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翹辛夷湯 【處方】銀花9克 連翹12克 辛夷3克 山梔3克 黃芩3克 桑葉9克 荊芥6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生甘草3克 絲瓜藤10克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清熱解毒。治鼻淵(鼻竇炎)。風(fēng)熱上乘,肺失宣利,熱毒壅盛,熏蒸鼻竅,鼻流濁涕或黃膿涕,腥臭氣穢,粘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嗅覺不靈,頭疼昏脹,眉棱骨痛,或發(fā)熱微惡寒,舌質(zhì)紅苔黃,脈浮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與荊芥、桑葉、薄荷同用,疏散肺熱,透達(dá)表邪;黃芩、山梔,清瀉肺火,解毒涼血;辛夷入肺經(jīng)而善通鼻竅;絲瓜藤性涼可化痰濕,又通鼻絡(luò);桔梗引諸藥入肺經(jīng),直達(dá)病所;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為輕清上行,解毒通竅之劑。 【摘錄】《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治療學(xué)》 2、參茸地黃湯 【處方】懷熟地1兩,山萸肉4錢,山藥4錢,白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3錢,人參2錢,鹿茸2錢(或用鹿角膠亦可)。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腦漏,日久不止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外科醫(yī)鏡》 3、雞蘇丸 【處方】雞蘇葉(干者)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芎1兩,黃耆(炙,銼)1兩,甘草(炙,銼)1兩,生干地黃(切,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腦熱肺壅,鼻淵(鼻竇炎)多涕。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臨臥人參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六 4、黃連防風(fēng)通圣散 【處方】防風(fēng)通圣散加黃連。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病熱郁深者。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三十九 防風(fēng)通圣散的原方 防風(fēng)、川芎、當(dāng)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shù)、梔子各一分。上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漱,加半夏半兩,姜制。 5、定風(fēng)餅子 【處方】天麻、川烏(去皮尖)、南星、半夏、川姜、川芎、白茯苓、甘草各等分(并生)。 【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為丸,如龍眼大,作餅子,生朱為衣。 【功能主治】常服解五邪傷寒,辟霧露瘴氣,爽慧神志,諸風(fēng)不生。主風(fēng)客陽經(jīng),邪傷腠理,背膂強直,口眼斜,體熱惡寒;痰厥頭痛,肉瞤筋惕,辛(安頁)鼻淵(鼻竇炎);及酒飲過多,嘔吐涎沫,頭目眩暈,如坐車船。 【用法用量】每服1餅,細(xì)嚼,熱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本事》卷一 6、蒼耳散 【別名】芷夷散(《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辛夷散(《仙拈集)卷二)。 【處方】辛夷仁15克 蒼耳子7.5克 香白芷30克 薄荷葉1.5克 【制法】上藥曬干,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散風(fēng)邪,通鼻竅。主風(fēng)邪上攻,致成鼻淵(鼻竇炎),鼻流濁涕不止,前額疼痛?,F(xiàn)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蔥茶清調(diào)服。 【注意】鼻淵(鼻竇炎)久治不愈,轉(zhuǎn)為虛證者不宜使用。 【備注】方用蒼耳子宜通鼻竅,散風(fēng)止痛,辛夷、薄荷散風(fēng)通竅,白芷祛風(fēng)宜肺。諸藥合用,具有散風(fēng)邪,通鼻竅之功。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7、白及丸 【處方】白及末。 【制法】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每服3錢,黃酒送下。半月愈。 【摘錄】《外科大成》卷三 8、宣肺散 【處方】柴胡 黃芩 紫菀各6克 白芍30克 當(dāng)歸 麥冬各15克 茯苓 白芥子各9克 甘草 款冬花各3克 紫蘇3克 辛夷1.5克 【功能主治】宣肺清熱。治肺經(jīng)郁火不宜,致成鼻淵(鼻竇炎),鼻塞不通,濁涕稠粘,病已經(jīng)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柴胡散郁火;黃芩、麥冬清肺熱;當(dāng)歸、白芍和營血;紫菀、款冬、紫蘇、白芥子宣肺氣,化痰濁;更用辛夷擅通鼻氣;甘草以和諸藥。