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湘菜121 臭豆腐,長沙人吃的是文化 長沙的臭豆腐,在湘菜系列里算不上什么大菜,無非一個小吃品種而已。但這道小吃已經(jīng)成了湘菜大宴上的一道名菜,可謂“臭名遠揚”。四面八方“吃貨”來湖南,都想要有嘗嘗嘗正宗的臭豆腐,是為長沙一絕。 在外地人看來,長沙的臭豆腐,無非就是火宮殿里吃到的那一種。而長沙本地人,感興趣的大都是街頭巷尾攤子上現(xiàn)炸的那種,什么武爹臭干子等等,牌子多了去了,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我在長沙呆了四十年,喜歡吃的還是蓉園賓館、九所賓館、湖南賓館及其附近順風樓餐館的臭豆腐。順風樓的師傅,就是從前面三家賓館學來的手藝??赡苁沁@三家賓館擔負著接待貴賓的智能,臭豆腐的配料、做工和看相,比街頭巷尾的講究一點,吃起來沒有那么臭,吃起來格外香。 湘菜愛好者大都知道,很多湘菜是從外地學來的,或者說是融合了別的菜系的做法。我寫過祖庵菜,它就是浙菜粵菜和湘菜做法結(jié)合的典范,現(xiàn)在可是地地道道的湘菜代表。 臭豆腐也是從外地傳入的。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黃山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會館中。他欲返歸故里,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賣剩下的豆腐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后歇伏停業(yè),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王致和沒有考中,只好重操起舊業(yè),于是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豆腐已呈青灰色,臭味之余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他油炸鍋后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贊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不得得棄學經(jīng)商,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又經(jīng)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chǎn)工藝,生產(chǎn)規(guī)模不斷擴大,其名聲居然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青方”的做法順著長江傳入洞庭湖區(qū),經(jīng)過若干年后,在湘江下游的大碼頭湘陰,這個小吃價廉物美,成了船工排客們喜愛的食品。此后由湘陰縣傳入長沙,在大碼頭坡子街扎下根來,由一個叫姜二爹的大師傅發(fā)揚光大,改安徽口味為長沙口味,做出了特色,成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坡子街諸多小吃中的一絕。 姜二爹本名姜永貴,清光緒 十年(1884 年)出生,湖南湘陰人。他十二歲來長沙,跟著師傅以做臭豆腐謀生。后來師傅年老多病,將油炸豆腐擔子交給姜永貴,自己回鄉(xiāng)養(yǎng)病去了。小有積蓄后,姜永貴在南門口原東學巷內(nèi)買下一間用竹篾和爛木板搭建的房子,改沿街叫賣為去火宮殿固定攤位擺賣?!拔南Υ蠡稹焙?,火宮殿重建,設棚屋 48 間,供小商小販租用。姜二爹因為小本經(jīng)營,沒有進棚屋,他的油炸豆腐擔子一直擺在火宮殿老牌坊下右手邊。 姜二爹的油炸豆腐,從選料到制作,無不精益求精。他選用的黃豆,不但要求粒粒新鮮飽滿,還要無雜豆無霉變無蟲咬鼠傷,即使如此,買回來后自己仍要認真仔細地選一遍,殘缺的豆子也挑出不要。豆子磨成豆?jié){烹煮時,親自掌握火候,根據(jù)經(jīng)驗點鹵,濃淡得宜。每片豆腐均用一方白布包裹得四正四方,碼好后再夾上木板將水分榨干候用,這樣做出來的豆腐原胚,叫“包子豆腐”,四周沒有切痕。浸泡鹵水時不易脫落變形,油炸出來周邊同樣焦脆爽口。 浸泡臭豆腐的鹵水是姜二爹在師傅傳授的基礎(chǔ)上改進配方配置的,用料十分講究,如:香菇、冬筍等材料均采用上好質(zhì)量的,豆豉一直堅持使用正宗瀏陽豆豉,需要吊酒時也總是選用上好白酒,有時甚至是茅臺酒。他精心制作出來的臭豆腐,外表呈豆青色,質(zhì)地細膩。炸過后,外焦內(nèi)軟,鮮香可口,既有白豆腐的新鮮細嫩,又有油炸豆腐的芳香松脆,因為當年火宮殿只有姜二爹一家油炸豆腐擔子,擺在牌坊下右手邊,占了塊“龍頭寶地”,食客到火宮殿,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姜二爹的臭豆腐擔子,首先聞到的便是油炸豆腐的芳香。 1958 年 4 月 12 日 下 午 5時左右,當時的最高領(lǐng)導人視察火宮殿飲食店,吃過臭豆腐后,直夸其好,謂之“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此后,火宮殿決定經(jīng)營臭豆腐這項風味小吃,派當時火宮殿大師傅沈福生的妻子、也是火宮殿職工的盛純,去向姜二爹的夫人姜二娭毑拜師學藝。 盛純從姜二娭毑處學到制作臭豆腐的技術(shù)后,火宮殿的臭豆腐生意日漸興旺,為了擴大經(jīng)營,火宮殿領(lǐng)導又先后派了劉玉昆、劉濤云兩人去向姜二娭毑拜師學藝,這就是后來人稱“三姊妹”的“姜二爹臭豆腐”僅有的三位嫡系傳人。 蓉園賓館的大師傅孟德良,是臭豆腐正宗嫡傳的第三代傳人。他的師父是盛純,盛純的師父就是姜二爹。 1977年,湖南省委接待辦,也就是當時蓉園賓館的上級單位,將盛純作為特殊技術(shù)人才調(diào)入蓉園賓館。1983年,盛師傅選了孟德良做徒弟,他謹遵師囑,將傳統(tǒng)的臭豆腐做法做了改進,精益求精,從選豆到入缸,從入味至著色,沒有隨意的環(huán)節(jié),沒有敷衍的角落。近二十道工序,由黃色一變?yōu)榘?,再變?yōu)楹?,種種關(guān)節(jié),點點機巧,都以精微的經(jīng)驗來控制。孟師傅拿捏得恰到好處,分毫不爽。 名之“臭”,視之“黑”,似乎是陰暗的活計,骯臟的手藝。其實,在孟師傅的心目中,臭豆腐的生成,亦如做一道精致的菜肴。那一缸師傅傳承下來得之于1938年的發(fā)酵活鹵水,容不得半點腌臜。他的工作場地和衣著也總是清潔規(guī)整,人們?nèi)魏螘r候到工房與他交談,都覺不出“臭”與“黑”。 孟德良善思考,于臭豆腐的事業(yè)里頗有感悟。他說:“一塊臭豆腐,外面黑,里面白,說它,臭其實香,炸熟后表面焦,里頭嫩,出身平凡成品高貴,樣樣有反差,像太極?!?/p> 太極,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地之象。用以比喻臭豆腐的美妙,可見孟師傅確實很有心得。 作為食客,我覺得一方小小的臭豆腐,其中飽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這一方珍品,制作理念、選材備料和繁雜工藝,都浸透了湘菜文化的元素,不能簡單用吃起來臭,聞起來香來概括。咱們吃的是文化哦。 上圖為湘菜臭豆腐,下圖為湖南蓉園賓館 作者張效雄,湖南湘陰人,湘潭大學畢業(yè),記者出身的作家,高級編輯。代表作:暢銷長篇小說《風起》,散文集《尋覓天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