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cture 10 第十講 HP陰性胃癌及除菌后胃癌的病理診斷 點擊圖片回看第十講課程 課程提綱 1 HP陰性胃癌的定義和概述 2 HpNGC類型 3 HP陰性胃癌的病理診斷 一、HP陰性胃癌的定義和概述 定義:未感染過HP的病人發(fā)生的胃癌[H.pylori-Naive(Negative)Gastric Cancers,HpNGC]。 這一類胃癌的發(fā)生與頭號致癌因素HP感染沒有關系,不是HP導致胃癌的發(fā)生。 這個分類不同于病理分型(Lauren、中村、WHO、JGCA)有點類似于結合臨床及病因分型,算不上病理分型,單獨依靠病理醫(yī)生是無法完成的。 理解HpNGC的背景
Hp未感染胃粘膜特點 病理:
例圖 Hp現(xiàn)癥感染胃粘膜特點 病理: ?胃竇: 1.背景炎癥細胞明顯增多(單核、漿細胞、淋巴濾泡),中性粒細胞,具有非常重的提示作用。活動性胃炎; 2.小凹上皮蟲噬樣改變; 3.腸化、萎縮并非都能看到。 ?胃體: 可以沒有活動性炎癥,炎癥細胞輕度增多(較胃竇),淺表粘膜充血水腫。 例圖 胃體的HP感染炎癥細胞淺表,可沒有中性粒細胞浸潤,間質有充血水腫。 HpNGC患者的準入標準 內鏡: 無胃粘膜萎縮(C-0)和胃角粘膜表面有規(guī)則排列的集合靜脈; 病理: 無萎縮,無炎癥細胞(中性、單核、淋巴濾泡),無腸化; 檢驗:
HpNGC簡化版
HpNGC患者的病因
二、HpNGC類型
HP陰性的印戒細胞癌
背景粘膜無萎縮、無炎癥細胞。 HP相關的印戒細胞癌相比,ki-67增殖指數(shù)較低。 多灶性,隱蔽。 小凹上皮型胃癌/腺瘤
上圖來自文獻與網(wǎng)絡 病例 注:國內并不是沒有這樣的病人,只是往往被忽略了。 鑒別診斷:增生性息肉。 討論:
幽門腺相關腫瘤
幽門腺腫瘤及幽門腺相關腫瘤的定義及分類。 病例1 表面相對較好,胃底腺未消失,層次明顯,異型度低,長期服用PPI產(chǎn)生病理改變。 病例2 胃竇和胃底各有一個大腫瘤。 胃底 胃底腺消失,存在萎縮,可能是A型胃炎。 小凹存在異型。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AP)與胃癌相關的組織學特征
FAP病例1 病歷:34年息肉摘除術,5年前肺腫瘤切除術。 FAP病例2 多發(fā)胃底腺息肉。 胃竇存在異型增生,胃底腺息肉存在,幽門腺腺瘤存在。 腸鏡后存在大量息肉。 術后復查。 思考: 雖然很多醫(yī)院無法進行基因檢測,但看到內鏡特點要想到這一疾病。如胃底的多發(fā)性息肉-胃底腺息肉或幽門腺腺瘤,多灶性病變而無HP感染背景。 ??? 小結 ?單純從病理角度上,沒有特征性改變(胃底腺型相對具有特征性)。 ?做出HP陰性胃癌的診斷需要臨床和病理密切配合,病理只能提示性診斷。 ?慣性思維比較可怕,一般習慣在高危的粘膜背景中重視早癌的發(fā)現(xiàn)! ?切記在沒有萎縮腸化、HP陰性、背景非常干凈的情況下,也會發(fā)生癌,且發(fā)病率可能在慢慢上升,需引起重視! ?胃底/體的“息肉”,不僅僅只有胃底腺息肉(小凹上皮型、幽門腺、腸型腺瘤/癌……)。 ?胃底腺息肉的出現(xiàn)往往提示HP陰性,也可以提示PPI過度使用,年輕患者多發(fā)也可能是FAP患者。 三、HP陰性胃癌的病理診斷 除菌后胃癌的定義 除菌后發(fā)現(xiàn)的胃癌分兩種: ①除菌后發(fā)生的癌; ②除菌前發(fā)生,除菌后發(fā)現(xiàn)的癌。 實際上一個10mm的癌大概需要10年時間。因此這個概念也只是為了強調除菌后發(fā)現(xiàn)(診斷)的癌,而不是除菌后發(fā)生的癌。 特指除菌后一年以上被發(fā)現(xiàn)(診斷)的胃癌。 定義:
Hp根除后胃粘膜特點(胃竇) ?背景炎癥細胞減少(較現(xiàn)癥感染),無中性粒細胞,非活動性胃炎,能看到淋巴濾泡/小結; ???吹轿s、腸化; ?其他特征:小凹增寬、乳頭樣結構、腸化的小凹上皮嗜酸性變、腺腔鋸齒狀改變、腸化細胞微泡狀; ?內鏡征象: 京都胃炎內鏡征象有19條,外加附錄“鋪路石樣粘膜”共20條征象:
圖片出自劉國偉醫(yī)生 萎縮、腸化、炎癥細胞減少,胞漿嗜酸,鋸齒狀改變。 除菌后胃癌的病理特征
除菌后胃癌的病理特征(分化型)
注意:HP根治后腫瘤細胞異型度會降低,且邊界判斷困難,表面覆蓋非癌上皮(NE)。 ELA的診斷標準 ELA的診斷標準相對嚴格。
ELA并非只存在于除菌后,HP現(xiàn)癥感染、PPI等都可以出現(xiàn)。 通過顯微切割技術在基因組學基礎上ELA的基因突變譜與癌癥組織的高度相似,P53證實沒有突變,爭議依然存在,其他研究認為是非腫瘤性上皮。 上圖HE,下圖免疫組化MUC5AC。 除菌后相關胃癌的病例分享 病例1 (ESD)三個月后復查。 再三個月后2019.11胃角后壁發(fā)現(xiàn)腫瘤性病變。 病例2 病理診斷: (下咽部)鱗狀細胞乳頭狀瘤; (胃體小彎側上部)慢性萎縮性胃炎,急性活動,伴糜爛,潰瘍形成; (胃體下部近胃角)(1塊,2.8*2.3*0.3cm,全取材,共7塊);光鏡下取材深達粘膜下層,組織學分型,考慮顆粒細胞瘤,需IHC明確診斷; 病變范圍:1.2*1.2*0.5cm; 病變周圍粘膜:慢性萎縮性胃炎。 半年后病理診斷: “胃竇”活檢:局灶腺體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胃體”活檢:慢性萎縮性胃炎,急性活動。 約8*6mm。 ??? 小結 ?除菌后胃癌是一個臨床診斷用語,確診需要結合臨床信息。 ?病理對低異型的分化型胃癌診斷比較困難,邊界和分化梯度需要仔細辨認,易漏診或低診,必要時可借助于免疫組化(MUC5AC)輔助。 ?病理需要重視背景粘膜的判斷來判斷HP的感染狀態(tài)。 ?除菌后的一些特征改變并非除菌后胃癌所持有,病理只能起到提示性作用。 ?強調除菌后實際上為讓臨床和病理醫(yī)生引起重視,減少漏診,內鏡下腫瘤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病理異型度會下降。 |
|
來自: JUN1854 > 《消化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