肺經(jīng)郁火得散,氣血調(diào)和,肺氣宜暢,則鼻淵(鼻竇炎)自愈。 【摘錄】《辨證錄》卷三 9、取淵湯 【處方】辛夷6克 當(dāng)歸30克 柴胡3克 炒梔子9克 玄參30克 貝母3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10、荊芥散 【處方】荊芥穗1兩,藿香葉1兩,芎藭2兩,莎草根(炒去毛)2兩,石膏(研如粉)1兩半,龍腦(研)1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壅腦熱,鼻淵(鼻竇炎)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荊芥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 11、古拜散 【處方】荊芥穗。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受風(fēng),筋脈引急,或發(fā)搐搦,或昏憒不省人事,或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醫(yī)學(xué)心悟》本方用法:有火者,用陳茶調(diào)下。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五 12、滴鼻靈 【處方】鵝不食草650克 辛夷花150克 鹽酸麻黃素3.75克 葡萄糖粉15克 【制法】前二味水煎二次,將藥液混和,濃縮成1.5升,加入麻黃素、葡萄糖粉,過濾消毒,瓶裝備用。 【功能主治】行氣消腫,通鼻利竅。主鼻淵(鼻竇炎)、鼻窒、鼻鼽等所致鼻竅不利。 【用法用量】滴鼻,每鼻2~4滴,一日二至四次。亦可穿刺注入上頜竇。 【摘錄】《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13、補腦丸 【處方】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2兩,茯苓2兩,杜仲(鹽水炒)2兩,肉蓯蓉(酒凈)2兩,山藥(飯上蒸,切)2兩,熟地黃2兩,山萸肉2兩,黃耆(蜜水炒)3兩,枸杞子3兩,菟絲子3兩,鹿茸(酒漿微炙,切片)1兩,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末,另搗蓯蓉、枸杞、熟地、麥冬,略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白滾湯送下。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三 14、魚腦石散 【處方】魚腦石粉9克 冰片0.9克 辛夷花9克 細(xì)辛3克 【制法】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散寒,通竅,除涕。治鼻淵(鼻竇炎)。鼻涕白粘,鼻塞或重或輕,嗅覺減退,鼻內(nèi)肌膜淡紅,腫脹,鼻甲肥大,遇風(fēng)冷則鼻塞,流涕加重。 【用法用量】吹鼻,每日二至三墳。 【摘錄】《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15、蒼耳散 【別名】芷荑散、芷辛散、辛夷散、蒼耳草散、蒼耳子散 【處方】辛夷仁半兩,蒼耳子2錢半,香白芷1兩,薄荷葉半錢。 【制法】上曬干,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流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芷荑散(《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芷辛散(《古方選注》卷下)、辛夷散(《仙拈集》卷二)、蒼耳草散(《便覽》卷一)、蒼耳子散(《良方集腋》卷上)。本方改為丸劑,名“蒼耳丸”(見《醫(yī)便》卷三)。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fēng);辛夷通九竅,散風(fēng)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fēng)散濕,上通腦頂,外達(dá)皮膚;薄荷泄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fēng)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摘錄】《濟(jì)生》卷五 16、探淵丹 【處方】辛夷3克 當(dāng)歸15克 麥冬60克 茯苓9克 黃芩6克 白芍30克 天花粉9克,生地15克 桔梗6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涕流黃濁,如膿如髓,腥臭不堪聞?wù)摺?/p>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17、苓澤姜蘇湯 【處方】茯苓3錢,澤瀉3錢,生姜3錢,杏仁3錢,甘草2錢,橘皮3錢,紫蘇3錢。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半杯,熱服。 【摘錄】《四圣心源》卷八 18、防風(fēng)散 【處方】黃芩 人參 甘草 川芎 麥門冬(去心)各30克 防風(fēng)(去蘆)45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鼻淵(鼻竇炎)。腦熱滲下,濁涕不止,日久必成衄血。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沸水調(diào)服,每日三次。 