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之間,歲月流逝,人生忙忙碌碌半輩子,點頭和腰不過是為了賺得碎銀幾兩,在這社會上立足,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一分錢難倒英雄好漢的事跡常有發(fā)生。但是對于尋常百姓之家,謀得大富大貴的機遇實在少之又少,能夠滿足溫飽,一世安穩(wěn),也算是人生美滿。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之中,君主為了穩(wěn)定人口,減少百姓的流動,提倡“農(nóng)耕經(jīng)濟”,讓尋常百姓們以農(nóng)業(yè)為主,在本地安家立業(yè)。農(nóng)戶們依靠這一畝三分地確實使溫飽得以解決,但是其余的物質(zhì)需要卻無法得到滿足,于是人們只能勤儉度日,整日省吃儉用,只為了留有更多的錢財以備不時之需。 對于這種現(xiàn)狀,老祖宗卻另有觀點,那就是“省著省錢,窟窿等著”,若是一家老小一味的節(jié)省,反而會導(dǎo)致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猶如無底洞。古人為何會這樣說呢?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更是道出了用錢之道! 省著省錢,窟窿等著 “勤儉節(jié)約”乃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美德,在社會水平低下的年代,人們講究“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不論小家還是大國,這勤儉都是人們的觀念共識。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適度”的方法,不然將會物極必反,覆水難收。 貧苦之家,生活本就已經(jīng)十分艱難,所以對于這辛苦賺的的錢財自然會十分珍惜,但是過度的保守,一毛不拔,反而是太過于吝嗇的表現(xiàn),這樣的做法看似是在守住積蓄,但其實卻在無形之中拋棄了更重要的東西。 即使人們再窮,這兩種錢都不能省。首先是“份子錢”,這代表著人情往來。自古以來,民間就流傳有多種習(xí)俗,面對婚喪嫁娶等大事,身為親朋好友都需要隨交份子錢以表自己的心意,若是這個時候過于節(jié)省,將會淡化兩人之間情分,而這比節(jié)省下來的錢財顯得更為重要。 其次,不能省的是“救命錢”。人生這一輩子身體健康乃是最大的福分,平常的小病小傷及時醫(yī)治也不會對人生產(chǎn)生大礙,但是過于節(jié)省的人,為了一點小錢常常小病不看,等到熬成大病的時候,傾家蕩產(chǎn)也已經(jīng)為時已晚。“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身體乃是發(fā)家致富的本錢,若是空有錢財而無福消受,這乃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用著用著,菩薩送著 與這上半句截然相反,這里古人告誡到,一個人若是懂得花錢,那這家中的財富反而會越積越多。“錢財”本身就是用來方便人們交易的,只積不花太過于僵化,唯有將這錢財靈活運用,才能不斷改善人們的處境,這也是人們常說的“錢生錢”。 很多人初讀這句話,會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花錢”,但是這里的“花”不是毫無頭緒的胡亂揮霍,類似于賭博,這樣的一擲千金,十賭九輸,只會虧空自身的家業(yè)。老祖宗所提倡的是“有舍才有得”,面對形勢與機遇,懂得用錢來成事。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在寒門苦讀十余載后,終于謀得仕途在朝中為官,但是這官場之上爾虞我詐,他雖然出身普通,卻能運籌帷幄,這其中就少不了會用錢的學(xué)問。面對朝中官員的急事,他總是能慷慨解囊,從而穩(wěn)固自己的人脈,形成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除此之外,有了閑錢便會往家中寄,讓一家老小安穩(wěn)度日,從而在外謀事沒有后顧之憂。 小結(jié) 老祖宗所說的“省著省錢,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乃是生活經(jīng)驗所得,這樣一則朗朗上口的俗語,雖然簡短卻蘊含著處世的大智慧。深陷金錢掙扎之中的人們,不妨領(lǐng)悟這樣的道理,定能夠使生活豁然開朗。 “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之不易”,這家中的錢財都是家人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定要用之有度,不能隨意浪費,不然將會有愧于父母與家人。但是一味的積攢微薄的收入難以讓生活迎來轉(zhuǎn)變,只有緊跟時代的浪潮,謀求機遇與變數(shù),學(xué)會花錢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成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