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慈愛的一種回報。 行孝的本質(zhì)內(nèi)容是什么?在孔子看來,情郁于衷,必發(fā)于外。所謂行孝,說到家乃是愛敬父母之心的自然流露,是感念父母之情的由衷抒發(fā)。這也就是說,歸根結底,行孝乃是人生的自我需要,而非外在的強制性要求。行孝的這一本質(zhì)內(nèi)容,理應貫穿于行孝的全過程,而與人之生命共始終。這也就是《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所載孔子曰——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p> 從其具體實踐方面來說,孔子所謂的行孝,基本分為三個層級??鬃臃謩e對其提出了相應的基本要求。 最基本的層級是贍養(yǎng)父母,使父母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得以安享晚年。相對于這一層級,孔子特別強調(diào)行孝的本質(zhì)內(nèi)容,亦即對父母的愛敬之心與感念之情。例如《論語·為政》所載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 不敬,何以別乎?” 其意是說:當今人們所謂的行孝,只是指能養(yǎng)活父母;如果沒有對父母的愛敬與感念之心,這與喂養(yǎng)犬馬之類的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再例如孔子回答子夏問孝曰——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其意是說:有勞累的事,子女去做;有酒食,留給父母享用:難道說這就是行孝了嗎?行孝還另有其很難達到的更高要求,這就是侍奉父母要做到和顏悅色;為此則必須對父母深懷愛敬與感念。這也就是《禮記·祭義》所載——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據(jù)此可見,孔子這顯然又是在強調(diào),必須以愛敬與感念之心贍養(yǎng)父母。 在贍養(yǎng)父母方面,孔子基于其“物質(zhì)生活”觀(詳見本篇第三節(jié)),并不太強調(diào)物質(zhì)條件的優(yōu)裕??鬃诱J為,即使是在一般家庭中,同樣也能敬行孝道。例如《禮記·檀弓下》所載孔子曰—— “啜菽、飲水,盡其歡,斯謂之孝?!?/p> 其意是說:即使是吃煮毛豆,喝湯,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從而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這也就可以稱之為行孝了。 更高層級的行孝,是使父母無憂,亦即子女不應讓父母為其擔心。例如《論語·里仁》所載孔子曰——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p> 孔子認為,父母在世,孝子不應離家遠游。如果確實有其必要,那就一定要準確告知父母其去處,以免父母為此而牽掛擔憂。又例如《論語》所載孔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孔子這是在說,孝子不會恣意妄為而致父母憂,只是在其偶爾患病時,才不免會使父母為自己擔憂。使父母為自己擔憂尚且不可,當然就更不能由于自己的胡作妄為,而給父母帶來羞愧與恥辱了。這也就是《禮記·祭義》所謂,“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p> 最高層級的行孝是尊親,亦即由于自己學以成仁的成功,從而給父母帶來尊寵與榮耀,使父母成為人們普遍羨慕的對象。這也就是曾子所謂—— “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羨慕)然曰:'幸哉,有子如此!’如此,所謂孝也已?!保ā都懒x》) 對孔子關于行孝內(nèi)容與要求的思想認識,曾子做了簡明概括。此即《禮記·祭義》所載曾子曰——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p> 曾子的這一簡要概括,顯然符合于孔子的思想實際。 在行孝的內(nèi)容與要求方面,還有一個問題應該進一步說清楚,這就是所謂“孝順”問題。在孔子看來,行孝當然應該順遂父母的意愿,但這卻并非是無原則的絕對順從,唯命是聽。在孔子的“父子”觀一節(jié)中(詳見“倫理篇”第二節(jié)),對此將做具體介紹,這里暫不具述。 在孔子看來,行孝所能達到的人生境界,基本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其一是行而心安。具體而言,就是自己的行孝行為,能使自己的內(nèi)心安生而無愧怍與歉疚。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論語·陽貨》所載孔子與學生的一次討論。學生宰予認為,應該把為父母守孝三年的喪制改為一年。孔子的回答是:如果改為守孝一年,君子會為此而感到心中不安,所以不忍為之;你既然為之而心安,那么你就這樣去做吧!宰予離開后,孔子又對其他學生們說——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孔子這里首先指明了,宰予的錯誤實質(zhì)是背離了仁道;進而又結合三年喪制的由來,指明了宰予所犯錯誤的直接原因。宋儒朱熹認為,孔子之所以又作上面這一補述,是希望宰予聽說后能有所醒悟并改正。深入體味此章意蘊可見,在孔子看來,心安乃是行孝不可突破的道德心理底線;行而心安,則只是行孝的初級境界。 其二是行而合理。具體而言,就是行孝的具體實踐,不僅能使自己心安,而且還能合乎人類理性,從而使自己心安而理得。這是行孝的高級境界。 孔子的“禮樂”觀認為,“禮也者,理也”(《禮記·仲尼燕居》)。這也就是說,人類理性乃是禮規(guī)儀則的精神實質(zhì);而禮制規(guī)范則是人類理性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據(jù)此可見,所謂行孝而合理,從其具體實踐方面來說,其實也就是在行孝的全過程中,始終依照禮制規(guī)范而行之。這也就是《論語·為政》所載孔子曰—— “(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其三是行孝乃自我人生需要。具體而言,亦即行孝純粹是緣自于對父母的愛敬與感念之情。情聚于衷,必發(fā)于外,勢不可已。在孔子看來,這才是行孝的最高境界。這時的行孝,已經(jīng)完全不再是外在的道德責任與義務,而純粹成為了自我人生的一種內(nèi)在精神需求。 在孔子看來,升達于行孝的最高境界之后,才能真正看輕父母的不足與過錯,而永遠牢記父母的優(yōu)長與恩德。這也就是《禮記·坊記》所載孔子曰—— “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p> 也只有升達于行孝的這一最高境界之后,才能在即使是極端的情況下,依然能自覺地敬行孝道而不輟。例如舜帝生于“父頑、(后)母嚚、象(異母弟)傲”之家。父母冥頑不化,而且厭棄舜;弟象對舜也不友善,但是卻討父母的喜愛。就是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舜對父母的愛敬與感念之心,依然毫無改變,對父母依然恭行孝道而不輟。舜帝的行孝,堪稱已是極致境界的純孝。也就是基于此,所以才贏得了孔子的極高贊譽。此即《中庸》所載孔子曰—— “舜其大孝也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楊秀和,(筆名:曉陽)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中國民俗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聯(lián)學會書畫院會員。 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書畫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珍藏郵冊》發(fā)表幾十幅作品。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曾在《中華志愿者》、《采風中國》、《河北當代書畫》、《中國周刊》、《聚焦當代藝術》等雜志發(fā)表作品,2021年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筆墨橫姿、筆力勁挺、筆力險勁、筆酣墨飽;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春蚓秋蛇、筆精墨妙、筆走龍蛇、筆掃千軍;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筆老墨秀、一字見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下筆風雷、大氣磅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氣韻生動、氣韻流暢、風格秀媚、風姿多變;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鳳泊鸞漂、鳳舞龍飛、鳳翥鸞回、平和暢達……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如行云流水,落筆似云煙;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一筆而下,觀之若脫韁駿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又如蛟龍飛天流轉(zhuǎn)騰挪,來自空無,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又歸于虛曠,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中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沖動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jié)。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中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閑適,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中還往往以一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真味的意味。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觀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筆跡流水行云。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畫微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鐵書銀鉤,冠絕古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