【摘錄】《宣明論方》卷一 19、草靈丹 【別名】天然透邪丹 【處方】鵝兒不食草(一名地胡椒。采取陰干,曬燥,研末收貯)。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紅,眼目生翳,頭風(fēng)疼痛,風(fēng)寒暑熱,頭痛脹悶,鼻竅不通,胸膈不舒。 【用法用量】天然透邪丹(《增廣大生要旨》)。 【摘錄】《集驗良方》卷一 20、白龍丸 【處方】白附子1兩,明天麻1兩,藁本(去土)1兩,縮砂仁1兩,荊芥穗1兩,川羌活1兩,細(xì)辛(去葉)1兩,川獨活1兩,薄荷葉1兩,藿香葉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甘松(去土)1兩,葛根2兩,防風(fēng)2兩,白芷2兩,川芎2兩,桔梗2兩,香附子(炒)2兩,甘草(炒)2兩,川烏(生,去皮)2兩,石膏2兩,寒水石(燒)1斤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鵝梨汁為丸,每兩作10丸,別用水石粉為衣,陰干。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卒暴中風(fēng),口眼斜,神昏涎堵,筋脈拘急,肢體頑痹,頭目旋運,嘔逆惡心,皮膚瘙癢,偏正頭疼,暗風(fēng)倒仆,男子腎風(fēng),婦人血風(fēng),傷風(fēng)咳嗽,聲重,鼻淵(鼻竇炎),小兒慢驚,吐瀉霍亂,手足厥冷,濕風(fēng)痓病,瘈疭潮搐,昏亂不省,一切諸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細(xì)嚼,茶、酒任下,1日2次。嗽,含化;傷風(fēng),蔥白酒送下;小兒,薄荷酒送下。難衣,用綠豆粉飛過,與水石粉同勻衣之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施圓端效方》 21、溫肺止流丹 【處方】訶子3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石首魚腦骨15克(煅過存性,為末)荊芥1.5克 細(xì)辛1.5克 人參1.5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屬肺氣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22、奇授藿香丸 【別名】藿膽丸、清肝保腦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處方】藿香連枝葉240克 【制法】研為細(xì)末,以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散熱,清肝通竅。治膽熱移腦,復(fù)感風(fēng)寒,致患鼻淵(鼻竇炎),鼻流黃色濁涕者?,F(xiàn)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屬于風(fēng)熱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食后用蒼耳子湯送下,或以黃酒送下。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 23、荊芥連翹湯 【處方】荊芥 連翹 防風(fēng)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柴胡 枳殼 黃芩 山梔 白芷 桔梗各等分 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治腎經(jīng)風(fēng)熱,兩耳腫痛;或膽熱移腦之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五 24、甘桔玄參湯 【處方】甘草、桔梗、玄參、黃芩、貝母、天花粉、枳殼、生地各等分。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啟蒙》卷四 25、當(dāng)歸湯 【處方】當(dāng)歸5錢,元參3錢,辛夷1錢,炒梔8分,貝母5分,柴胡3分。 【功能主治】小兒鼻淵(鼻竇炎)。 【摘錄】《慈幼新書》卷二 26、補腦散 【處方】天雄(炮)、辛夷仁、蒼耳茸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陽虛腦寒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飯后酒調(diào)下。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一五二 27、通竅鼻炎片 【處方】蒼耳子(炒)120g 防風(fēng)90g 黃芪150g 白芷90g 辛夷90g 白術(shù)(炒)90g 薄荷30g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黃棕色;味微苦、辛涼。 【炮制】上七味,取白芷、白術(shù)50g粉碎成細(xì)粉,剩余白術(shù)及其余蒼耳子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8~1.32(80℃)的清膏,與上述粉末混勻,干燥,粉碎,制粒,壓制成6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消炎,宣通鼻竅。用于鼻淵(鼻竇炎),鼻塞,流涕,前額頭痛;鼻炎,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次。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28、馬兜鈴散 【別名】馬兜鈴湯、五味子湯 【處方】馬兜鈴1兩,麻黃1兩(去節(jié)),五味子1兩,甘草1兩(炙令黃色)。