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是有記憶的,而且是永恒的。 當(dāng)家鄉(xiāng)的朋友不遠(yuǎn)萬里帶來青皮茄子時,深藏于味蕾深處的眷戀瞬間被激活了,所有熟悉的記憶又重新奔涌過來。 青皮茄子是我老家的一種特產(chǎn),在那里,家家戶戶都會在屋前屋后的菜地里種植。 春天播種育苗栽種,初夏開出紫色的茄花,盛夏時節(jié)成熟了,一條條青綠色的細(xì)長的茄子隱藏在密密的茄葉間,它比紫皮茄子來得秀氣,口感也比紫皮茄子要嫩。 在當(dāng)年,物資比較匱乏,農(nóng)家餐桌上的菜都是以自家種植的菜蔬為主,而青皮茄子儼然成了夏天的主打菜: 切成茄塊紅燒、切成絲做雞蛋湯、蒸熟做茄子泥等,但留給我記憶最深的還是“茄子洋扁豆湯”。 夏天農(nóng)活多,母親早早地起來摘了茄子、剝好洋扁豆,整理干凈后,我們也被喚起。 當(dāng)時沒有液化氣灶,只有古老的柴灶,所以做這個菜,必須有人添柴加火,而我常常干這個活。 待鍋加熱后,母親放入適量的菜油,加熱去沫后將洋扁豆倒入鍋中,翻炒幾下,就加入清水,蓋上鍋蓋。 鍋中的水煮沸以后,母親一手拿起茄子,一手拿著菜刀,麻利地把茄子削成一小塊一小塊,那片片茄子紛紛跳入翻滾的湯水中,茄塊隨著沸水上下跳躍,在歡快的舞蹈中涅槃,而后面的茄塊依然奮不顧身躍入其間。 把茄子削完,母親的臉上也被蒸汽熏得汗津津的。她用鏟子把茄塊上下攪動均勻后,放入鹽巴,即蓋鍋蓋。 少頃,茄子洋扁豆湯起鍋了。一碗碗盛起放在飯桌上,碧綠的茄塊,讓人垂涎欲滴,這就是我們一天的下飯菜了。 母親草草地扒拉幾口飯以后,就下地干活了。 那年代,我們喝著那沒有任何添加的湯,味道也是鮮鮮的,雖然制作粗糙,味道也一成不變,但我們依舊喜歡。 如今在外地工作多年了,每年也很少回家,越來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感覺敏銳起來,對家鄉(xiāng)食物的眷戀也變得瘋狂起來,原來粗糙的食物已讓歲月打磨得圓潤起來,令人感受到了難以替代的特殊的質(zhì)感。 有人說,人從小吃什么便對什么有感情,無論多么粗鄙,日后都會常常想起的。 晉代張翰有一首《思吳江歌》,以寫思念故鄉(xiāng)美食而出名,因?yàn)椤皡墙怊|魚肥”,竟然“恨難得兮仰天悲”。 如今,因?yàn)闀r代發(fā)展了,全球化的影響讓我們可以依循味蕾的記憶,隨時隨地復(fù)制家鄉(xiāng)美食,也很少有人再用“莼羹鱸膾”這個成語來借美食抒寫思鄉(xiāng)情。 但是,在西北邊陲的小城卻找不到那秀氣的青皮茄子,“茄塊在沸騰的水中舞蹈”已然成了那一抹床前明月光,我心底的故鄉(xiāng)。 當(dāng)我在萬里之外再次美美地品嘗著那道“茄子洋扁豆湯”時,內(nèi)心的期待瞬間被喚醒了。 人行猶可復(fù),歲行哪可追?腳步不停地在路上,而我的味蕾隔著光陰的流水依然在回望,回望著的正是那無憂無慮的童年。 (已載7月8日《德州晚報》) ■作者:徐新 ■編輯:王曉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