 這樣一整套的“文房五寶”的出土,在全國考古發(fā)掘中尚屬首次。 讀者諸君看到這里,也許會提出疑問,中國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不是“文房四寶”嗎?的確,我在《辭?!防镆仓徊榈竭^“文房四寶”這個詞??墒?,這里怎么說的是“文房五寶”呢?大凡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筆、墨、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而“文房五寶”中比較罕見的,就是那把環(huán)首、長22.8厘米的銅削刀,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作“古人的橡皮擦”。 只是,在造紙術(shù)和印刷術(shù)普及之前,我們古人的文字書寫載體非常廣泛,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字的載體就有巖石、陶器、龜甲、獸骨、玉器、青銅器、絲綢和簡牘,等等。其中,運用最為普遍的就是簡牘。尤其是在古代的荊楚地區(qū),這樣的材料遍地可得,相比較青銅器等載體,簡牘重量較輕,易于書寫、保存和運輸。武漢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院長陳偉教授認為:“中國古代,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竹簡長期是書寫的主要載體?!?/span>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漢畫學(xué)會副秘書長趙超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中對《中國的簡牘與石刻》有過系統(tǒng)的梳理。他說,中國古代,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竹簡長期是書寫的主要載體。有人推測大概商代已經(jīng)有了簡書,在西周晚期以后,我們可以看到使用簡冊的可靠資料。直到南北朝時期,紙張應(yīng)用日廣,竹簡才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 鳳凰山168號漢墓出土的銅削刀 從考古學(xué)的角度來說,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簡牘,出土于戰(zhàn)國初期的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其內(nèi)容主要是關(guān)于喪葬所用車馬的記載,年代最晚的簡牘,是新疆羅布泊樓蘭遺址、民豐尼雅遺址和吐魯番晉墓出土的晉簡。 武漢大學(xué)蕭圣中教授說:“正如紙莎草和泥版承載了古代埃及、蘇美爾文明一樣,簡牘是承載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書寫載體之一?!?/span> 由此看來,在上千年的歷史年代里,中華文明的延續(xù)與傳承,靠得就是將漢字這種神奇的符號書寫在竹木簡牘上,它書寫著古代文明,讓我們得以透過那窄窄的簡牘,還原千年以前的中國故事。 較之同時代的歐洲文明,竹、木簡牘是中國古人發(fā)明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媒介,與之相應(yīng)的文書工具就有五樣了,即:筆、墨、竹木簡牘、硯和削刀,也被稱之為“文房五寶”。 “文房五寶”與“文房四寶”,其唯一的區(qū)別,就在于那個非常少見的削刀?!渡袝ゎ櫭份d“削,曲刃刀也”;《左傳·桓公二年》注疏云“削是刀之屬?!薄掇o?!防镎f得就更加明白了:“削,亦稱'書刀’,一種長刃有柄的小刀。青銅或鐵制成。”古時候,甚至將在簡牘上書寫稱之為削牘??梢姡鞯对谀菚r“文房五寶”中的地位了。 削刀是干什么用的呢?《后漢書·劉盆子傳》注“古者記事于簡冊,謬誤者以刀而除之?!薄掇o?!方忉尩谋容^直白,削刀是用來修削木簡或竹簡上的文字。也就是說,古人“文房五寶”里的削刀,就是與當(dāng)今的“橡皮擦”一樣,起著修改書寫錯誤的功能。 當(dāng)代人寫錯字,可用橡皮擦、涂改液等工具。古人呢?在簡牘上寫錯了字之后,就使用削刀去充當(dāng)橡皮擦。 一般來說,木牘比較厚,寫錯了字就用削刀削去或者刮去薄薄的一層,而竹簡較薄,就只能用削刀輕輕地刮去字痕了。比如,在湖北云夢大墳頭1號漢墓出土的一件木牘上,就曾發(fā)現(xiàn)寫錯了的墨書文字用刀刮掉的痕跡。 古人使用的文書工具 削刀還可在古人練字時用。那時,古人為了練習(xí)書寫,就用毛筆在木牘上練習(xí)寫字,然后將寫有字的木牘輕輕地削下來,接著再寫、再削??脊湃藛T還曾在居延和敦煌的烽燧遺址中發(fā)現(xiàn)過一些從木簡上削下來帶字的薄木片。這些薄木片,被考古專家稱之為“削衣”。這,在楚地出土的簡牘中也有所發(fā)現(xiàn)。 《辭海》中還說,“削刀流行于東漢和秦漢時”。其實,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青銅器就是“刀”。 1975年在甘肅省東鄉(xiāng)林家馬家窯遺址出土了最早的銅刀,經(jīng)鑒定為公元前3000年、距今已有5000多年,同時在甘肅永登連城蔣家坪馬廠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殘銅刀,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2000年,距今4000多年。 在我國古代,銅料十分稀少;古人又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銅器一般用來制作禮器與兵器,用來制作屬于生產(chǎn)生活用具的“刀”,可見古人對其的高度重視。 也因此,“刀筆”甚至成為一種社會職業(yè)的代稱,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暗豆P吏”。 古人使用的竹簡書寫工具 《戰(zhàn)國策·秦策五》里的“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這里的“臣”,講的就是獨立聯(lián)合東方十二國抗秦、最后一次組織起合縱行動的趙國重臣司馬空?!稘h書·蕭何曹參傳·贊》也說,蕭何、曹參這兩位漢初重臣“皆起秦刀筆吏”?!稘h書·張湯傳》“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至位三公”張湯這位推行“算緡告緡”制度的有名的“酷吏”也是從“刀筆小吏”起家的。 美國史學(xué)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正是因為紙張和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使后來的許多中國古代典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的確,越過千百年的歷史滄桑,保存下來的大多為簡牘、青銅器等其他載體上文字。更何況,在沒有橡皮擦和涂改液的古代,如何消除紙張上的錯字更是天大的難題。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削刀與簡牘構(gòu)成的“文房五寶”,對于后人更具備文化價值的意義。 【郢都故事|荊州文物之最】 撰 稿:張衛(wèi)平 選 題:祁 慧 攝 影:金 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