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虛實不調(diào)或痰滯咳嗽,頰紅虛煩。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馬兜鈴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味子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八)。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 29、藿膽丸 【處方】廣藿香葉4000g 豬膽粉315g 【性狀】本品為黑色的水丸;氣特異,味苦。 【炮制】取廣藿香葉粉碎成細(xì)粉,過篩;取豬膽粉用乙醇加熱回流,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干燥,磨成細(xì)粉,與廣藿香葉細(xì)粉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化濁,宣通鼻竅。用于風(fēng)寒化熱,膽火上攻引起的鼻塞欠通,鼻淵(鼻竇炎)頭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30、防風(fēng)湯 【處方】黃芩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麥門冬(去心)1兩,川芎1兩,防風(fēng)(去蘆)1兩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用法用量】《醫(yī)學(xué)六要·治法匯》有黃連,無黃芩?!夺匝伦鹕酚猩硡?,無人參。 【摘錄】《宣明論》卷一 31、蒼耳散 【處方】蒼耳、薄荷、白芷、細(xì)辛、南星、半夏、酒芩、荊芥。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流清涕而臭。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 32、滴鼻靈 【處方】鵝不食草650g,辛夷花150g。 【制法】煎水二次,藥液混和,濃縮成1.5L,加鹽酸麻黃素粉3.75g,葡萄糖粉15g,過濾消毒,瓶裝備用。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滴入鼻中。 【摘錄】《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33、補腦丸 【處方】人參1兩,麥冬2兩(去心),茯苓1兩5錢(人乳拌蒸),熟地2兩,萸肉1兩(蒸),黃耆(蜜炙)2兩,枸杞子2兩(酒蒸),菟絲子2兩(酒蒸),鹿茸1兩5錢(酥炙),五味子1兩(蜜水拌,焙),牛腦1具(蒸熟,搗入)。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 【摘錄】《雜癥會心錄》卷下 34、黃連通圣散 【處方】防風(fēng)通圣散加黃連、薄荷。 【功能主治】腦漏。膽移熱于腦,則辛額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九 防風(fēng)通圣散的原方 防風(fēng)、川芎、當(dāng)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shù)、梔子各一分。上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漱,加半夏半兩,姜制。 35、防風(fēng)散 【處方】防風(fēng)(去叉)1兩半,黃芩1兩(去黑心),人參1兩,甘草1兩(炙,銼),芎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腦熱鼻淵(鼻竇炎),下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沸湯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六 36、荊芥連翹湯 【處方】荊芥、柴胡、川芎、當(dāng)歸、生地黃、芍藥、白芷、防風(fēng)、薄荷、山梔、黃芩、桔梗、連翹各等分,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膽移熱于腦之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食遠(yuǎn)服。 【摘錄】《回春》卷五 37、川芎茶調(diào)散 【處方】川芎(酒拌)1兩,荊芥1兩,白芷1兩,桔梗(炒)1兩,甘草1兩,黃芩(酒炒)1兩,川貝母(去心)1兩,黑山梔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通竅清熱。主鼻淵(鼻竇炎),鼻中常出濁涕,源源不斷。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陳松蘿細(xì)茶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四 38、鼻竇灌注液 【處方】辛夷花30g,白芷30g,黃耆60g,薄荷30g,羊藿葉30g,野菊花30g,桂枝30g,當(dāng)歸30g,梔子30g。 【功能主治】辛溫祛風(fēng),消炎解毒,調(diào)和氣血,培補正氣。主鼻淵(鼻竇炎),上頜竇炎。 【用法用量】鼻竇內(nèi)積膿經(jīng)沖洗并排清積液后,將本方灌入2~3毫升。 【摘錄】《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
|